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癌
  • 3篇X线
  • 3篇C臂
  • 2篇引流
  • 2篇造影
  • 2篇造瘘
  • 2篇造瘘术
  • 2篇诊疗
  • 2篇置入
  • 2篇肿瘤
  • 2篇瘘术
  • 2篇胃造瘘
  • 2篇胃造瘘术
  • 2篇细胞
  • 2篇介入
  • 2篇经皮胃造瘘
  • 2篇经皮胃造瘘术
  • 2篇恶性
  • 2篇X线引导
  • 2篇CT成像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
  • 7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李亚楠
  • 8篇黎海亮
  • 8篇郭晨阳
  • 8篇胡鸿涛
  • 7篇姚全军
  • 4篇孟艳莉
  • 3篇耿翔
  • 1篇郭坤元
  • 1篇骆俊朋
  • 1篇余朴
  • 1篇陈呈世
  • 1篇魏旭东
  • 1篇赵辉
  • 1篇郑琳
  • 1篇吴远彬
  • 1篇周健
  • 1篇宋永平
  • 1篇耿祥

传媒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介入放射...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吞咽困难患者资料。结果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成功率为100%(16/16),千叶针穿刺胃腔共18次,手术时间25~45min,平均(32.81±2.56)min。术后8天、1个月、3个月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16)。胃造口渗液2例,胃造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 CT引导经皮胃造口术可行、有效,短期内可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且并发症少。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李亚楠
关键词:胃造口术安全性
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C臂CT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43例在C臂CT引导下PTCD治疗,B组3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PTCD治疗。研究终点是穿刺成功(自穿刺开始至安全地将导丝置入合适的胆管内)。观察指标是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总穿刺时间、辐射暴露剂量及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每例穿刺(1.1±0.3)次,显著少于B组的(2.8±0.6)次。A组穿刺透视时间为(13.1±2.7)s,穿刺时间为(46.9±9.7)s,均显著短于B组(33.7±6.2)s及(90.7±17.2)s。A组辐射暴露剂量(2.61±0.53)mGy也低于B组(6.75±1.23)mGy。B组有6例出现胆道出血。结论在PTCD治疗中,由C臂CT引导穿刺胆管较常规透视引导所需穿刺次数及时间更少。
郑琳郭晨阳黎海亮余朴李亚楠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C臂CT穿刺介入性
X线透视下经皮介入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胆总管结石
2015年
目的探讨X线透视下经皮介入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7例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胆总管结石形成,X线透视下采用篮网取石技术行胆总管取石。结果 7例患者均一次取石成功,取石后1周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未见结石复发。1例患者出现胆道少量出血,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透视下经皮介入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并发症少。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李亚楠
关键词:经皮介入治疗胆总管结石
外鞘管置入技术在完全阻塞性肾外引流管更换中的应用
2014年
经皮穿刺肾造瘘置管引流是临床常用的解除上尿路梗阻、改善患者肾功能的方法.引流管留置时间以2周~3个月为宜,一般不超过6个月[1-2].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管壁内外出现附壁结石导致引流管阻塞的概率越大,出现引流管更换或拔除困难的概率越高,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使用常规方法无法拔除或更换引流管.2009年11月至2013年9月我们应用外鞘管置入技术为我院收治的18例拔管困难患者成功进行了引流管拔除和更换,效果理想. 对象与方法 本组18例,均为妇科恶性肿瘤所致输尿管狭窄患者,其中宫颈癌放化疗后10例,宫颈癌术后复发4例,卵巢癌术后复发4例.18例均行经皮穿刺肾造瘘置管引流,因尿液引流不畅或停止入院更换引流管.其中3例每3个月按时更换引流管,其余15例为4~12个月未更换引流管.采用常规方法换管时,18例导丝均无法通过引流管进入肾盂,遂采用外鞘管置入技术更换引流管.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陈呈世耿祥姚全军赵辉李亚楠
关键词:外引流管置入技术鞘管阻塞性妇科恶性肿瘤
C臂CT成像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C臂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78.4%(76/97)、89.7%(87/97)(P<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76.9%(30/39)、87.2%(34/39)(P<0.05);58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79.3%(46/58)、87.9%(51/58)(P>0.05)。结论 C臂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孟艳莉李亚楠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臂CT
