李毅
- 作品数:101 被引量:342H指数:9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性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3年的患者,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68例,采用抗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查找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癌细胞每个视野不超过5个就确定为微转移。结果16例患者22个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8%(22/1246)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50.0%(8/16),不存在微转移的复发率为11.5%(6/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对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曹洪明侯刚周中岭夏秀丽杨宪勇李毅
- 关键词:淋巴结淋巴转移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后免疫功能的变化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了解高强度超声聚焦热疗(HIFU)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应用FEP BY0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对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分别取HIFU治疗前和HIFU治疗后4周外周血10ml,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结果42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CD4、CD8T细胞百分数、CD4/CD8比值分别为(29.5±4.8)%和(38.2±5.1)%(P<0.05);30.2±6.4%和24.4±3.7%(P<0.05);0.9±0.3和1.7±0.2(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IL2、IFNγ、IL4、IL10含量(pg/ml)分别为93.5±28.3和110.5±24.2(P<0.05);73.2±18.6和92.8±20.1(P<0.05);82.3±14.2和60.2±11.3(P<0.01);74.8±21.9和56.2±19.1(P<0.01)。结论经HIFU治疗后肝癌患者的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T细胞百分数下降;IL2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IL4和IL10水平明显下降。应用HIFU技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Th1向Th2漂移的状态。
- 叶欣费兴波赫崇军侯刚李毅葛忠民赵正军张军
- 父源性插入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一例
- 2022年
- 孕妇 39岁, 因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提示胎儿4q21.1-q22.3区存在18.2 Mb重复来我院进行产前诊断。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于孕19周接受羊水穿刺, 常规进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 同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
- 查斌斌冯燕张帅范晓宇孙晶李毅
- 关键词:羊水穿刺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异常MICROARRAY
-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附一家族6例报告)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抗维生素D佝偻病 (VDRR)的临床及X线表现。方法 报告一家族 6例VDRR ,对该家族 6例病人进行全身骨骼X线摄片观察。结果 本病的典型X线表现在儿童表现为佝偻病 ,在成人表现为软骨病。结论 认识对本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 。
- 张玫宋兴军王永栋刘亚群李毅徐惠
- 关键词:佝偻病X线摄影术
- 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与CK-20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 2008年
- 目的通过研究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与CK-20 mRNA表达的相关性,为大肠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用ELISA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白介素-2(IL-2),IL-6,IL-10,干扰素(INF)γ的水平;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中IFN-γ,IL-2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IL-6,IL-10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CK-20 mRNA阴性患者相比,CK-20 mRNA阳性表达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IFN-γ,IL-2,IL-6,IL-10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与CK-20 mRNA的表达有相关性,对于及时监测大肠癌的微转移,为大肠癌患者相应治疗提供帮助。
- 冯强李毅叶欣赵书平
- 关键词:大肠癌免疫状态RT-PCR
- 腹腔镜模拟教学培训体系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模拟教学培训体系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9月~11月参加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位外科专业医师,培训前均未接触过腹腔镜技术。对比应用腹腔镜模拟教学培训体系培训前后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及腔镜模拟训练操作情况。腹腔镜模拟训练操作包括镜下精确定位训练、递接操作及缝合打结等,对每位住院医师的腹腔镜操作进行计时、计数,连续培训8周后,分别测试培训后上述各项技能完成情况,比较操作时间及熟练程度。结果:参加腹腔镜模拟教学培训前,腹腔镜基础理论分为(43.80±4.39),经过培训后分值提至(85.76±6.37)。腹腔镜模拟操作时间培训后较培训前缩短,其中腹腔镜下精确定位训练[(196.3±60.5)s vs.(93.7±15.6)s]、递接操作[(126.3±43.2)s vs.(73.7±19.5)s]、缝合打结操作[(465.3±90.5)s vs.(186.7±31.6)s]水平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腹腔镜模拟教学培训体系培训外科住院医师可提高其操作技能,且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操作技能得到持续提升,操作时间缩短。
- 李宇李毅刘晓东王东升牛兆建孙振青吕亮周岩冰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临床教学
