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铁成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气管
  • 1篇导管
  • 1篇低钠
  • 1篇低钠性脑病
  • 1篇修复术
  • 1篇修复术后
  • 1篇游离皮瓣
  • 1篇输液
  • 1篇输液安全
  • 1篇头颈
  • 1篇头颈外科
  • 1篇皮瓣
  • 1篇气道
  • 1篇气管插管
  • 1篇气管插管术
  • 1篇气管切开
  • 1篇气管切开术
  • 1篇切开
  • 1篇切开术

机构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张铁成
  • 2篇刘蕊
  • 1篇马婕
  • 1篇张惠
  • 1篇张艳霞
  • 1篇徐礼鲜
  • 1篇汪伟
  • 1篇魏建华
  • 1篇李源
  • 1篇雍琪
  • 1篇李晓苗
  • 1篇李晓英
  • 1篇吴龙
  • 1篇何英莲
  • 1篇邱宝军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麻醉安全与质...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气道交换导管在头颈部游离皮瓣转移修复术后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气道交换导管在头颈部游离皮瓣转移修复术后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气管切开时,麻醉医生将气道交换导管通过螺纹管直角接头处的开孔置入气管导管内;固定气道交换导管的位置不变将气管导管与螺纹管直角接头向外移动。手术医生撑开气管壁同时见到气道交换导管后,置入金属气管切开套管,将5.0#或4.5#气管导管与金属气管切开套管连接,出现连续稳定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2)波形后,将气道交换导管、螺纹管直角接头及气管导管一并移除。自气管切开开始(T_0),每隔5 min(T_1-T_3)记录一次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气管切开期间患者的反应和咳嗽情况评估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由气管内插管向气管切开的转换。与T_0相比,T_1~T_3时MA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相比,T_1~T_2时HR变化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相比,T_3时HR出现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无临床意义,整个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试验中86.67%的患者面部表情无反应,10%的患者有轻微反应,3.33%的患者出现鬼脸表情,但未出现反射性头部运动等严重非预期反应;76.67%患者气管切开期间未出现咳嗽反射,20%的患者出现轻度咳嗽,3.33%的患者出现中度咳嗽反射,但无重度咳嗽反射的发生。30例患者无因创面渗血严重或吻合血管意外而需要二次手术。结论气道交换导管能够有效地保障困难气道患者由气管内插管向气管切开转换时的气道安全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邱宝军张铁成吴龙李晓英汪伟
关键词:游离皮瓣气管切开头颈外科
1例唇裂患儿术后低钠性脑病的救治与输液安全被引量:1
2013年
患儿女,3个月,体重6.5kg,2011年12月以“先天性Ⅱ。唇裂”收住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入院时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术前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次日在全麻下行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整复术,术前常规禁食水6h,手术顺利,用时50min,术中失血5ml;At毕清醒拔管返回ICU病房。
马婕魏建华何英莲雍琪张艳霞张铁成刘蕊
关键词:唇裂补液低钠性脑病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临床麻醉教学体会
2007年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麻醉中重要的、常用的气管内插管方法。为了带好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临床教学课,在教学中充分做好带教准备,通过数量有限的课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员能够充分的理解,并启发其创造性思维。
李源李晓苗刘蕊张惠徐礼鲜张铁成
关键词:经鼻盲探气管插管术临床麻醉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