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辰
- 作品数:33 被引量:240H指数:13
- 供职机构:湖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提供一套较系统、可重复率高、可变系数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制备方案。方法:采用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并加以改良,在Hassan Shaker法的基础上改用国内动物造模常用的水合氯醛行腹腔麻醉,用牙科钩沿横断椎间隙横向钩出脊髓,手术刀切断脊髓后反复刮扫以确定脊髓完全横断;并将此法运用于不同节段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根据骶上和骶髓的分组选择不同的位置(T10/11和L2/3椎间隙)进行手术完全切断脊髓,并配合相应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方案提高了造模后大鼠的存活率(骶上组80%,骶髓组90%)、成模率(骶上组70%,骶髓组80%)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骶上组70%,骶髓组60%);造模后大鼠最大膀胱容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脊髓休克期相比,骶上组大鼠休克期后的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降低(P<0.01),骶髓组大鼠容量较前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休克期后骶髓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骶上组(P<0.01);经光镜观察,造模后大鼠的膀胱组织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结论: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法可制备大鼠骶上和骶髓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
- 张雨辰张泓艾坤鲍秋影李景兴匡静之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
- “合治内府”的效应机制与理论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本项目针对“合治内府”理论进行原创性研究,从不同腑合穴治疗同一内腑疾病以及同一腑合穴治疗不同内腑疾病的比较探讨腑合穴应用是否存在“一穴调控多腑、多穴调控一腑”干预效应。该项目历时数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明确了“合治内府”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应用规律,为开展中医经典理论原创性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临床针灸治疗内腑疾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 张泓艾坤艾坤田浩梅邓石峰陈楚淘陈楚淘凌希张雨辰张雨辰祁芳
-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灸治疗原创性疾病
-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面积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穴位组(即穴位组,穴取大椎、百会、人中)、针刺对照点组(即对照点组,穴取大椎、百会、人中左侧旁开0.3 cm处),6次针刺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比评价。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面积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穴位组、对照点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穴位组优于对照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可通过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减少脑梗死面积从而对脑具有保护作用。
- 陈楚淘田浩梅张泓张娟蔡何凝张雨辰官均泰
- 关键词:针刺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大椎
-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大鼠尿流动力学和近端尿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 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 MCC)、逼尿肌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 DLPP)和近端尿道组织形态学的变化,通过分析近端尿道组织结构形态和细胞成分变化具体引起的功能改变,探讨电针治疗在改善SSCI大鼠下尿路功能的过程中对近端尿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2只成为空白组;剩余大鼠采用改良的Hassan Shaker法在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制作SSCI大鼠模型,脊髓休克期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12只/组。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予持续电针刺激40 min,空白组与模型组捆绑固定40 min,1次/d,连续7 d。治疗结束后麻醉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MCC和DLPP);随后处死,剪取大鼠近端尿道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结果 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MCC和DLPP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MCC和DLP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DLPP较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C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尿路上皮细胞结构损伤减轻,固有层胶原纤维弯曲折叠,平滑肌层胶原纤维浸润减少。结论 电针刺激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大鼠“中极”“次髎”“三阴交”穴,可能通过减小MCC和DLPP,降低膀胱尿道由于过度充盈所承受的张力,从而保护近端尿道组织结构,提高其顺应性。
- 胡碧浓刘琼瞿启睿张雨辰吴霞吕山河黄梓铭张泓艾坤许明
- 关键词:膀胱颈尿路上皮细胞次髎三阴交
- 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观察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大黄浓缩液灌胃法建立大鼠脾虚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备脾虚胃溃疡大鼠模型。四君子汤组予以四君子汤灌胃,艾灸组大鼠隔日交替灸"足三里""中脘"或"脾俞""胃俞",艾灸非穴位组灸艾灸组穴位的对照点,每日1次,共治疗8d。按脾虚动物模型标准观察大鼠脾虚症状,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EGFR的表达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RK1/2蛋白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造模大鼠脾虚症状明显,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光镜下胃黏膜损伤严重,胃组织EGFR、p-ERK1/2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艾灸非穴位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改善,且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艾灸非穴位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和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镜下胃黏膜损伤恢复较艾灸非穴位组好,胃组织EGFR和p-ERK1/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是艾灸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之一,艾灸治疗脾虚胃溃疡可能是通过提高胃组织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两者均结合并激活EGFR,激活后的EGFR介导ERK磷酸化从而激活EGFR/ERK信号转导通路,因而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的作用。
- 张泓郭华张雨辰刘密艾坤粟艳梅李明辉李铁浪
- 关键词:艾灸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 电针“小海”与“下巨虚”穴对十二指肠溃疡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十二指肠高迁移率族蛋白B 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电针十二指肠溃疡(DU)模型大鼠的小肠经经合穴"小海"、下合穴"下巨虚"对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十二指肠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 1(HMGB 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合治内府"中"合"穴的相对特异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小海组、下巨虚组,每组10只。于大鼠右臀部皮下注射10%盐酸半胱胺建立DU模型,小海组电针"小海"穴,下巨虚组电针"下巨虚"穴,每次30min,每天1次,治疗10d。肉眼观察大鼠十二指肠溃疡情况并评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HMGB 1表达。结果:造模后大鼠十二指肠溃疡评分较空白组增高(P<0.01),小海组、下巨虚组的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且下巨虚组低于小海组(P<0.01);模型组的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增高(P<0.01),小海组、下巨虚组的血清TNF-α低于模型组(P<0.01),且下巨虚组低于小海组(P<0.01);模型组十二指肠组织中HMGB 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下巨虚组十二指肠组织中的HMGB 1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小肠经经合穴、下合穴对十二指肠溃疡均可产生一定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TNF-α或十二指肠组织HMGB 1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的;且较之"小海"穴而言,"下巨虚"穴存在相对特异性。2本结果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中的"合"主要应指下合穴。
