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宏 作品数:19 被引量:6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天津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糖尿病足进程 2025年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因素对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在糖尿病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方法:①对糖尿病足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关键基因。收集糖尿病足患者以及无糖尿病健康人的皮肤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qRT-PCR实验,检测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表达情况。②培养人永生化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和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2种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外源性补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组,通过划痕实验以及CCK-8实验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通过Ki67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生信分析发现,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基因的下调可能是导致糖尿病足形成的关键基因。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相比,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在糖尿病足皮肤内弱表达,且其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③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组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组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值在24,48 h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01);提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可增强高糖处理的成纤维细胞迁移及增殖能力。④Ki67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组内皮细胞Ki67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组内皮细胞的吸光度值在24,48 h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5)以上结果均提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可增强高糖处理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 宋庆宏 吴楠 史燕 崔洪雨 刘飞 刘汉冲 周宁 姚斌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足 生物信息学分析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两种腔内治疗方法治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血管中心收治的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吻合口球囊扩张术组和支架成形术组。应用双腔取栓导管取出人工血管近远端血栓后,据吻合口治疗情况进行分组,其中,吻合口球囊扩张术组36例,取栓后造影可见细窄血流信号,予以单纯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组42例,取栓后造影未见血流通过,应用导丝及导管配合技术开通吻合口闭塞段,经球囊扩张闭塞段后置入合适口径白膨式支架。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术后12、36个月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8±8)个月。12个月的通畅率球囊组91.7%,支架组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t=-0.761),36个月时累积通畅率球囊组33.0%,支架组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2.959),支架组术后累积通畅率高于球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2,P〈0.05)。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通畅率高,对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的治疗较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存在优势。 宋庆宏 江涛 粟力关键词:血管移植术 CT鉴别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后残余瘤与炎症反应 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CT检查鉴别射频消融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残瘤与炎症反应的方法。方法制备兔肝VX2肿瘤模型,在射频消融治疗后不同时期行CT检查,并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CT增强扫描发现残余瘤与炎症反应均表现为病灶周边强化带,但炎症反应在强化带外侧的肝组织亦表现为由内向外逐渐减弱的强化影,于术后第2天最强,之后逐渐减弱,2周后基本消失。结论在射频消融治疗后一周内,CT增强扫描尚不能准确地分辨残余瘤与炎症反应带,但可以通过强化带的不同表现加以区分;术后两周,在低密度灶周边出现强化影,应考虑为残余瘤存在。 吴钺 张曦彤 宋庆宏 王磊 张四洋 刘静 李海伟关键词:肝肿瘤 射频消融 炎症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2(EZH2)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乳腺癌患者83例,取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比较乳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分析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表达与EZH2表达的关系,以及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与EZH2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相对表达量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EZH2相对表达量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P均>0.05)。以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lncRNA TUG1高表达者46例与lncRNA TUG1低表达者37例、EZH2高表达者43例与EZH2低表达者40例。lncRNA TUG1、EZH2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其相应低表达者(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lncRNA TUG1、EZH2表达升高,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lncRNA TUG1、EZH2表达升高与乳腺癌恶性进展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段学军 宋庆宏 郭俊龙关键词:乳腺癌 三羟甲基-丙烯酸微球栓塞鼻咽和鼻窦纤维血管瘤疗效的观察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栓塞材料(三羟甲基-丙烯酸微球)在鼻咽和鼻窦纤维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导管进入一侧或两侧颈外动脉供血血管,以直径100~500μm三羟甲基-丙烯酸微球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后1~3d行外科手术切除。结果:栓塞后,11例接受手术完整切除,术中见肿瘤均有缩小,部分肿瘤已发生坏死,术中出血150~900mL(平均380mL)。均经病理确诊为纤维血管瘤。1例因肿瘤过大而未行切除,3个月后再次栓塞另一侧上颌动脉供血,未再发生鼻出血。结论:三羟甲基-丙烯酸微球可安全地栓塞鼻咽和鼻窦纤维血管瘤,栓塞后肿瘤可缩小,有利于手术切除。 张曦彤 吴钺 宋庆宏 邵海波 闫爱惠 曹志伟关键词:栓塞 介入 鼻咽纤维血管瘤内窥镜切除术前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评价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15~72岁,平均33岁。15例内窥镜下切除术前行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物为栓塞颗粒;17例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栓塞后90%肿瘤血供消失,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5.33±252.07ml和1202.94±681.32ml,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0.73±2.25天和9.23±2.1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证肿瘤完整切除。 宋庆宏 庄薇 吴钺 闫艾慧 慧莲 张曦彤关键词:鼻咽纤维血管瘤 栓塞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54例 被引量:2 2013年 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近年来发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是术中约有5%~10%脑栓塞发生〔1〕。本文拟回顾分析血管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54例,男32例,女22例,年龄60—75(平均68.5)岁。 宋庆宏 栗力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鼻咽纤维血管瘤内窥镜切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
3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其中15例外科切除术前行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分支,栓塞物为栓塞颗粒、明胶... 宋庆宏关键词:鼻咽纤维血管瘤 栓塞治疗 文献传递 糖尿病患者股-腘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再闭塞的治疗 被引量:2 2017年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重建后内膜或平滑肌细胞增生使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率会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闭塞的治疗非常困难,若不能及时恢复血运,将面临截肢。导管溶栓技术多用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应用于旁路血管再闭塞治疗的报道不多,天津市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对43例糖尿病患者股-腘人工血管再闭塞进行了单纯导管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对照取栓后联合介入治疗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现报道如下。 李阳春 栗力 曹月娟 宋庆宏 赵金艳 李荣庆 周宁 郭兆增关键词:血管再闭塞 移植术后 人工血管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平滑肌细胞增生 射频消融早期抑制兔肝VX2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早期对兔肝VX2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试验兔分为2组:A组(对照组)不行射频消融治疗;B组(射频消融组、残瘤组),观察射频消融后不同时期的病理表现及肺转移情况。结果:射频消融后2,7d,B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明显低于同期A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14 d B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较前增加,但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2,14 d,2组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后7 d,2组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早期对残余肿瘤细胞增殖及肺转移有抑制作用。 吴钺 张曦彤 刘静 李海伟 王磊 宋庆宏 黄昆 高飞 郭敏 张四洋关键词:射频消融 增殖细胞核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