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隐蔽性高血压(MH)与清晨血压波动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诊室血压<140/90 mm Hg的非高血压受试者320例,年龄40~79岁,由同一研究小组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平均收缩压≥130和(或)24 h平均舒张压≥80 mm Hg与否分为正常血压组(n=194)和MH组(n=126),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随访终止时间为2018年6月,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源性死亡。结果 MH组体质量指数、吸烟及糖尿病比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收缩压平台、夜间收缩压平台、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14.9±9.3)比(11.2±9.2) mm Hg/h]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1),MH组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各参数水平也高于正常血压组(均P<0.05)。MH组MAC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压组(7.14%比2.06%,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H患者发生MACCE风险明显增加(P=0.009),糖尿病患者MACCE发生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2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MH组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HR=1.589,95%CI 1.161~2.175,P=0.004)、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HR=1.155,95%CI 1.005~1.327,P=0.042)是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MH患者白天收缩压平台水平升高和清晨收缩压上升速度加快可能是MACCE的危险因素。
目的 观察在常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讨影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6月在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13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85例,年龄53~79岁(68.5±7.8)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5)和治疗组(n=65),对照组行常规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制剂10 μg,1/日,连用7 d。比较2组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D)、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住院时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受试者随访120 d,记录2组因心衰进展再入院治疗患者例数及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6MWD距离增加,NT-proBNP水平下降,[(359.9±144.4)m vs. (414.9±145.1)m]、[(3120.0±1811.6)ng/L vs. (2350.1±173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治疗组第一次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1.2±2.6)d vs.(12.3.±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LVEF、FS提高,LVEDD缩小,[(42.6±7.9)% vs. (45.7±7.7)%]、[(33.3±4.1)% vs. (35.1±4.3)%]、[(52.3±5.8)mm vs. (49.9±6.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0 d,共有26例患者因心衰进展恶化再次住院治疗,其中对照组15例,治疗组11例,治疗组心衰进展恶化再入院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101.6±19.0)d vs. (69.5±1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水平(RR=7.395,95%CI:1.881~29.073)及合并COPD(RR=7.120,95%CI:2.762~18.349)是心衰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可能会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