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云 作品数:27 被引量:81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一种含异佛司可林的胶囊型吸入粉雾剂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领域,涉及一种含异佛司可林的胶囊型吸入粉雾剂。本发明以异佛司可林为有效成分,添加合适的辅料,如载体、抗粘附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和氨基酸等,通过适宜制剂工艺制成。本发明针对支气管哮喘吸入给药的用药需求,根据... 黄建明 翁伟宇 康云 刘建文 李勇 冯婷婷 汪亚勤 何嘉泳文献传递 粉防己细胞色素P450基因StCYP80G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4年 目的克隆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StCYP80G,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载体构建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从粉防己cDNA中克隆得到StCYP80G编码蛋白的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预测StCYP80G蛋白的结构域、理化性质和跨膜区等分子特征;利用MEGA11.0对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含有StCYP80G基因的重组质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粉防己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StCYP80G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58 bp,编码485个氨基酸,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4770,预测其具有CYP450的保守结构域,含有跨膜结构域,可能定位在内质网上。氨基酸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tCYP80G与莲NnCYP80G、智利桂Ls CYP80G的序列具有同源性且一致度较高,推测StCYP80G与这2条序列具有相似的功能。StCYP80G基因在粉防己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根中。质粒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SC-Leu-StCYP80G构建成功。结论StCYP80G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组质粒的构建、以及组织表达特异性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其在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高雨 李姚婷 冯郁涵 康云 黄建明 翁伟宇关键词:粉防己 细胞色素P450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荧光定量PCR 中国膨果豆属(豆科)一新组合 2017年 原簇毛黄耆亚属的部分种类从黄耆属中分出,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膨果豆属,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组合。其中,新组合蒺藜叶膨果豆包含了原蒺藜叶黄耆和甘青黄耆。为验证该分类处理的合理性,该文统计分析了蒺藜叶黄耆和甘青黄耆在果实形态上的差异,同时比较了二者的地理分布式样。结果表明:甘青黄耆和蒺藜叶黄耆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甘青黄耆种级的分类学地位应予以保留,新组合为甘青膨果豆[Phyllolobium tangutica(Batalin)Y.Kang & M.L.Zhang]。 康云 张明理关键词:分类学 形态学 黄耆属 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5 2003年 观察了国产黄耆属簇毛黄耆亚属 6组 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这些花粉的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网状纹饰 ,穿孔或小沟渠状 ,以及穴网状纹饰 3种类型。所有种类都具三孔沟的萌发孔 ,根据内孔明显与否可分为两类。虽然萌发孔类型与分组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但综合一些花粉特征 ,仍然发现 6个组间花粉形态差异较为明显 ,与一般的形态差异有一定的对应性。特别是Sect.Robusti比较特殊 ,根据花粉大小等特征 ,推测它和Sect.Phyllolobium等有可能是本亚属的原始类群。Sect.Sesbanella的两个近缘种Astragalusheydei和A hendersonii,花粉形态却很有区别。Sect.Bibracteola种类较多 ,有 2 4种 ,花粉形态呈多样性。总之 。 张明理 席以珍 康云 王英伟关键词:黄耆属 簇毛黄耆亚属 花粉形态 系统学意义 MSPD-HPLC法测定金线吊乌龟中千金藤素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基质固相分散-高效液相色谱法(MSPD-HPLC)测定千金藤属植物金线吊乌龟块根中千金藤素的量。方法样品的前处理采用MSPD法,以碱性氧化铝为吸附剂,甲醇为洗脱溶剂。HPLC分析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250 mm×4.6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缓冲液(0.5%三乙胺水溶液用磷酸调节p H至10.7),体积流量1.0 m L/min,检测波长282 nm,柱温40℃。结果千金藤素在14.88-238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8.2%,RSD 3.0%(n=6)。结论所建MSPD-HPLC法简便、快速,可用于金线吊乌龟中千金藤素的定量分析。 汪亚勤 殷嘉珺 谢道涛 康云 翁伟宇 黄建明关键词:千金藤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广西地不容SSR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基于广西地不容转录组序列开发SSR引物,并用于该物种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广西地不容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中挖掘SSR位点,采用Oligo 7.0软件设计引物,通过电泳法筛选得到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从广西地不容转录组20 637条unigene序列中,搜索到6 833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33.11%。基于转录组序列设计50对引物,筛选得到10对多态性高的引物。10对引物在5个居群63个样本中共扩增得到83个条带,有效条带百分率为100%,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6889。在物种水平和居群水平上,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725 2和0.613 4,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576 6和1.220 3,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584 5和0.558 4,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31 2和0.643 5。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46 5,基因流(Nm)为1.456 9。U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居群可分为3支系。结论开发的SSR标记适用于广西地不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广西地不容在物种和居群水平上均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 上官琰 赵渤旸 谢晖 汪亚勤 康云 黄建明关键词:转录组 SSR 多态性 粉防己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及活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并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和活性。方法粉防己地上部分70%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PharmMapper平台预测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 S,6a S-N-neolitsine N_(α)-oxide(1)、新木姜子素(2)、荷包牡丹碱(3)、南天宁碱(4)、氧化南天宁碱(5)、oxophoebine(6)、N-乙酰去甲荷包牡丹碱(7)、鹅掌楸碱(8)、6 R,6a S-N-nantenine N_(β)-oxide(9)、氧化克班宁(10)、stigmast-4-ene-6β-ol-3-one(11)。化合物的潜在靶点包括胰腺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转甲状腺素蛋白。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6、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潜在活性。 薛佳芸 郭弯 康云 黄建明 汪亚勤关键词:粉防己 化学成分 作用靶点 豆科蔓黄耆属Phyllolobium及其属下组的分类 被引量:4 2009年 蔓黄耆属Phyllolobium,是基于黄耆属Astragalus簇毛黄耆亚属subgen.Pogonophace的一个提升属,虽然沿用了Fisher1818年的Phyllolobium属名称,但完全不是早先其仅一种的分类涵义和范畴.对这个类群的来龙去脉做了必要的说明.基于ITS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合形态分类,对属下组的分类等级做了处理. 张明理 康云 DIETRICHPodlech关键词:豆科 一种测定毛喉鞘蕊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的方法 本发明属天然药物质量分析领域,涉及毛喉鞘蕊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的测定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检测毛喉鞘蕊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的方法。本发明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萃取毛喉鞘蕊花中的二萜类成分,并去除极性与非极性干扰... 黄建明 殷嘉珺 汪亚勤 康云 谭波 田璐璐 谢道涛文献传递 A Preliminary Phylogenetic Study of the Subgenus Pogonophace ( Astragalus ) in China Based on ITS Sequence Data 被引量:11 2003年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including ITS1, 5.8S rRNA gene and ITS2) of Caragana roborovskyi and eight species of subgenus Pogonophace ( Astragalus) were sequenced, and analyzed together with other ITS data (from GenBank) of 48 species representing Astragalus and 12 related genera. The results of phylogenctic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subgenus Pogonophace is not a monophyletic group. Sect. Sesbanella (Astragalus hoantchy and A. dshimensis) and other species of Pogonophace are nested within different major clades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e species of sections Bibracteola, Phyllolobium and Trichostylus compose a monophyletic group with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subtribe Coluteinae instead of Astragalus. Astragalus tribulifolius and A. tanguticus might be a vicariant species pair as inferred by the ITS data. 康云 张明理 陈之端关键词:ASTRAGALUS PHYLOGE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