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红卫

作品数:10 被引量:110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脑缺血
  • 2篇脑缺血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亚急性
  • 1篇亚急性联合变...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征
  • 1篇预后
  • 1篇载体蛋白质类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崔红卫
  • 6篇张博爱
  • 2篇孙同文
  • 2篇籍炀飞
  • 2篇王震
  • 2篇王长娥
  • 2篇段晓光
  • 1篇于晓云
  • 1篇付振强
  • 1篇刘宇
  • 1篇张晓敏
  • 1篇王景涛
  • 1篇王继先
  • 1篇万荔
  • 1篇李俊敏
  • 1篇李晓晓
  • 1篇刘荣利
  • 1篇王海旭
  • 1篇马兴荣
  • 1篇贠文晶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Cdc42表达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表达Cdc42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模型组、实验组(2VO模型+干细胞移植),每组分8、10、12 w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用Morris水迷宫筛选出造模成功的大鼠并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其逃避潜伏期逐渐延长(P<0.05);较之2VO模型组,同一时间点实验组Cdc42表达明显增高(P<0.05),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大鼠认知功能,这可能与其能促进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Cdc42的表达有关。
于晓云张博爱李俊敏刘宇李晓晓崔璨崔红卫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CDC4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海马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2021年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抗NMDAR脑炎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电话随访,收集预后情况。结果在55例患者中,男23例,女32例,中位发病年龄27岁。25例(45.5%)患者有前驱症状。首发症状中精神症状占61.8%(34/55),而整个疾病过程中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占80.0%(44/55)。存在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占81.8%(45/55),其中口面部不自主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0.0%(22/55)、20.0%(11/55)。合并肿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占14.5%(8/55)。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率为34.5%(19/55),气管插管或切开率为12.7%(7/55)。所有患者接受一线治疗。院外随访6~59个月,失访3例。75.0%(39/52)的患者完全恢复,25.0%(13/52)的患者遗留不同症状。复发率为7.7%(4/52)。结论对临床新发癫痫、异常运动及精神异常的患者应考虑到抗NMDAR脑炎的可能。需要尽早进行抗NMDAR抗体检测及肿瘤的筛查,从而早期诊断并启动免疫治疗以改善预后。
崔红卫
关键词:预后
平山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平山病又称不对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1],是一种罕见原因不明的自限性隐匿进展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理为颈段脊髓前角细胞缺血坏死性改变。该病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2]。现对平山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王长娥崔红卫籍炀飞刘艳茹雷如意王震
关键词:平山病神经系统疾病青少年时期细胞缺血脊髓前角
纳布啡用于ICU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36
2018年
目的 探讨纳布啡应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至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收治的有轻中度镇痛需求的成人患者,按入院顺序依次分配到纳布啡组和舒芬太尼组.两组分别将40 mg纳布啡或0.1 mg舒芬太尼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调节输注速度,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2分.观察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用药前及用药l、3、5、12、24 h的CPOT评分和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以评价两种药物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 最终纳入141例患者,其中纳布啡组71例,舒芬太尼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及疼痛来源等一般资料及用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用药1 h和3 h,纳布啡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心率有轻度下降趋势,舒芬太尼组心率和血压均明显降低;随用药时间延长,两种药物均可使心率和血压出现明显波动,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药物镇痛期间对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均无明显影响.纳布啡组纳布啡的中位使用剂量为0.03(0.02,0.05)mg·kg-1·h-1,用药3 h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CPOT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分:1.0(1.0,2.0)比3.0(2.0,4.0),P<0.01〕,且有一定镇静效果, RASS评分较用药前亦明显降低〔分:0(0,1.0)比1.0(1.0,2.0),P<0.01〕;纳布啡组无一例患者因镇痛效果不满意而加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的中位使用剂量为0.11(0.06,0.14)μg·kg-1·h-1,用药5 h可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CPOT评分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分:1.0(1.0,2.0)比4.0(3.0,6.0),P<0.01〕,且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RASS评分也较用药前明显降低〔0(-1.0,0)比2.0(1.0,2.0),P<0.01〕.由于舒芬太尼组用药前CPOT和RASS评分已明显高于�
