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峰

作品数:8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理学

主题

  • 5篇原子
  • 5篇原子簇
  • 3篇化学吸附
  • 3篇分子
  • 2篇量子化学
  • 2篇
  • 2篇尺寸效应
  • 1篇电势
  • 1篇电子转移
  • 1篇杂化
  • 1篇杂化轨道
  • 1篇气相
  • 1篇自然杂化轨道
  • 1篇锂原子
  • 1篇量子化学计算
  • 1篇量子化学研究
  • 1篇静电
  • 1篇静电势
  • 1篇库仑
  • 1篇库仑爆炸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8篇李林峰
  • 6篇吴国是
  • 5篇廖沐真
  • 4篇顾宪章
  • 2篇游效曾
  • 2篇曹轩
  • 1篇方维海

传媒

  • 2篇Chines...
  • 2篇化学学报
  • 2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3
  • 4篇1992
  • 2篇199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锂原子簇结构的分子力学研究
1993年
本文采用包含Axilord—Teller三体势的分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锂原子簇的平衡几何构型,结果表明,锂原子簇的势能面上存在一些近简并的结构。但最稳定结构与从头算的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对气相原子簇的生长模式、簇尺寸增大原子簇平均结合能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李林峰吴国是廖沐真
关键词:分子力学
硅簇正二价离子库仑爆炸的临界尺寸
1991年
微原子簇,即由2—10~2个原子组成的极细微粒,因其一系列特殊性质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应用前景,80年代以来已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三者交叉的一个活跃研究领域。库仑爆炸(Coulombic explosion)是微原子簇特有的奇异性质之一。实验发现,某些荷正电的原子簇(簇正离子)M_n^m(m≥2),当簇尺寸小于某一临界值n_c时将裂解成若干带单电荷和电中性的碎片。近年报道的簇离子n_c值测定数据常因实验方法和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李林峰顾宪章廖沐真吴国是
碳烯原子簇的建构方式与K(4n+2)规则
1992年
近年来,通过脉冲激光蒸发石墨样品的方法,对碳原子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足球烯C_(60)的发现,构型的确证,特别是近来宏量C_(60)的制备,足球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超导性能的发现,使得碳烯原子簇的性质和结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从而成为国际上化学物理领域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事实上,理论化学家早就预言过这类分子的存在,但经典的有机合成尝试却未获成功。令人吃惊的是C_(60)竟是在碳等离子蒸气中完全自发地形成的。
李林峰游效曾
气相微原子簇化学研究进展
1992年
本文概述了气相微原子簇的制备及其反应性质研究的方法,对其奇并的吸附和反应特性进行了讨论,同时分析了相应的理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对该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林峰顾宪章廖沐真吴国是
关键词: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尺寸效应量子化学计算
含氨D-A加合物的自然杂化轨道研究
1995年
采用无参数Fenske-Hall自洽场分子轨道方法计算了氨的三类给予-接受到(D-A)加合物:氢键和锂键型H3N-AX(A=H,Li;X=F,Cl),孤对-空位型H3N-BX3(X=H,F,Cl,Br)和孤对-σ型H3N-XX(X,X=F,Cl)的电子结构,利用所得波函数对上述体系进行了自然杂化轨道分析,给出了三类加合物D-A作用的定域图象。将分子价的概念推广于D-A作用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李林峰方维海游效曾
关键词:加合物杂化轨道分子轨道法
静电势方法研究分子间的电子转移 Ⅱ.在光电转移模拟体系中的应用
1992年
用从头算和静电势方法研究了光电转换模拟体系C_6H_7N+C_6H_8N^+中的分子间电荷转移。通过计算分子间的静电势分布,确定了电子在分子间运动所需穿透势垒的特性,对电子穿透几率及穿透弛豫时间等参数作了理论预测并研究了外接基团的影响。在分子间距d=0.35nm时,穿透几率P=2.94×10^(-4),穿透弛豫时间τ=3.4×10^(-10)s,在此情况下,由模型分子组成的截面积为10×1mm^2的多层分子膜,在光照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理论光电流为0.28A。
曹轩廖沐真顾宪章李林峰吴国是
铝原子簇上化学吸附的尺度效应及其理论模型
1992年
对铝原子簇Al_n(n=1~10,12,13)已报导过的理论预测几何构型进行合理选择,用量子化学CNDO/2法研究了单分子一氧化碳在这些簇上取不同吸附位形时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吸附强度随簇尺度的变化呈“幻数”特性:Al_2、Al_6、Al_(12)簇具有特别高的吸附能,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采用作者建议的推广电子壳模型可合理解释这一尺度效应。对Al_(12)和Al_(13)簇电子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支持了壳模型的观点。随着簇的增大,尺度效应逐步减弱并趋向于体相铝的性质。
李林峰顾宪章曹轩廖沐真吴国是
氨在铝原子簇上化学吸附尺寸效应的量子化学研究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用近似的量子化学方法—Hartree-Fock-SCFCNDO/2方法,通过适当选取铝原子簇的优选几何构型,研究了氨分子在铝原子簇Al_n(n=1~13)上各种可能的吸附位形下的吸附作用,结果显示出吸附强度的“幻数”特性,即氨分子在Al_2、Al_6、Al_(12)上的吸附能特别大,与实验结果以及壳模型所预言的结果相符合,进而说明了吸附作用的实质。
吴国是李林峰
关键词:原子簇量子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