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灵梅
- 作品数:49 被引量:3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胃癌患者胃液游离氨基酸表达谱的临床研究
- 刘健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薛艳孟灵梅陆京京索宝军
- 放射性治疗后致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可使肿瘤及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放射线的损伤。胃受到剂量≥50Gy照射容易发生溃疡,并继而发生出血、穿孔。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放疗所致胃溃疡并出血报告如下。患者,男,75岁。2年前行食管癌切除术,4月前...
- 孟灵梅周丽雅
- 文献传递
- 532例贲门部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 孟灵梅李渊丁士刚周丽雅金珠崔荣丽张贺军
- 关键词:贲门息肉增生性息肉糜烂性食管炎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炎症变化的10年随访研究
-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黏膜后,通过慢性胃炎、腺体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最后发生胃癌。目的通过对胃癌高发区自然人群的10年随访研究,探讨根除 Hp 是否能够改变胃部癌前病...
- 周丽雅孟灵梅林三仁崔荣丽丁士刚黄永辉顾芳张莉李渊闫秀娥张静张冬红
- 文献传递
- 胃癌和胃粘膜异型增生患者胃液游离氨基酸表达谱的临床研究
- 刘健周丽雅林三仁闫秀娥薛艳孟灵梅陆京京索宝军
- 性别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影响的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调查性别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9年1—4月在我科行内镜检查证实为RE的患者263例,根据男女分组,进行中国版反流病问卷(RDQ)调查。对主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次要症状及伴随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男女患者的RDQ积分与RE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RE患者共263例,其中男性在例数上多于女性(165∶98),男性RDQ积分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RE患者吞咽困难、咽部异物感、早饱和便秘的发生率均较男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胃灼热、胸痛、反酸、反食严重程度和频率积分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男性RE患者与女性RE患者的RDQ积分及RE的严重程度均无直线相关性(r=-0.002,P=0.997;r=-0.1444,P=0.157)。结论 RE患者中,女性的RDQ积分高于男性,女性自觉症状较男性严重。
- 李渊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顾芳黄永辉张莉闫秀娥孟灵梅张静姚炜崔荣丽何平平
- 关键词:性别因素问卷调查
- 10年来主要酸相关疾病演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分析
-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主要酸相关疾病在胃镜室检查中的改变。方法研究对象为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胃镜室进行胃镜检查的全部病例,共计53...
- 薛艳周丽雅林三仁孟灵梅
- 文献传递
- 北京地区25年来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发病情况的演变被引量:35
- 2005年
- 目的探讨25年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胃癌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镜检查中发生的改变。方法分析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104987例。选择全部DU、胃溃疡、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10~<20岁、20~<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70岁、70~<80岁及≥80岁8个年龄组。结果DU共13684例,平均检出率为13.03%,1999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溃疡共4398例,平均检出率为4.19%,1996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胃癌共1732例,检出率波动于1.02%~2.36%之间,平均为1.68%,无明显变化。检出DU、胃溃疡、胃癌的平均年龄1980年时分别为39.9岁、47.2岁和55.5岁,2004年分别为43.3岁、55.2岁和61.1岁,其平均年龄均呈上升趋势。Hp的平均检出率为43.54%,199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结论DU、胃溃疡、胃癌的检出年龄呈上升趋势;DU、胃溃疡及Hp的检出率近年呈下降趋势,胃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 周丽雅薛艳林三仁孟灵梅李传凤闫秀娥高娜王琨段卓洋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溃疡
- 山东和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中国胃癌高发区山东牟平和低发区北京延庆儿童及成人幽门螺杆菌(髓pylori,Hp)感染现状及变化。方法2006年5—7月检测两地区8~15岁儿童和40~79岁成人2065例。收集同地区90年代初资料及1991年和2006年于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11656例,分析Hp感染率变化。结果牟平儿童和成人Hp阳性率分别为37.69%和50.95%,显著高于延庆儿童和成人的25.58%和41.35%(P〈0.01)。与1991年相比,2006年牟平儿童Hp阳性率下降显著(P〈0.001),而延庆儿童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成人Hp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0.01)。我院病例Hp感染率下降显著(P〈0.001)。结论胃癌高发区儿童和成人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区,Hp感染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Hp感染率在中国人群中有下降趋势。
- 张冬红周丽雅林三仁丁士刚黄永辉顾芳张莉李渊崔荣丽孟灵梅闫秀娥张静
- 关键词:流行病学
- 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50%(1 014/1 676);息肉多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占65.21%(1 093/1 676);息肉合并异型增生占5.31% (89/1 676),合并肠化生占5.61% (94/1 676);息肉局灶癌变占0.30% (5/1 676).背景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占21.96%(368/1 676),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4.20%(238/1 676),肠化生占22.61%(379/1 676),异型增生占6.56%(110/1 676),腺癌占0.78%(13/1 676),类癌占0.18%(3/1 676).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近端胃,息肉组织可以发生癌变.息肉背景胃黏膜存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查时应重视息肉背景胃黏膜检查.
- 孟灵梅周丽雅李渊张贺军金珠崔荣丽
- 关键词:息肉自身免疫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