- 张泓王珍珍张雨辰杨璐佳邓石峰艾坤张志萍
- 关键词:电针十二指肠溃疡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 电针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无反射型)大鼠膀胱组织中B淋巴细胞蛋白-2(bcl-2)及Bcl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每组10只。术后第15天起电针穴位组、电针对照点组分别施以每日1次治疗,治疗7次后取膀胱组织行Elisa法检测bcl-2及bax在膀胱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后各组膀胱逼尿肌组织中,模型组、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bcl-2及bax表达均较空白组高(P<0.01),电针穴位组和电针对照点组bcl-2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1),bax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且电针穴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点组(P<0.01)。结论电针次髎、中极、三阴交穴可提高骶髓损伤后NB大鼠膀胱组织中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电针对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抑制bax的表达以部分抑制膀胱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保护受损膀胱逼尿肌组织。
- 鲍秋影张泓艾坤张雨辰匡静之李景兴
-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电针
- 电针曲池与上巨虚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F-κB及HMGB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电针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大肠经经合穴"曲池"、下合穴"上巨虚"后对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建立SD大鼠UC模型,曲池组与上巨虚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电针曲池穴和上巨虚穴,连续治疗10 d,第11天处死所有大鼠,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评分,提取结肠组织检测其NF-κB、HMGB1的表达。结果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结肠肉眼溃疡评分、结肠组织NF-κB、HMGB1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电针治疗后,上巨虚组降低溃疡评分(P<0.01),曲池组、上巨虚组均能降低NF-κB、HMGB1在结肠中的表达(P<0.01);与曲池组相比,上巨虚组溃疡评分及NF-κB、HMGB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NF-κB、HMGB1等来实现的;电针上巨虚的治疗作用优于曲池,说明"上巨虚"存在相对特异性,部分证实"合治内府"中的"合"主要应指下合穴,其具体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
- 杨璐佳张泓张雨辰邓石峰王珍珍粟艳梅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电针曲池上巨虚
- 电针通过调节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的血清素受体表达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大鼠的排尿功能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后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SSCI)大鼠的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LPP),结合分析逼尿肌、内尿道括约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IUS)中血清素(5-hydroxytryptamine,5-HT)不同亚型受体的表达,探讨电针治疗通过突触后5-HT受体调节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大鼠排尿功能的效应机制。方法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24只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在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制作SSCI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予持续电针刺激40 min,1次/d,连续治疗7 d;空白组与模型组只捆绑不治疗。采用膀胱造瘘法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后取逼尿肌和近端尿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HT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MCC、LPP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MCC显著低于模型组且高于空白组(P<0.01),LP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5-HT1A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1A受体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IUS中5-HT1A受体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逼尿肌中5-HT2B受体表达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5-HT7受体在模型组大鼠逼尿肌中表达显著降低(P<0.01),IUS中表达显著增高(P<0.01);电针组大鼠逼尿肌和IUS中5-HT7受体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SSCI后DSD大鼠次髎、三阴交、中极穴引起膀胱及尿道平滑肌中5-HT受体表达变化,5-HT1A和5-HT2B受体可能通过Ca^(2+)流入使平滑肌产生相性和/或强直性收缩,5-HT7受体可能通过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途径影
- 张雨辰许明刘琼胡碧浓唐丽亚张泓艾坤
- 关键词:膀胱平滑肌机械拉伸平滑肌张力
-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大鼠急性期肾及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期骶上脊髓损伤(suprasacral cord injury, SSCI)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coordination, DSD)大鼠膀胱最大容量(maximum cystometric capacity, MCC)、漏尿点压力(leakage point pressure, LPP)、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和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探讨电针治疗在SSCI急性期对上、下尿路功能(膀胱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剩余24只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在T10脊髓节段全横断制作SSCI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电针组取“次髎”“中极”“三阴交”穴予持续电针刺激40 min,1次/d,连续治疗7 d;空白组与模型组只捆绑不治疗。采用膀胱造瘘法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腹主动脉采血,通过SCR、BUN检测评估肾功能;处死大鼠后取肾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MCC、LPP、BUN和SCR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大鼠MCC、BUN和SCR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高于空白组(P<0.05或P<0.01);电针组大鼠LPP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较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肾皮质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胞质空泡化减少,皮质部集合小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减轻,肾小管坏死减少。结论 电针治疗可能通过降低SSCI后DSD大鼠MCC和LPP以改善肾脏微血管血流,发挥对肾功能和肾脏结构的保护作用。电针穴位可能刺激骶神经、胫神经的神经传入,促进尿道外括约肌爆发恢复,并且通过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传出而影响排尿效率。
- 张雨辰许明刘琼胡碧浓唐丽亚艾坤张泓
- 关键词:膀胱顺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