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翼

作品数:56 被引量:189H指数:7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肉瘤
  • 21篇骨肉瘤
  • 12篇细胞
  • 11篇肿瘤
  • 11篇关节
  • 9篇关节置换
  • 8篇蛋白
  • 8篇膝关节
  • 8篇膝关节置换
  • 7篇凋亡
  • 7篇全膝关节
  • 7篇全膝关节置换
  • 7篇假体
  • 7篇骨肿瘤
  • 6篇增殖
  • 6篇切除
  • 6篇股骨
  • 5篇恶性
  • 4篇预后
  • 4篇置换术

机构

  • 56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漯河市中心医...
  • 1篇新乡市第一人...
  • 1篇弗吉尼亚大学

作者

  • 56篇张翼
  • 24篇李甲振
  • 24篇卢新昌
  • 22篇张岩
  • 18篇殷力
  • 17篇王海涛
  • 12篇刘永奎
  • 7篇刘宏建
  • 5篇张彬
  • 4篇张卫红
  • 4篇王义生
  • 4篇吴学建
  • 4篇闻嘉
  • 3篇李哲
  • 2篇张华鹏
  • 2篇李劲峰
  • 2篇王秀利
  • 2篇李树山
  • 2篇王彦艳
  • 2篇王培霞

传媒

  • 21篇中华实验外科...
  • 8篇中国矫形外科...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13篇2019
  • 10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1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牛津Oxford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和髌股间室骨关节炎的中远期评价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单髁置换以其创伤小、康复快、花费少及本体感觉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和髌股间室骨关节炎中远期进展的研究较少。目的:评估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和髌股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95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前和末次随访膝关节X射线片,运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进展情况,其中进展组32例,未进展组63例。运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及是否有膝前痛症状评估髌股间室骨关节炎的进展情况,其中进展组41例,未进展组54例。比较骨关节炎进展组和未进展组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差异,分析术后效果与外侧和髌股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末次随访,与未进展组比较,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降低(P<0.05),目测类比评分和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升高(P<0.05);②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发生率(33.7%)低于髌股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发生率(43.2%),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与髌股间室骨关节炎进展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术后随访5-10年,均未出现感染、聚乙烯垫片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④活动平台内侧单髁置换后中远期效果主要受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影响,而不受髌股间室影响。
乔仁秋殷力张翼王海涛夏培格孔智恒
关键词:单髁置换骨关节炎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联合阿霉素对人尤文肉瘤细胞凋亡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重组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rhPDCD5)和阿霉素对人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的化疗增敏作用,探讨PDCD5在尤文肉瘤化疗中与阿霉素的协调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尤文肉瘤细胞株A673,使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实验组(rhPDCD5 10 μg/ml)和对照组对不同浓度梯度阿霉素的增殖抑制表现;流式细胞技术研究A673细胞在rhPDCD5组(rhPDCD5 10 μg/ml)、阿霉素组(1 μmol/L阿霉素)、联合组(rhPDCD5 10 μg/ml+1 μmol/L阿霉素)的凋亡率;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析rhPDCD5蛋白对尤文肉瘤细胞株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体外培养尤文肉瘤细胞株加入rhPDCD5蛋白后并无明显的凋亡促进作用,而联合使用阿霉素后凋亡率为67.88%,明显高于阿霉素组14.6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PDCD5联合阿霉素可明显抑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bcl-xl蛋白表达,而增加bcl-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对Bid表达无明显作用。结论PDCD5蛋白单用对尤文肉瘤细胞无明显促凋亡作用,但可明显增加阿霉素化疗敏感性,该作用与上调凋亡蛋白有关。
卢新昌张岩刘宏建王义生吴学建张翼李甲振
关键词:尤文肉瘤脱噬作用阿霉素
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骶骨肿瘤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一组(n=45)和联合组(n=45),单一组选取影像学资料的肿瘤边界实施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实施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术。对比2组围术期变化、疼痛变化、排便相关指标、排便控制及感觉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排便掌控能力优良率[88.89%(40/45)]高于单一组[66.67%(30/45)](P<0.05);联合组排便感觉功能优良率[93.33%(42/45)]高于单一组[73.33%(33/45)](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更短,且切口更小,术中失血量更少(P<0.05)。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尿管移除时长、自主排便时长更短,且残留尿量更少(P<0.05)。手术3 d后,联合组疼痛指数低于单一组(P<0.05)。结论混合现实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可以加强排便控制和排便感觉,改善围术期情况和排便相关指标,减轻疼痛。
张旭艳张翼张卫红
关键词:骶骨肿瘤