刘韶华万有栋罗永刚万荔贠文晶王海旭王振华段晓光张瑞芳赵颖颖崔红卫孙同文
关键词:镇痛安全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致对大鼠慢性脑缺血认知功能和海马区脑源性生长因子表达影响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表达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慢性脑缺血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
崔红卫
胰岛素对Aβ25~35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Aβ25~35诱导的AD细胞模型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β淀粉样肽片段(Aβ25~3520μmol·L^-1)作用于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建立AD细胞模型,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研究组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0.1,0.5,1,2 MU·L^-1)预处理,通过MTS法测试细胞活力,测试MDA含量、SOD活性,腺病毒转染观察细胞树突总长度(TDBL)、一级树突数目(PDN)。结果:与Aβ组相比,Aβ+胰岛素(0.1,0.5,1 MU·L^-1)组细胞活力上升、SOD上升、MDA下降、TDBL和PDN增加(P〈0.05),而Aβ+胰岛素(2 MU·L^-1)组细胞活力下降、SOD下降、TDBL和PDN减少、MDA上升(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胰岛素可以抵抗Aβ对神经元的损害,保护树突分支。
史静宇陈思孙岩崔红卫田田张博爱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病胰岛素神经元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1年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人体对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
崔红卫张博爱王继先
关键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发病机制SCD
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的临床与MRI影像特征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halopathy,WE)易误诊,本文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非酒精性WE患者临床及MRI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仅2例表现为经典的三联征。6例患者均出现双侧对称性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中脑顶盖异常信号典型表现,同时2例深昏迷患者分别表现出弥漫性皮层及面神经核受累。随访患者平均恢复时间为7.5个月,而MRI则为2.8个月。2例深昏迷患者预后较差,1例患者死亡,另1例2年后仍遗留严重四肢痉挛性瘫痪,并伴智能低下。2例深昏迷患者DWI上表现为广泛高信号。结论 MRI可为非酒精性WE提供早期诊断,而病变累及广泛皮层及颅神经核可能提示较差的预后,同时DWI序列可能有一定的预后作用。
崔红卫付振强孙同文段晓光张博爱
关键词: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磁共振
晚发型甲基丙二酸尿症cblC型三例临床特点和基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探讨晚发型甲基丙二酸尿症cblC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基因特点.方法 报道3例晚发型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发现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 例1甲基丙二酸尿症cblC型的致病基因(MMACHC基因)测序发现了c.482G〉A和c.609G〉A突变;例2 MMACHC基因测序发现c.482G〉A和c.658_660delAAG突变;例3 MMACHC基因测序发现c.482G〉A和IVS1,+1G〉A突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广泛多变,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癫痫、认知功能损害、双下肢无力、共济失调、锥体束和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等.3例患者都存在对高蛋白食物(如肉、蛋、牛奶、豆腐等)的厌恶.头颅MRI检查均发现脑萎缩,其中例1患者MRIT2像发现双侧小脑半球皮质病变.3例患者在应用甲钴胺治疗之后智力显著提高,癫痫得以控制,精神行为恢复正常,但均遗留双下肢无力及步态异常.结论 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晚发型甲基丙二酸尿症cblC型在神经系统可广泛累及大脑皮质、锥体系、锥体外系、周围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对于临床出现厌食高蛋白食物、步态异常、癫痫、短期内迅速出现的痴呆或精神异常的年轻患者要考虑该病的可能.MRI发现脑萎缩可帮助诊断.
雷如意刘艳茹籍炀飞马兴荣王景涛崔红卫王震王长娥张博爱
关键词:载体蛋白质类
POEMS综合征20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分析总结POEMS综合征临床特征,以提高医师认识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20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患者均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和皮肤改变;单克隆浆细胞增生18例,血清M蛋白阳性率为90.0%,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高达100.0%(17/17),12例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涂片浆细胞平均比例为3.2%;脏器肿大16例,内分泌异常19例;水负荷增多19例。本组肾功能受累较常见,其中β2微球蛋白增高12例、肌酐增高4例。其他特征肺动脉压增高8例、贫血10例、血小板增多5例、多发骨骼异常2例及顽固性腹痛1例。本组误诊率为95.0%,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例,其他内科疾病7例。病死率为5.0%(1/20)。结论 POEMS综合征以各种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极高,导致病情发展,临床医师应加深认识,对疑诊患者应进行细致的检查以避免误诊。
崔红卫张博爱刘荣利姬亚杰李星贾贺张晓敏
关键词:POEMS综合征误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