C臂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经皮胃造瘘术可为吞叫闲难患者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其可以在内镜下、X线及CT引导下进行。但是,对于病变段严重狭窄的食管癌患者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内镜下经皮胃造瘘难以进行;X线引导仅可获得二维DSA图像,难以判断穿刺针和胃腔的相对位置,对于左肝大或胃腔小的患者不宜进行;CT引导不能实时监视穿刺针的位置,不能动态观察胃腔情况,容易出现穿刺针退出胃腔及胃腔充盈不佳等情况。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孟艳莉李亚楠
关键词:经皮胃造瘘术CT引导内镜下经皮胃造瘘C臂X线引导DSA图像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吞咽困难患者,其中喉癌14例,食管-纵隔瘘18例,颈段食管癌35例。22例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45例行X线引导下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 d、1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体重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术后1个月胃造瘘组的血清白蛋白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鼻-胃营养管置入组(P<0.05)。术后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造瘘组的治疗费用为鼻-胃营养管置入组的2.6倍。结论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营养管置入术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安全、有效,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营养管置入术,但费用较昂贵。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孟艳莉骆俊朋李亚楠
关键词:胃造瘘X线引导
血管造影CT成像在微小肝癌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随访评估TACE疗效。结果 TACE后1个月,增强CT共发现47个微小癌灶,直径0.4~1.0cm。TACE前增强CT、DSA、Xper CT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3.83%(30/47)、78.72%(37/47)和89.36%(42/4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5.74%(45/47)。TACE后6个月随访显示,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9例,进展(PD)1例;TACE治疗有效率[(CR+PR)/(CR+PR+SD+PD)×100%]为67.74%(21/31)。结论 Xper CT成像对MHCC检出率较高,并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MHCC的诊疗具有较高价值。
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孟艳莉李亚楠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
肝癌DSA图像质量与造影参数相关因素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选择造影参数探讨一种保证肝癌DSA的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10年1月78例肝癌介入病人,分析DSA图像时排除机器设备、后处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只分析与造影相关参数的选择进行质量评判。结果通过对所选病例的图像进行分析评判,其中图像质量优43例、良26例、差9例。结论选择恰当的造影参数是高质量DSA成像的关键,需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及性质等因素来决定。
李亚楠胡鸿涛
关键词:肝癌DSA图像
用单倍体相合小鼠FBL-3红白血病细胞株移植建立CB6F1小鼠红白血病模型被引量:3
2010年
本研究探讨建立F1代单倍体相合小鼠FBL-3红白血病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FBL-3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将FBL-3H2-d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接种给小鼠C57BL/6和CB6F1H-2b/d(C57BL/6×BALB/c),观察两种小鼠的生存时间和染色体变化,并对濒死小鼠的肝、脾、肺和肾进行病理检查,部分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分析骨髓和脾脏细胞染色体核型及MHC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静脉接种103-107个白血病细胞的情况下,C57BL/6小鼠和CB6F1小鼠发病率分别为100%和92.5%;接种的细胞数量与存活时间呈线性关系;接种相同数量FBL-3细胞的CB6F1小鼠平均生存时间较C57BL/6小鼠延长。白血病细胞主要侵及肝、脾、骨髓、肺和肾组织,糖原染色阳性、氯醋酸染色部分阳性,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丁酸染色均为阴性。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内病毒样颗粒。脾脏和骨髓细胞染色体多数为非二倍体,且H-2b表达率升高,H-2d表达率降低。结论:经尾静脉接种FBL-3细胞可以建立CB6F1小鼠红白血病模型。
周健李亚楠宋永平魏旭东郭坤元吴远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