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8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西京医院临床高新技术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负压对糖尿病足犬皮肤CGRP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测正常犬及糖尿病足治疗前后皮肤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能感觉神经纤维数量的变化.方法:犬15只.随机分治疗组5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糖尿病足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三组均行患肢足趾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GR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非治疗组皮肤中每400倍视野中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53.2±5.6)μm/mm2较正常对照组(11.7±2.3)μm/mm2增多(LSD-t=16.94,P<0.01),治疗组(32.5±2.9)μm/mm2较非治疗组减少(LSD-t=8.47,P<0.01),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增多(LSD-t=8.47,P<0.01).结论:糖尿病足发病后,远端肢体皮肤中的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感觉神经纤维中CGRP释放,扩张血管,可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
- 李晓军王倩易军凌瑞王岭宁莫凡
- 关键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糖尿病足肢体负压
- 局部注射多柔比星脂质体抑制乳腺癌模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增殖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多柔比星脂质体(LADR)对VX2兔乳腺移植癌模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荷乳腺癌兔平均分为3组,1组不给予特殊治疗;2组肿瘤周围皮下注射LADR;3组静脉注射多柔比星(ADM)水溶剂。3次治疗后切除乳腺肿瘤及腋窝淋巴结,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体积变化,RT-PCR检测肿瘤及淋巴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结果各组腋窝淋巴结平均生长率分别为3.70%、1.55%和2.89%,第3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04),第2组又显著低于第3组(P=0.002)。1、2、3组乳腺肿瘤PC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486、0.513和0.396,以第3组为最低,与第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05。腋窝淋巴结PCNA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541、0.329、0.450,第3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21),第2组又显著低于第3组(P=0.004)。结论局部注射LADR是治疗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有效方法,但对原发灶无明显疗效。
- 李晓军凌瑞王岭姚青李郁陈涛陈江浩
- 关键词:淋巴转移
-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压力泵治疗研究被引量:40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压力泵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 ,并以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5 0例患者进行压力泵治疗 ,治疗前已随机抽选 14人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观察淋巴流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侧肢体周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 <0 0 5 ) ,肢体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经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证实 ,治疗后健侧淋巴流量与患测淋巴流量的差值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患侧肢体淋巴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乳腺癌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 ,压力泵治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 王岭李晓军凌瑞贠军王廷
-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 放射性核素扫描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压力循环驱动疗效的评估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压力循环驱动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 ,并以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方法 :4 8例患者根据患侧上肢水肿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组 ,分别以不同方案进行压力循环驱动治疗 ,随机抽选 1 5人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观察淋巴流量的变化 .结果 :轻度和中度水肿组治疗后患侧肢体周径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 <0 .0 1 ) ,肢体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经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 ,患侧肢体淋巴流量较治疗前增加 ,总有效率为 87.5 % .但对于 4例重度水肿患者仅1例有效 .结论 :对于乳腺癌术后的轻度 中度上肢淋巴水肿 ,肢体压力循环驱动治疗是一种经济、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适合临床推广 .
- 李晓军王岭汪静李国权姚青易军贠军张聚良
-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水肿
-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式改良被引量:1
- 2007年
- 李晓军王廷袁时芳王旭王辉
- 关键词: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外科手术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目的: 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病理确诊的200例乳腺恶性肿瘤妇女进行12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采用100例女性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对检查结果的漏诊率...
- 李晓军易军王岭王辉
- 关键词:乳腺癌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特异度
- 文献传递
- ^(18-)FDG-PET对乳腺癌诊断和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18-FDG-PET检查对于乳腺癌定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评估其对于手术选择的参考意义。方法我科36例乳腺癌患者,在PET检查医师和患者双盲的情况下行18-FDG-PET,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PET检查的漏诊率、误诊率、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对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定性诊断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36.36%,灵敏度为63.63%,特异度为100%。对于肿瘤≤2cm的肿瘤漏诊率为41.67%。33例确诊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误诊率为18.75%,漏诊率为41.18%,灵敏度为58.82%,特异度为81.25%。结论PET对乳腺原发肿物定性诊断的误诊率低,特异性较好,但漏诊率较高,灵敏度尚待提高;对腋窝淋巴结定性诊断可为决定术式和取舍腋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于不愿意接受针吸活检等有创伤性检查的患者,先行PET检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 王岭李晓军凌瑞汪静李国权
- 关键词:乳腺癌
- 颈动脉体瘤的MRA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的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MRA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结果MRA清楚显示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肿块及其与周围动脉的关系,24例CBT均为ShamblinI型和Ⅱ型;CBT单纯剥离18例,CBT联合颈外动脉切除3例,CBT联合颈内动脉切除颈外动脉转流2例,CBT联合颈内动脉切除自体静脉移植1例。全部患者术后无偏瘫及严重颅神经并发症。经1~8年随访,24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RA是临床诊断CBT的重要手段,可疑CBT患者术前应常规行MRA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CBT的最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 马中边杰芳袁时芳李晓军王廷常英娟贺洪德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外科治疗
-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1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1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9.3)%、(33.8±11.7)%、(73.5±6.3)%和(38.9±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1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1.5±7.6)%、(88.9±5.4)%和(78.3±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 王辉王岭李开宗凌瑞孙宝华马福成李晓军
- 关键词: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单核细胞
- 乳腺叶状肿瘤24例的病理和临床诊治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原则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1 987 0 8/ 2 0 0 2 0 6我院收治的 2 4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 4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 ,按WHO分类标准 ,其中良性 1 3例 ,交界性 7例 ,恶性 4例 .1 0例行局部切除术 ,9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随访 2 0例 ,平均随访时间 1 7mo (9~ 6 0mo) ,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 2mo复发 ,伴有广泛的肺转移 ,行左下肺叶切除术后 1a死亡 ,2例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 .2例恶性患者术后行新辅助化疗 (泰索帝 +表阿霉素 ) 2个疗程 ,肿瘤无明显变化 ,其余病例术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 .结论 :对直径 <5cm的乳腺叶状肿瘤的应首选扩大局部切除术 ,切除肿瘤边缘不少于 2cm ;对直径 >
- 李南林张震王岭马福成李晓军惠延平
- 关键词:叶状瘤治疗学局部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