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伟
- 作品数:78 被引量:18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RIPK3过表达对mTOR及其相关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索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的下游信号通路。方法向实验组SH-SY5Y细胞内转染pCMV6-RIPK3质粒上调细胞内RIPK3的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转染相应的空载质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RIPK3的表达水平。3-(4,5-二甲基噻唑)[3-(4,5-dimethyl-2-thiazolyl),MTT]实验获得2组细胞增殖曲线确定外源性RIPK3在细胞内具有的生物学活性。通过RNAseq检测2组细胞基因转录差异,并在生物通路分析(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分析,获得RIPK3的下游信号通路及其中的关键分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采用微滴式数字化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对mTOR转录水平的差异进行验证。结果质粒DNA整合到细胞基因组内,Western blot提示外源性RIPK3在实验组细胞内稳定表达,MTT结果证明其在细胞内能够抑制细胞增殖。RNAseq及IPA分析结果提示过表达RIPK3能够导致mTOR转录水平发生上调,并对其下游的基因,包括固醇反应结合蛋白(sterol-response binding proteins,SREBPs)、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ribosomal S6protein kinases,S6K)、真核生物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4E-binding proteins,4E-BPs)和ULK(unc-51-like kinase)激酶复合体的转录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ddPCR实验结果中mTOR表达改变趋势与RNAseq基本一致。结论 RIPK3能够调控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SREBPs、S6K、4E-BPs和ULK基因转录水平,进而在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和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张国禄程世翔徐忠伟衣泰龙涂悦张赛
-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基因表达调控
- 二氧化硅通过激活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途径介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和极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二氧化硅(Silica,SiO)粉尘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和极化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2方法】实验分为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对照组和不同浓度SiO_2粉尘悬液染尘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最终选取0、50、100、200μg/ml 4个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以0μg/ml浓度组为对照组;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分子CD11b和CD86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免疫应答相关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肿瘤坏死因子α、Bax、Bcl-2、Caspase 8、p38、p-p38、ERK、p-ERK、NF-κB蛋白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iO_2粉尘可显著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活力,呈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SiO_2粉尘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SiO_2可引起巨噬细胞周期S期阻滞(P<0.05);巨噬细胞极化标志分子CD11b^+CD86^+的比例由3.28%上升到20.3%(P<0.05);与对照组相比,染尘组细胞iNOS、Bax、TNF-α、Caspase 8、p-p38、p-ERK、NF-κB蛋白表达升高,而Bcl-2表达降低(P<0.05)。【结论】SiO_2粉尘可通过线粒体和死亡受体途径介导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同时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由M0向M1极化。
- 符蓉徐忠伟徐忠伟高宏生姚三巧
- 关键词:二氧化硅巨噬细胞
- RIPK3基因转染的SH-SY5Y细胞中HIF-1α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基因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构建表达RIPK3基因的p CMV6-AC-GFP质粒(重组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转染重组质粒和空载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RIPK3蛋白,分别于培养8、14、20、26、32、38 h后,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OD值)。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检测并筛选RIPK3-HIF1α下游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两组细胞中的HIF-1αmRNA。结果实验组细胞中RIPK3蛋白相对表达量(0.806±0.097 5)高于对照组(0.455±0.088 6),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实验组细胞中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0.015 43±0.003 47)低于对照组(0.046 28±0.010 26),P<0.05。在HIF-1α为核心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中,筛选出关键分子泛素缀合酶样蛋白(UBC)、希佩尔-林道蛋白(VHL)、转录延伸因子B多肽1(TCE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结论 RIPK3基因转染SH-SY5Y后,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下调,同时HIF-1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UBC、VHL、TCEB1、VEGFA)的表达水平受到影响。
- 张国禄程世翔徐忠伟衣泰龙廖吉连涂悦张赛
-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利用质谱多重反应监测技术检测5、7、55型腺病毒方法
- 本发明为一种利用质谱多重反应监测技术检测5、7、55型腺病毒方法,其具体步骤包括:将腺病毒5型、7型、55型六邻体蛋白特异性肽段基因进行合成;进行标记肽段混合试剂的制备;确定诊断标志物的离子峰值;步骤进行试剂盒的配制;进...
- 徐忠伟朱文清江涛杨震赵爱源张妍邹爽王天添
- 文献传递
- 小鼠肾小球毛细血管及肾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与蕨麻的关系
-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蕨麻提取物对小鼠肾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小鼠用不同浓度的蕨麻提取物每日灌胃,一周后断颈处死。取肝组织用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实验...
