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食品企业,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修订对规范企业行为,加强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水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问题已成为我国水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详细地对比分析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与CODEX STAN 192-1995,Rev 2019《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中关于水产品中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规定。在水产品分类、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功能与限量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与CAC国际标准的异同。探讨了我国水产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水产品质量。
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使渔业资源有向两极移动的趋势,导致渔业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生物量随纬度的变化,后者表现为生物量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 of the biomass,MTB)的改变。为充分了解黄海渔业资源多样性、生物量及MTB的长期时空动态,本研究基于2000、2009和2018年每年秋季(10月)底拖网调查数据,选择生物量占比超过0.05%的种类作为黄海渔业资源的表征种类,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遥感数据,对黄海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重要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时空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生物量及MTB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和2018年的表征种类分别为39、37和46种。2009年丰度的绝对优势种占比最高,而2000年丰度的绝对优势种占比最低。生物量占比方面,鱼类各年份占比均高于70%,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甲壳类占比由11.45%增至25%以上,头足类占比最小(<1%)且不断下降。在生物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方面,Berger-Parker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趋势相反,且未发现经向或纬向的变化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海域。SST与生物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线性关系(P>0.05)。MTB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且在34°N附近变化明显,黄海深水区低于近岸;MTB最小值出现在黄海北部,最大值出现在调查海域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