影响Ⅰ级软骨肉瘤手术切除预后的因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影响Ⅰ级软骨肉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Ⅰ级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三类发病部位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结果]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48.07±21.22)个月,3例患者复发后失访。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共2例患者死于肺转移,5年生存率96.77%。MSTS评分局部切除组为(28.27±0.65)分,广泛切除组为(25.68±1.45)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局部切除组为59.67%,广泛切除组为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是否复发的单因素分析表明,是否复发两组间在性别、年龄、部位、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位置分类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手术广泛切除的比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广泛切除或局部切除对四肢肿瘤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较于局部切除,广泛切除在中轴组和胸壁组可以获得显著提升的无复发生存率(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方式(HR=9.495,95%CI:1.947~46.311,P<0.05)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四肢Ⅰ级软骨肉瘤,局部切除不增加复发风险且功能更佳。对胸壁、骨盆和脊柱Ⅰ级软骨肉瘤,应广泛切除以减少复发风险。
元耀博李甲振张岩卢新昌刘永奎张翼
关键词:软骨肉瘤手术方式肿瘤部位复发预后
ADM、TfR1、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ADM、TfR1、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骨肉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同意手术治疗,且术中获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观察ADM、TfR1、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观察患者预后与ADM、TfR1、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ADM、TfR1、VEGF表达(78.33%、73.33%、76.67%)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48、34.286、51.400,P均<0.05)。骨肉瘤组织中ADM、TfR1、VEGF表达均与组织分化、是否转移以及Enneking分期有关(P<0.05),但与性别、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ADM、TfR1、VEGF中高表达组患者2年累积存活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ADM蛋白表达分别与TfR1、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γ=0.621,γ=0.553,P均<0.05),TfR1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γ=0.671,P<0.05)。结论ADM、TfR1、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骨肉瘤患者预后有关。
杨迪张翼张卫红
关键词:ADMVEGF骨肉瘤预后
多配体蛋白聚糖-1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及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SDC1小干扰RNA转染骨肉瘤MG-63细胞, 构建SDC1下调表达模型为实验组, 以转染阴性对照链作为对照组,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验证SDC1 mRNA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变化;细胞体外侵袭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DC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DC1 siRNA转染后, MG-63细胞中SDC1 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52±0.15比1.06±0.07, t=5.650, P<0.01);转染后24 h及48 h后siRNA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0.72±0.13比1.14±0.09、0.59±0.10比1.08±0.18, t=4.382、4.122, P<0.01);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siRNA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9.53±1.97)%比(4.58±1.09)%, t=3.808, P<0.05], 而siRNA组Caspase-3相对活性高于对照组(1.96±0.27比1.05±0.19, t=4.774, P<0.01);体外侵袭实验证实siRNA组每视野下平均细胞数低于对照组[(76.22±12.02)个比(112.40±18.30)个, t=3.695, P<0.01];Western blot实验证实siRNA组细胞SDC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0.56±0.24比1.07±0.10, t=3.411, P<0.05);SDC1组细胞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2±0.11比0.97±0.14, t=3.405, P<0.05)。结论靶向下调SDC1表达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这与Caspase-3激活和下调MMP-9表达相关。
张翼张彬张岩卢新昌刘金磊李甲振
关键词:骨肉瘤增殖凋亡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不典型压迫致迟发型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不典型压迫致迟发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符合选择标准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不典型压迫致迟发型脊髓损伤患者3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2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术)和B组(12例,行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钛网重建+钉棒内固定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节段、病程及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后凸角、椎管侵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重建椎体节段骨性融合时间;手术前后采用后凸角、背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结果除A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B组(t=-4.865,P=0.000)外,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和术后截瘫患者,未发生深部感染或皮肤感染。A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下腔静脉损伤1例、乳糜漏1例,B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1个月,平均20.8个月;A、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9.35±5.30)个月和(23.25±12.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P=0.219)。术后患者重建椎体节段均获骨性融合,A、B组融合时间分别为(8.85±2.27)个月和(8.50±2.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6,P=0.688)。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后凸角、背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腰椎JOA评分进一步改善(P<0.05),后凸角、背痛VA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后凸角、背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3.87%±0.20%和