- 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人群异常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通过研究泰安地区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人群的遗传病因学因素,探讨其遗传因素及染色体核型的主要类型分布情况,为本地不孕不育、不良孕产患者的诊断、治疗及辅助生殖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并分析泰安地区不孕不育、不良孕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分布特征。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年龄在22~48岁之间的3641例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提取、分类及分析。结果3641例不孕不育及不良孕产患者中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137例,检出率3.76%,其中常染色体异常99例,检出率2.72%,性染色体异常38例,检出率1.04%;染色体多态性418例,检出率11.48%。共提取不孕不育病史患者1286例,染色体核型异常50例,占3.89%,其中常染色体异常28例,占2.18%,性染色体异常22例,占1.71%;染色体多态性135例,占10.5%。共选取不良孕产病史患者2537例,染色体核型异常94例,占3.71%,其中常染色体异常78例,占3.07%,性染色体异常16例,占0.63%;染色体多态性296例,占11.68%。结论平衡易位是不孕不育、不良孕产常见的遗传因素;男性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精液异常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不孕不育、不良孕产有一定的关系。
- 王蕊范晓宇查斌斌张帅冯强李毅
- 关键词:不孕不育不良孕产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多态性
-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诊断学特征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的诊断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日泰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性,12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1周”入院。患儿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外周血中原始淋巴细胞比例占0.15,乳酸脱氢酶1154 U/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14.80μg/L,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皆正常;颈部、胸骨后淋巴结彩超及胸部磁共振成像:双侧颈部及锁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前中纵隔占位性病变;淋巴结免疫组化:CD34(-),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10(+),CD3(+),CD5(+),CD20(-),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SAP)(-),B细胞淋巴瘤-2(Bcl-2)(+),原癌基因C-MYC阳性率70.0%,Ki-67阳性率>90.0%,确诊为T-LBL。结论T-LBL是一类少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依据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影像学检查结合免疫组化BSAP、TdT、CD34、Ki-67检测的联合应用可对该病做出准确诊断。
- 卜凡李毅王文洋蔡瑞敏冯强
- 关键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学
- 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男,75 岁,因"乏力 5 月余,加重伴反复发热 20 余天"于 2016 年 11 月入本科室.患者约 5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活动后加重,伴有呃逆、耳鸣、视物模糊,无意识障碍及呼吸困难,无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患者述以往曾患疟疾,有脾大病史25年,一直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
- 卜凡冯强王文洋李毅
-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全身乏力无意识障碍反复发热视物模糊药物治疗
-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诊断学特征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讨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7年9月4日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50岁男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患者进行病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0d前右侧耳后触及花生米大小的肿大淋巴结,3d前明显增大至鹌鹑蛋样大小,伴压痛。甲状腺激素及肿瘤标志物等检验指标均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示双侧颌下区、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稍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CT结果示右肺下叶斑片状阴影,双肺小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骨髓形态示异常幼稚细胞(考虑为淋巴瘤细胞)占14.5%;骨髓流式结果可见约占35.09%的CD4阴性CD8阳性异常的T淋巴细胞;考虑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来源。病理显示倾向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免疫组化:CD3(+)、CD5(+)、CD2(+)、CD7(+)、CD45RO散在(+)、CD20(+)、CD23(+)CD21(+)、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点状(+)、CD56散在弱(+)、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细胞周期性蛋白(CyclinD1)(-)、粒酶B(+/-)、穿孔素(-)、T细胞内抗原(TIA)(-)、Ki67约15%。结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是淋巴瘤的少见类型之一,病情进展迅速,侵袭性强。目前多种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期待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
- 李毅蔡瑞敏王文洋冯强卜凡
-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结活检免疫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