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明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等温吸附
  • 1篇等温吸附模型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动力学
  • 1篇有机碳
  • 1篇雨强
  • 1篇雨型
  • 1篇原生
  • 1篇植被
  • 1篇植烟土壤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措施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小流域
  • 1篇化学计量
  • 1篇化学计量比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4篇李明明
  • 2篇刘恒博
  • 2篇张兴昌
  • 2篇周萍
  • 1篇张丹
  • 1篇庄文化
  • 1篇庞国伟
  • 1篇龙翼
  • 1篇史忠林
  • 1篇韩凤朋
  • 1篇徐宝月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992-2010年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1992、2010年两期各82个土壤样本,探讨了1992-2010年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异性及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0年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1992年,两期数据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并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近2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相关性从中等强度增强至强烈相关,受结构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高于随机因素部分;1992、2010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半方差函数分别符合球状、指数模型变化趋势;两期数据均表现出斑块状和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动态变化明显,地势较为平坦的低洼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普通Kriging插值能直观的反映出该流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及一些人类活动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也是造成时空分异的主要原因。
李明明韩凤朋刘恒博庞国伟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黄土高原
雨强与水土保持措施对西南植烟红壤Cu、Mo和Zn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降雨强度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坡面径流、侵蚀泥沙及土壤微量元素影响显著。采用野外降雨观测的方法研究植烟红壤在不同雨型、整地方式和覆被情况下,Cu、Mo和Zn 3种微量元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对植烟土壤3种微量元素的流失具有显著作用,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Cu、Mo和Zn 3种微量元素的总流失量均呈表现为大雨>中雨>小雨;(2)秸秆覆盖和横坡种植措施虽然能够有效减少因侵蚀性降雨而产生的侵蚀泥沙,但泥沙中Cu、Mo和Zn 3种元素的富集比均有所提高;(3)与无秸秆覆盖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的Cu、Mo和Zn 3种微量元素在径流中分别减少44.99%,47.42%和62.24%;在泥沙中分别减少67.35%,56.88%和67.85%,且秸秆覆盖处理对微量元素总流失量的减小具有显著作用(p<0.05);(4)横坡种植处理较顺坡种植处理的Cu、Mo和Zn 3种微量元素在径流中分别减少43.31%,46.39%和45.62%;在泥沙中分别减少66.34%,53.95%和59.66%,横坡种植处理显著减少3种微量元素的流失量(p<0.05);(5)Cu、Mo和Zn 3种微量元素在泥沙中的总流失量显著高于在径流中的总流失量,且3种微量元素在径流和泥沙中的流失量均表现为Zn>Cu>Mo。研究结果可为有效减控西南地区典型植烟红壤因水土流失导致的微量元素流失及植烟红壤的水土保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赵楠李明明方珂张丹张丹
关键词:雨型降雨强度
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初期关键种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初期关键种柳叶菜(Epilobium hirsutum)和马河山黄芪(Astragalus mahoschanicus)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进行研究,掌握两关键种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为预测未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退缩区域环境变化及植被演替趋势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迹地植被原生演替序列初期关键种柳叶菜和马河山黄芪根、茎、叶、果实的碳、氮和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柳叶菜根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436~445 g/kg,较马河山黄芪根系有机碳含量高。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均值柳叶菜为1.78 g/kg,马河山黄芪为1.30 g/kg。柳叶菜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依次为:根系>果实>叶片>茎,全氮含量变化依次为:叶片>根系>果实>茎,全磷含量表现依次为:果实>叶片>根系>茎。马河山黄芪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依次为:黄芪根系>果实>茎>叶片,全氮含量变化依次为:叶片>根系>果实>茎,全磷含量变化为:叶片>果实>根系>茎。柳叶菜不同器官的C/N高于马河山黄芪,柳叶菜和马河山黄芪不同器官的N/P变化范围为5.94~17.82。[结论]马河山黄芪高N/P,低C/P值反映了植物高生长率或繁殖输出,即生长竞争策略。与柳叶菜相比,马河山黄芪有快速生长的特性,以生长竞争优势即生长竞争策略战胜柳叶菜,推动了冰川退缩迹地植被演替进程。
周萍庄文化庄文化李明明史忠林龙翼
关键词:化学计量比
改性小麦秸秆对水中Cd^(2+)吸附的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用ZnCl2改性小麦秸秆制备吸附剂处理含Cd2+废水,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pH、吸附时间、温度对水溶液中Cd2+的去除率与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拟合、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小麦秸秆是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Cd2+吸附剂,在投加量为4 g/L、初始pH为6,温度为298 K条件下处理100 mg/L的Cd2+废水,去除率达92.11%,吸附量为22.33 mg/g,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约为120 min;吸附动力学可以用准2级动力学方程描述;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方程,293、303、313K温度条件下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可达61.31、63.74和66.83 mg/g;结合SEM和FTIR谱图分析推断,改性小麦秸秆吸附Cd2+主要发生在吸附剂表层,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刘恒博徐宝月李明明张兴昌
关键词:动力学等温吸附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