张刚刚平安松李朋飞张翼段永壮汪济海王培霞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损伤后凸畸形椎管内占位
姜黄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选择10例在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住院的患者, 在手术中提取人BMSCs(hBMSCs)和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进行培养, 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5例, 年龄(56.8±6.0)岁, 女3例, 膝关节骨关节炎5例, 年龄(54.6±5.9)岁, 女4例。在BMSCs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姜黄素培养48 h后, 从BMSCs培养上清中利用差速离心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姜黄素外泌体, 并对其进行鉴定。将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1β组(1 ng/ml IL-1β预刺激)、IL-1β+姜黄素组(1 ng/ml IL-1β预刺激+游离姜黄素)、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1 ng/ml IL-1β预刺激+经过姜黄素预处理的BMSCs来源的外泌体), 并用噻唑蓝(MTT)法、半胱酰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试验检测姜黄素预处理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键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 两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提取到的外泌体为粒径约90~120 nm之间的圆形膜性囊泡, 表达外泌体特异性标记物CD9、CD63。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软骨细胞内的由红色荧光标记的外泌体。MTT法检测结果显示, 对照组设置为1.00, IL-1β组(0.50±0.03), IL-1β+姜黄素组(0.51±0.04), 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0.83±0.03)。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IL-1β组(0.83±0.03比0.50±0.03, t=8.77,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spase-3/7活性细胞凋亡检测显示, 对照组设置为1.00, IL-1β组(1.53±0.08), IL-1β+姜黄素组(1.51±0.05), 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0.73±0.04)。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凋亡率明显低于IL-1β组(0.73±0.04比1.53±0.08, t=11.89,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
牛中科张翼王秀霞李树山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姜黄素软骨细胞骨关节炎
人工补片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人工补片在骶骨肿瘤切除后重建骶尾部软组织附着点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2月骶骨肿瘤手术患者51例,肿瘤病变行整块切除或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切除后有无采用人工补片重建骶尾部软组织附着点分为补片组(采用人工补片)25例和非补片组(不用人工补片)2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伤口一期愈合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补片组80%,非补片组53.84%),P<0.05,补片组20例获得一期愈合,5例未一期愈合的患者1例延期愈合,4例清创术后愈合;非补片组14例获得一期愈合,未一期愈合的12例患者中4例延期愈合,8例清创术后愈合。术后补片组平均住院日(21.48±4.94)d,非补片组(24.96±6.9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补片可以作为骶骨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重建方法并能够提高一期愈合率。
卢新昌李甲振张岩张翼刘永奎汤猛杨栋梁
关键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人工补片伤口愈合
微小RNA-608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与成脂肪分化动态平衡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608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对hBMSCs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检测hBMSCs向成骨细胞以及成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iR-608的表达变化.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608对hBMSCs增殖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608的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608与靶基因的结合.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iR-608对靶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利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检测miR-608对hBMSCs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的影响.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FQ-PCR检测显示在h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第3天miR-608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1.00±0.11)比较,成骨诱导分化组(0.20±0.09)中miR-608的表达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9,P<0.01).FQ-PCR检测发现在hBMSCs向成脂肪细胞分化第3天表达量升高,与对照组(1.00±0.09)比较,成骨诱导分化组(4.36±0.55)中miR-608的表达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42,P<0.05).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发现miR-608抑制hBMSCs的增殖.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608与Runt相关基因2(Runx2)以及音猬因子(SHH)3'端非编码区(3'UTR)区有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可见与miR-608 mimics NC组(1.00±0.22)比较,miR-608 mimcs组(0.21±0.11)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2,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608可以抑制Runx2和SHH蛋白水平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显示较miR-608 mimics NC组(1.00±0.14)比较,miR-608 mimcs组(0.32±0.12)茜素红染色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7,P<0.05).油红O染色检测发现与miR-608 mimic
王海涛王义生殷力张翼李劲峰李月白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脂肪分化微小RNA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