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丹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预后
  • 2篇术后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心病
  • 1篇心绞痛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介入
  • 1篇血管
  • 1篇移植术
  • 1篇有效率

机构

  • 4篇湖北省丹江口...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李志丹
  • 6篇张明玺
  • 3篇杨波
  • 2篇王锐
  • 1篇胡健
  • 1篇王锐
  • 1篇凌波

传媒

  • 2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麝香保心丸预防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50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预防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加用麝香保心丸组),观察1年,比较两组间PCI术后的临床心绞痛症状,造影再狭窄发生等差异。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发生率及造影再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麝香保心丸对心绞痛、PCI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胡健张明玺李志丹王锐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冠脉支架再狭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以预防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以预防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疗效。方法:通过检索1999-01-2014-01英国医学会电子全文期刊数据库(BMA)、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SP)、考克兰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万方数据库(CECDB)、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Q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内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共1 483例患者,其中791例予以阿托伐他汀,692例予以安慰剂对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相比于使用安慰剂,20mg亚组Cochran's Q检验示P=0.407、I2=0%、RR=0.70、95%CI=(0.55,0.90);40 mg亚组的Cochran's Q检验示P=0.770、I2=0%、RR=0.65、95%CI=(0.51,0.83)。即相比使用安慰剂,每日予以20mg或40mg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术后早期的房颤发生率。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早期发生房颤的概率,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王锐李志丹张明玺杨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房颤阿托伐他汀
儿茶酚抑素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CST)含量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诊治CHF患者128例。入院后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测定血浆CST水平,并对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18个月,失访8例,依据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与否分为MACE组(n=84)与非MACE组(n=36),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寻CST对于CHF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性别、收缩压、血肌酐(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C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T、NT-proBNP、LVEF、LVEDD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ACE组CST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69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84,P<0.05)。使用ROC曲线判定CST预测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几率,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 0.774~0.886,P<0.05),CST水平为0.83μg/L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69.41%,特异度为82.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ST水平≥0.83μg/L的CHF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ST水平<0.83μg/L者(X^2=3.89,P<0.05)。结论血浆CST水平升高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CST水平可对CHF患者的预后转归进行有效预测。
李志丹王锐张明玺杨波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预后
急诊PCI与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择期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12月将某院4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将同期40例接受择期PCI治疗的AMI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2.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愈率为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47.50%(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择期PCI相比,急诊PCI对AMI患者的近期及中期疗效均更佳。
李志丹张明玺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择期PCI治愈率
溶血磷脂酸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新发UA患者69例,记录患者病史资料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UA患者出院后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常规随访。随访期间转归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作为NSTEMI组(29例),未发生不良转归患者为UA组(40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异性,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取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相应指标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约登指数(YI)。结果与UA组相比,NSTEMI组患者的LPA、平均动脉压(MAP)、心肺梗死试验危险评分(TIMI)、血小板(PLT)、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纤维蛋白原(Fi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等11项危险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TIMI、LDL-C、HbA_(1c)、LPA等4项指标是UA预后转归为NSTEM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LPA判定UA不良预后的AUC为0.730,其余3项指标联合判定UA不良预后的AUC为0.879,加入LPA后AUC增加至0.888。结论 LPA水平可作为评判UA预后的独立敏感因素,其含量变化与UA患者6个月内进展至NSTEMI相关,将LPA纳入UA的诊疗体系以用于临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张明玺李志丹杨波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予以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心血管介入疗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予以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7±1.2)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9.9±2.1)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治疗中,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水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非常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凌波张明玺李志丹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冠心病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