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福林

作品数:3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沉积物
  • 2篇洋河水库
  • 2篇水库
  • 2篇磷形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库沉积物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生态
  • 1篇水生生态系统
  • 1篇通量
  • 1篇土壤
  • 1篇农业面源
  • 1篇农业面源污染
  • 1篇污染
  • 1篇磷迁移
  • 1篇磷迁移转化
  • 1篇磷污染
  • 1篇流域土壤
  • 1篇面源
  • 1篇面源污染

机构

  • 3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3篇张福林
  • 2篇张丽媛
  • 2篇金相灿
  • 2篇王圣瑞
  • 2篇杨苏文
  • 1篇储昭升
  • 1篇倪兆奎
  • 1篇姚云峰
  • 1篇包亮

传媒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洋河水库流域土壤与库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应用SMT法研究了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河道及库区沉积物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铁/铝磷(Fe/Al-P)、钙磷(Ca-P)等5种形态,分析了不同区域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洋河水库流域土壤、沉积物中TP、总氮(TN)和有机质(OM)的均值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河道>库区>土壤,其中TP含量变化不大,这说明营养盐不仅通过土壤径流、河道迁移进入库区,而且库区沉积物的释放作用同样明显.库区柱状沉积物有明显的"表层富积"现象,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TP、TN和OM含量逐渐减少,在0~16cm下降趋势明显,16c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库区沉积物主要以表层污染为主.土壤、沉积物中的磷以IP为主,大约占TP的46%~79%之间,且研究区各磷形态中以Ca-P为主,大约占TP的22%~68%,这与库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关.土壤中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Ca-P,与该地区土壤的地质背景有关,河道沉积物中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Fe/Al-P,即河道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影响较大,而库区TP的增加主要来自于OP,说明洋河水库的富营养化与流域的工业、生活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张丽媛王圣瑞储昭升杨苏文金相灿包亮张福林倪兆奎
关键词:土壤沉积物磷形态洋河水库
不同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选择了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3种沉水植物,在温室模拟研究了不同沉水植物对湖泊沉积物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NaOH-P有明显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分别吸收和转化了36.9%和33.2%,而金鱼藻对沉积物NaOH-P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随着植物的生长,由于根系的吸收作用,沉积物中Olsen-P发生了从非根际→根际→沉水植物的迁移过程,其中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更为明显。因此,微齿眼子菜和穗花狐尾藻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控制作用更为明显。
张福林王圣瑞杨苏文金相灿姚云峰张丽媛
关键词:沉水植物沉积物磷形态扩散通量OLSEN-P
洋河水库沉积物磷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研究
洋河水库作为秦皇岛市及北戴河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加剧,大量的污水排放到其中,致使水库大面积水域连年爆发“水华”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水库沉积物既作为污染“汇”接纳...
张福林
关键词:水库沉积物磷污染水生生态系统农业面源污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