- 刘亚敏徐忠伟刘燕青刘春蓉李雪华刘静谷彦军魏焕萍
- 关键词:肾小球充血
- 文献传递
- 蟾酥活性成分协调索拉非尼通过下调Akt/NF-κB信号途径抑制肝癌HepG2细胞生长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蟾酥活性成分蟾蜍灵和华蟾毒配基协调索拉非尼抑制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HepG2细胞经药物作用12、24、48 h后的增殖活性;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Ser473)、IκB、NF-κB、p-NF-κB p65、Bcl-2、Bax、cyclin A、PC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蟾蜍灵、华蟾毒配基和索拉非尼作用组均能抑制HepG 2细胞增殖,且药物联合作用组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药物作用组,呈时间依赖性,用金氏公式得出在24 h具有协同作用(P<0.01);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epG 2细胞经药物处理24 h后,细胞呈现出核染色质凝集的凋亡形态特征;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索拉非尼作用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P<0.01),蟾蜍灵、华蟾毒配基作用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药物联合作用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蟾蜍灵、华蟾毒配基和索拉非尼单独药物作用组和联合作用组Akt、NF-κB总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Akt(Ser473)、p-NF-κB p65、Bcl-2、cyclin A、PCNA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联合作用组比单独药物作用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IκB、Bax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联合作用组比单独药物作用组升高更加明显(P<0.01)。结论蟾酥活性成分蟾蜍灵和华蟾毒配基协调索拉非尼通过下调Akt/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肝癌HepG 2细胞增殖。
- 王志美徐忠伟王佳宝代二庆徐瑞成
- 关键词:索拉非尼蟾酥蟾蜍灵HEPG2
- 积雪草苷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的透皮特性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制备积雪草苷纳米乳(asiaticoside nanoemulsions,ASI-NEs)及纳米乳凝胶(asiaticoside nanoemulsions-based gels,ASINBGs),与市售软膏进行体外透皮特性比较,并研究ASI-NEs和ASI-NBGs的透皮机制。采用Franz扩散池研究ASI-NEs和ASI-NBGs的体外透皮特性,HE染色法考察家兔局部给药对皮肤微观结构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可视化研究药物的分布及渗透行为。体外透皮结果表明,经皮给药12 h,ASI-NEs和ASI-NBGs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是(3 504.30±180.93),(1 187.40±128.88)μg·cm-2,是市售软膏对照组的6.57,2.23倍,皮肤滞留量分别是(159.48±7.47),(120.53±5.71)μg·cm-2,是市售软膏对照组的5.93,4.48倍;HE染色发现,使用ASI-NEs和ASI-NBGs后,表皮结构基本完整,角质疏松变薄,角蛋白碎片增多,棘层细胞间隙增大,基底层细胞排列松散。CLSM研究显示,FITC荧光探针标记的ASINEs皮肤渗透快,用药6 h即在真皮均匀分布,荧光面积和积分光密度(IOD)分别是FITC水溶液对照组的28.81,32.51倍。各荧光制剂在皮肤表皮荧光较强,深处较弱,随治疗时间延长,深层荧光增加,且在皮肤附属器部位荧光较强。制备的ASINEs和ASI-NBGs具有良好透皮特性,其透皮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皮肤角质层微观结构和借助皮肤附属器途径,使药物透过皮肤发挥治疗作用。
- 彭倩谢文利陈静怡江涛张国权徐忠伟张津宁张莉
- 关键词:积雪草苷纳米乳HE染色FITC
- 从噬菌体7肽库中筛选哇巴因特异性结合的短肽
- 2008年
- 以哇巴因为靶分子,从噬菌体7肽库中筛选与哇巴因特异性结合的短肽。经过3轮淘筛并通过ELISA法鉴定,获得14个阳性克隆,通过对噬菌体ssDNA电泳鉴定和序列分析筛选得到3种短肽:肽A、B和C的筛选一致率分别为64.3%(9/14),28.6%(4/14)和7.14%(1/14)。Genbank中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肽A、B、C均不与钠泵蛋白同源。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法检测结果表明,合成的肽A能够与哇巴因结合。哇巴因特异性结合短肽的获得将为阻遏内源性哇巴因与钠泵的结合、防治高血压奠定基础。
- 徐忠伟徐瑞成陈小义刘英富
- 关键词:哇巴因噬菌体展示肽库
- 钠泵抑制剂哇巴因对ECV304细胞连接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钠泵抑制剂哇巴因对细胞连接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哇巴因作用ECV304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用Hoechst33342/PI双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分析细胞死亡特征;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连接相关分子钠泵β1亚单位、内皮钙黏蛋白、P120连环蛋白1A和P120连环蛋白3AmRNA的表达。结果:哇巴因以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ECV304细胞生长;10μmol/L哇巴因作用24h,引起细胞坏死;0.1μmol/L哇巴因作用24~48h,细胞明显脱落,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边移、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特征。RT-PCR结果显示钠泵β1亚单位、内皮钙黏蛋白和P120连环蛋白1A表达下降,P120连环蛋白3A表达上调。结论:哇巴因调节ECV304细胞连接相关分子表达从而影响其黏附和存活。
- 买霞徐瑞成陈莉陈小义徐忠伟
- 关键词:哇巴因ECV304细胞P120连环蛋白
- 层粘连蛋白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与黏着斑激酶表达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目前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集中在分离纯化及药物作用下诱导分化。分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作用及信号通路的关系的研究报道很少。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与黏着斑激酶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对数生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层粘连蛋白诱导组:层粘连蛋白质量浓度分别为50,25,5,1mg/L;成骨诱导组:用成骨诱导液处理;复合诱导组:用层粘连蛋白和成骨诱导液处理。对照组:未用层粘连蛋白和成骨诱导液处理。连续培养4周。观察细胞形态、茜素红染色分析钙盐沉积,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化学组化与Westenblot检测ERK1/2、P-ERK、黏着斑激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对照组比诱导组细胞胞体呈矮柱状、有短突起彼此相连,核圆形。②茜素红染色细胞形成红色,表现为阳性。复合诱导组比其他组要高、不同时间点比21d钙盐沉积明显增多(P<0.05)。③层粘连蛋白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对照组高、其诱导第7天后作用显著(P<0.05)。层粘连蛋白不同质量浓度组之间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组织化学组化鉴定ERK、P-ERK、黏着斑激酶表达均与对照比层粘连蛋白组表达增强(P<0.05)。⑤WestenBlot检测成骨诱导组与复合诱导组有ERK、P-ERK、黏着斑激酶蛋白表达,层粘连蛋白组与对照组无表达。结果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层粘连蛋白有促分化作用,层粘连蛋白上调信号转导蛋白黏着斑激酶、ERK、P-ERK表达。
- 扎拉嘎胡徐忠伟兰晓霞陈晓陈小义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细胞分化层粘连蛋白黏着斑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