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太华

作品数:9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油藏
  • 5篇非均质
  • 4篇均质油藏
  • 4篇非均质油藏
  • 2篇多油层
  • 2篇油层
  • 2篇油田
  • 2篇注水
  • 2篇注水结构
  • 2篇采收率
  • 1篇大位移
  • 1篇大位移定向井
  • 1篇低渗
  • 1篇低渗油藏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压力
  • 1篇定向井
  • 1篇断块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技术

机构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9篇崔太华
  • 3篇侯平舒
  • 3篇刘海涛
  • 2篇陈峰
  • 2篇卢绪平
  • 2篇李少兵
  • 1篇呼舜兴
  • 1篇李本汉
  • 1篇冯士杰
  • 1篇薛玉贤
  • 1篇高玉香
  • 1篇刘奎
  • 1篇孟庆军
  • 1篇高万州
  • 1篇李建勇
  • 1篇辛松
  • 1篇连玉石
  • 1篇徐胜华
  • 1篇闰范
  • 1篇麦勇萍

传媒

  • 3篇海洋石油
  • 2篇试采技术
  • 2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钻采工艺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型复合压裂技术在多油层非均质油藏试验研究及应用
2004年
桥口油田受油藏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严重的制约 ,油田Ⅰ类层过早进入高含水期 ,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 ,开发水平变差。针对油田非均质严重 ,Ⅱ、Ⅲ类储层水驱动用程度偏低的开发现状 ,在前期综合研究及室内压裂试验的基础上 ,应用了适合油藏特点的新型复合压裂工艺技术 ,实施后效果较好。
侯平舒高军薛玉贤崔太华刘奎麦勇萍
关键词:复合压裂技术油层非均质油藏渗透层地层压力
粉砂压裂技术在马厂油田的试验研究
2003年
粉砂压裂技术是在向地层打前置液时加入一定量的粉砂,再加携砂液,使粉砂在微裂缝中起到支撑及通道作用。粉砂压裂技术在东濮凹陷马厂油田2口井进行储层压裂引效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马厂油田整体压裂改造及同类油藏提高低孔、低渗油层的水驱动用程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侯平舒崔太华闰范连玉石
关键词:马厂油田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前置液携砂液
深层低渗油藏合理井距论证及井网配置与优化被引量:1
2013年
深层低渗透油藏由于埋藏深、物性差,随着地层能量的亏空开发效果进一步变差,依靠自然能量开采,采出程度较低。马厂油田马26断块属于深层低渗透油藏,本文针对该块开展了深层低渗油藏合理井距论证及井网配置与优化的研究,从井网密度、注采启动压力等方面研究最后选取合理井距;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油藏类型、沉积相带和裂缝展布方向等进行井网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苏冉张思远高辉雷晓锋夏楠崔太华
关键词:深层低渗油藏合理井距井网密度沉积相带
桥口油田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油藏,由于油藏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严重,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油田因高速开发过早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水平变差,水驱采收率偏低。针对油田非均质严重,水驱采收率偏低的开发现状,研究应用了适合油田特点提高采收率技术,平面上利用大位移定向井技术,部署调整井,降低油藏平面非均质性;纵向采取以堵水、储层压裂改造为主的产液结构调整及以分注、增注注水结构调整相结合,降低油藏纵向非均质性,实现层间转移。通过实施,使油藏平面、层间矛盾逐步缓解,油田采收率得到提高,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崔太华刘海涛冯士杰辛松李少兵高万州
关键词:桥口油田大位移定向井平面非均质性注水结构调整层间矛盾
简易水力冲灌桩技术应用与评价
2013年
集输管线跨越水域时,常规采用架空支撑,在水上架空管线大多使用桩支撑,本文主要介绍简易水力冲灌桩的方法。
刘良兰俊李建勇李巧玲崔太华
关键词:水力灌桩
桥杜白地区深层油气层识别标准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已进入中后期,浅层油气已基本探明,勘探方向逐步向深层转移。但由于深层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层埋深大,储层以低孔、低渗为主,油气勘探难度较大,特别是深层油气识别,受资料丰度和资料品质等因素影响,使深层油气层识别难度更大,制约着深层油气的勘探进程。通过以杜桥白地区为典型,将传统的“四性”标准判别法与气测参数综合使用,对深层油气识别标准进行研究,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陈峰崔太华徐胜华卢绪平孟庆军
白庙凝析气藏合理工作制度的研究及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白庙凝析气藏地质构造复杂,砂体发育纵横向变化大;气层埋藏深,储层低孔、低渗,地露压差小;气井产能低,且稳产难度大,中后期普遍出现积液,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自1987年6月投入试采以来,一直采用逐层上返的衰竭式开发。由于凝析气藏开采工艺技术要求高,于2000年才投入正规开发,开发效果一直不理想,2002年自然递减率高达27.45%,2003年自然递减率为26.98%。为此,从2004年开始,开发工作人员研究并优化出了一套适合白庙凝析气藏合理开发的工作制度,将白庙凝析气藏自然递减率有效控制在2004年的19.13%,使白庙凝析气藏开发工作步入了良性开发,同时也为国内外同类凝析气藏的开发提供参考。
崔太华陈峰刘海涛卢绪平陈灿州张俊红
关键词:凝析气藏合理工作制度应用及效果
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及应用被引量:7
2003年
桥口油田位于东濮凹陷的中部,属典型的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油藏主力高渗层见效水淹,低渗层水驱动用难度大,使得综合含水急剧上升,年产油量大幅度减少.根据沉积微相与储层岩性、物性及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采取开发对策,对有利的河道微相带(T)部署调整井挖掘水动力滞流区剩余油.对储层物性较差的河间砂及远砂微相带(Q,Y)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分干层、未解层、油水层重新认识,从中优选后进行挖潜.对微相过渡带,引入"隔相注水"模式,提高了低渗层水驱动用程度,减缓油田自然递减.开发实践证实:以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对非均质油藏实施分微相带系统开发,可以较好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沉积微相研究是挖掘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层间潜力,实现开发层系由高渗层向低渗层转移的一种有效途径.
呼舜兴耿师江侯平舒崔太华李本汉
关键词:非均质油藏复杂断块沉积微相储层岩性渗透率
非均质油藏换向调整注水结构研究及应用
2004年
马厂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开采。从1995年开始,油田含水急剧上升、产量大幅度下降,生产形势日趋严峻。针对油藏特点,对油田马12中块实施以换向注水为主,进行注水结构调整的先导试验。生产实践表明,换向注水可以使中高含水期非均质油藏降低含水、稳定生产,达到提高采收率目的,换向注水为同类非均质油藏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崔太华刘海涛李少兵高玉香李岩
关键词:非均质油藏注水结构采收率注水开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