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麒林
- 作品数:19 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86例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1
- 2010年
- 背景与目的:抑郁、焦虑情绪是肿瘤患者常见临床表现,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肿瘤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对286例肿瘤住院患者,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和抑郁症疗效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肿瘤患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48.6%和20.2%,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及乳腺癌是肿瘤患者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性别、文化程度、肿瘤部位为中、重度抑郁干预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女性、乳腺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药物疗效差。结论:肿瘤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对于抑郁症危险因素暴露者和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肿瘤抑郁症患者,应及早给予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 戴明竺家琍方麒林
- 关键词:肿瘤抑郁焦虑发生率预后因素
-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在伴发H型高血压的脑梗塞患者中的表达作用
-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H型高血压在脑梗塞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及遗传表达,探索临床干预新思路,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方法选取健康对照组58例,单纯H型高血压患者86例,伴H型高血压...
- 王博方麒林厉倩刘团结丁联斌姜国林毛蕾沈滔钟玲
- 文献传递
- 血浆脑钠肽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病死率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入选175例发病24h内,且人院即行血浆BNP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选病例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和生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死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人选病例中有20例(11.4%)患者死亡,死亡组的心房颤动、心源性脑栓塞的构成比,脑卒中前使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的构成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空腹血糖、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值均〈0.01)。死亡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751.5±315.9)比(224.1±111.5)ng/IL,P=0.001],其中BNP较为可靠的预测水平(截点)为280ng/L(敏感度为74.3%,特异度为73.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13分(OR=4.78,95%CI为1.55~15.47,P=0.007)和血浆BNP水平〉280ng/L(OR=4.67,95%CJ为1.28~17.09,P=0.020)为住院死亡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其住院死亡事件的预测因子。
- 刘团结方麒林
- 关键词:血浆脑钠肽住院病死率缺血性脑卒中
- 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指标。[方法]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诊断标准,前瞻性入选88例24 h内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于入院24 h内检测血浆BNP,将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与入院时BNP值等级、梗死体积均有显著相关性(P值﹤0.001),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入院时血浆BNP水平[(884.75±330.07)pg/mL]显著高于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63.27±281.89)pg/mL],P<0.001。入院时血浆BNP水平≥366.40 pg/mL可作为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组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76.19%。[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其发病3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的预测因子。
- 刘团结方麒林丁联斌姜国林毛蕾沈滔王博钟玲刘恋
- 关键词:脑利钠肽梗死部位梗死体积预后
-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甘油三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甘油三酯(TG)的变化,探讨TG对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影响。方法对77例脑梗死、69例脑出血及72例对照组进行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结果脑梗死组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组与对照组的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G的升高与脑梗死显著相关,而与脑出血无明显相关性。
- 钟玲方麒林
-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TG
- 慢性睡眠剥夺对大鼠海马超微结构和海马内多巴胺D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慢性睡眠剥夺(CSD)对海马超微结构及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5只,剔除体质量最轻、负重游泳时间最短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中90s仍找不到平台的11只大鼠,其余24只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TC)组、CSD组和CSD+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SKF)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CSD模型,SKF组在CSD 15~21d腹腔注射SKF38393(1mg/kg)。CSD 21d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的超微结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qPCR检测大鼠CSD后海马内多巴胺D_1受体相关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结果 CSD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性、膜结构破坏可通过使用SKF38393得以改善。与TC组相比,CSD组大鼠海马内腺苷酸环化酶5(Adcy5)、cAMP依赖蛋白激酶α型催化亚基(Prkacα)、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Ras相关蛋白(Rap)1a、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和2(ERK1/2)、磷脂酶Cβ1(PLCβ1)、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a和Ⅳ(CaMKⅡa、CaMKⅣ)mRNA表达均降低(P<0.05),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α(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磷酸化ERK1/2、PLCβ1和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CSD组相比,SKF组Prkacα、Darpp32、Rap1a、Rap1b、ERK1和CaMKⅣmRNA表达均增加(P<0.05);PKAcα总蛋白及其磷酸化均以及磷酸化CaMKⅣ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但PLCβ1和CaMKⅣ总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CSD可破坏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使用多巴胺D_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可有效改善海马超微结构,其机制可能与PKA和磷酸肌醇信号通路的参与有关。
- 刘团结陈斯方麒林王博毛蕾沈滔徐玉萍马文领史仍飞
- 关键词:睡眠剥夺多巴胺D1受体海马超微结构
- 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体积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能否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大小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于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浆BNP,并将其分为大而积梗死组(19例)与非大面积梗死组(69例)。结果脑梗死体积与入院时BNP值等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梗死组[(843.32±420.95)pg/ml和(328.72±328.08)pg/ml,P〈0.01]。入院时血浆BNP水平≥603.50pg/ml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96.00%,特异性为76.19%。结论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体积的预测因子之一。
- 刘团结聂志余方麒林
- 关键词:脑利钠肽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体积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的关系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NIHSS评分≥8分)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NIHSS评分〈8分)两组,测定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NIHSS评分与梗死体积、入院时BNP值均明显相关(P〈0.01),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P〈0.01)。血浆BNP水平≥634.15pg/ml可以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较严重(NIHSS评分≥8分)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6.1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 方麒林刘团结丁联斌姜国林毛蕾沈滔王博钟玲刘恋
- 关键词:脑钠肽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失
- 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设计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之间的关联。方法连续入组门诊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完成研究117例,其中57例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60例为非他汀治疗组。结果治疗前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2);治疗后他汀治疗组较非他汀治疗组血清ADMA水平明显降低(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患者年龄(β=0.26,P<0.05)和他汀类药物治疗(β=-0.20,P<0.05)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胆固醇水平(β=0.00,P=1.0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β=0.00,P=0.98)不是血清ADMA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ADMA降低之间显著相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ADMA水平,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 刘团结王博方麒林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他汀类药物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伴发H型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ACI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选标准患者400例,根据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三组:H型高血压组(A组)、单纯高血压组(B组)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C组),再将A组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组(A_1组)和依那普利片治疗(A2组),每组各100例。分析各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各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1年后的预后情况。结果除性别和尿酸水平外,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组和A_2组患者出院时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759),但1年后m RS评分A1组低于A2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8,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的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t=2.425,P=0.017;t=3.393,P=0.001)。结论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ACI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协同作用,依那普利叶酸片长期治疗可改善ACI患者远期预后。
- 王博沈滔毛蕾徐玉萍方麒林王晓平
- 关键词:H型高血压急性脑梗死预后依那普利叶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