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屠振华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淋巴细胞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难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恶性
  • 2篇T淋巴细胞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克隆抗体治...
  • 1篇蛋白

机构

  • 8篇山东大学第二...
  • 4篇山东大学

作者

  • 8篇屠振华
  • 5篇陈春燕
  • 5篇郭成山
  • 4篇张明珙
  • 3篇王迎雪
  • 2篇孟月生
  • 2篇于燕霞
  • 2篇潘祥林
  • 2篇罗集
  • 1篇尹哲
  • 1篇张敏
  • 1篇王涓冬
  • 1篇南士英
  • 1篇彭军
  • 1篇贾继辉
  • 1篇孙俊华
  • 1篇魏军民
  • 1篇吴新春
  • 1篇陈颖洁
  • 1篇窦爱霞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T、B免疫双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2002年
目的 :了解T、B免疫双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临床特点 ,以判断预后与指导治疗。方法 :对 4 89例形态学上诊断为ALL的病例 ,取其外周血或骨髓 ,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应用APAAP法进一步作免疫表型分析 ,对其中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双标记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4 7例患者同时表达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在临床方面 ,与T淋巴细胞系ALL相比 ,肝、脾、淋巴结肿大或纵隔肿块发生率、白细胞数量均较低 (P <0 .0 5 ) ,但化疗完全缓解率及存活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与B淋巴细胞系ALL相比 ,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纵隔肿块发生率均较高 (P <0 .0 5 ) ,而白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化疗完全缓解率高、存活期较长 (P <0 .0 5 )。结论
郭成山王迎雪陈春燕王涓冬于燕霞孟月生宋素芹潘祥林张明珙屠振华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恶性淋巴瘤的综合治疗
2002年
屠振华魏军民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化疗
2001年
罗集屠振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肿瘤化学疗法恶性肿瘤
免疫无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
2003年
目的:了解免疫无标记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47例形态学上诊断为ALL的病例,取其外周血或骨髓,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应用APAAP法作免疫表型分析,对免疫无标记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了观察。结果:42例患者未表达任何系统性分化标记,或仅表达CD38、HLA-DR或CD9等非系限性抗原。与分化型ALL相比,免疫无标记型ALL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纵隔肿块发生率与白细胞数量均较高,化疗完全缓解率(CR)较低(P<0.05),存活期较短(P<0.01)。结论:免疫无标记型ALL有其临床上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郭成山陈颖洁彭军陈春燕张明珙屠振华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免疫表型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白血病(附1例报告)被引量:1
2002年
对 1例难治性急性粒 -单细胞白血病 (AML - M4 b)患者施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PBSCT ) ,以 Cy/ TBI方案预处理后 ,输注 HL A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经 G- 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 9.0× 10 8/ kg,其中 CD34 + 细胞 6 .2 5× 10 6 / kg;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预防用 Cs A +MTX方案。结果 :+15天时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 .5× 10 9/ L,血小板 >5 0× 10 9/ L;+30天时 ,外周血三系均完全恢复正常。仅有 度皮肤 GVHD发生。认为对于难治性白血病 ,如有 HL A相合供者 ,应及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特别是 allo- PBSCT。
郭成山屠振华张明珙于燕霞陈春燕
关键词:白血病
高三尖杉酯碱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解码高三尖杉酯碱 (HHT)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方法 在建立HHT启动HL 6 0细胞早期凋亡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提取未用和经HHT作用的HL 6 0细胞总蛋白 ,构建其相应的双向电泳图谱 ,应用图像扫描仪及图像分析软件获得差异蛋白斑点的信息 ,运用MALDI TOF MS分析呈显著性差异的蛋白斑点 ,将检测出的肽链质量输入蛋白质数据库获得差异蛋白质信息。结果 MHCⅠ类抗原分子、钙结合蛋白D 2 8K、氯通道蛋白 6、癌蛋白OP18、锌指蛋白HELIOS和凋亡抑制物样蛋白 2与HHT启动白血病HL 6 0细胞凋亡相关。结论 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解码HHT启动白血病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将有助于揭示HHT治疗白血病的机制 ,为开发HHT相关的以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为靶位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陈春燕贾继辉潘祥林孟月生屠振华
关键词:高三尖杉酯碱白血病细胞凋亡比较蛋白质组学
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或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求难治或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高效、低毒、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方法:49例ITP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难治或复发的ITP患者分为3组治疗:泼尼松组11例:甲基泼尼松龙1g/d,静脉滴注,共3~5d,然后泼尼松1mg·kg^-1·d^-1,口服;其他随机分为2组,即:长春新碱组19例:泼尼松1mg·kg^-1·d^-1,口服,长春新碱1mg静脉滴注,每周1次;甲氨蝶呤组19例:泼尼松1mg·kg^-1·d^-1,口服,甲氨蝶呤10mg静脉滴注(或口服),每周1次。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总体疗效、血象、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治疗完全反应率依次为27%、67%和79%,总反应率分别为55%、84%和89%,而长期反应率分别为18%、42%和52%。后2组完全反应率、总反应率及长期反应率均显著高于泼尼松组(P均〈0.01),并且甲氨蝶呤组较长春新碱组亦有更高的趋势。PA—IgG变化:各组治疗前后PA—IgG均下降(P〈0.01);长春新碱、甲氨蝶呤治疗后均比泼尼松组治疗后分别下降更显著(均P〈0.01);甲氨蝶呤治疗后比长春新碱治疗后水平更低(P〈0.05)。长春新碱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是神经末梢损害,占45.5%,而甲氨蝶呤治疗组仅有8.7%出现了口腔黏膜溃疡。结论:加用甲氨蝶呤或长春新碱治疗难治或复发性ITP均可提高疗效,甲氨蝶呤有效率更高、激素减量快、远期效果好、安全性高。
郭成山南士英孙俊华吴新春张敏窦爱霞王迎雪尹哲屠振华
关键词:紫癜难治或复发性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泼尼松
抗人CD_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观察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抑制剂鼠抗人CD3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CD3 单抗 )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SAA患者中位数年龄 2 2岁 ,既往未经特殊治疗者4例 ,既往治疗无效的 9例中 ,加环孢素≥ 3个月者 4例 ;给药方法 :CD3 单抗 5mg静脉滴注 ,日 1次 ,连用 10d为一疗程。结果 共随访 3~ 15个月 ,骨髓象有 8例明显好转 ;外周血WBC平均升高 1 5 9× 10 9/L ,中性粒细胞升高 0 72× 10 9/L ,Hb升高 4 0 g/L ,血小板升高 4 7× 10 9/L(Р值均 <0 0 1) ;其中 2例基本治愈 ,2例达缓解 ,7例明显进步 ,2例无效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CD4/CD8比值由1 12± 0 34上升至 1 4 2± 0 4 3、HLA DR的表达率由 ( 2 9 2± 13 3) %下降至 ( 15 2± 5 6 ) % (Р值均<0 0 1) ;体外培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下列淋巴因子含量的中位数值 (U/ml) :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与白细胞介素 2分别由 2 6 7、784和 92降至 15 2、5 70和 5 1(Р值均 <0 0 1)。不良反应 :单抗治疗期间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 ,4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但无 1例死亡。结论 与其他常用的免疫抑制剂相比 ,CD3 单抗对SAA的临床疗效更快、有效率可能更高 ,且安全性较好 ;关于该单抗的长期疗效、远期不良作用 。
郭成山罗集陈春燕王迎雪张明珙屠振华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