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葵葵
- 作品数:13 被引量:230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被引量:89
- 2004年
- 目的 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 (PTE)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对 33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 10年来住院患者中DVT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80 4 %的DVT患者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 4 0岁(88 9% )、心脏病 (4 3 0 % )、高血压 (35 1% )、长期卧床 (2 1 1% )、感染性疾病 (2 0 1% )等。DV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患肢肿胀 (6 6 2 % )和疼痛 (4 0 5 % ) ,87 2 %的患者两侧小腿周径差值≥ 1cm。DVT易累及左下肢 ,近端静脉多见。 34 5 %的DVT患者合并PTE ,其中 74 6 %以PTE为首发症状。DVT发生PTE的比率在左、右下肢及静脉远、近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DVT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大多数存在危险因素 ,DVT在并发PTE前常无明显症状 。
- 孙葵葵王辰古力夏提罗琴
- 关键词:DVTPTE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 住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调查
- 目的:了解住院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分析卒中思者并发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的意义;初步观察抗凝治疗对卒中后DVT的预防效果.结论1.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DVT高发人群,特别是...
- 孙葵葵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急性脑卒中
- 文献传递
- 40例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探讨被引量:3
- 1999年
- 原因不明发热(简称FUO)是指发热超过2~3周,体温在38.5℃以上,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1]。由于FUO病因隐蔽、临床表现复杂、确诊手段相对匮乏[2],是临床上一大难题。为总结经验教训,将我科近3年收治的40...
- 孙葵葵
- 关键词:发热原因不明发热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5
- 2004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形成凝血块(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引起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DVT,PTE常为DVT的并发症.DVT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孙葵葵王辰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手术治疗抗凝治疗
- 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6
- 2004年
- 目的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调查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住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脑卒中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台脑卒中诊断,共计488例;调查步骤:(1)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每位入选患者血,进行D-二聚体(D-dimer)、血栓调节蛋白(TM)和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2)于发病7-10天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当日或次日复查D-dimer和AT-Ⅲ;(3)高度可疑DVT的患者一周后重复超声检查;(4)研究结束前记录脑卒中的治疗情况。通过比较脑卒中并发DVT与脑卒中无DVT的患者,筛选脑卒中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率为21 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655,95%CI:1 005-2 725)、女性(OR=1 993,95%CI:1 221-3.253)、卧床(OR=3 275.95%CI:1 653-6.486)和DVT危险性评分≥2(OR=5.019,95%CI:2.685-9 381)是总体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2 828,95%6 CI:1.242-6 438)、白细胞计数>10 0×109/L(OR=2 032,95%CI:0 897-4 602)和DVT危险性评分≥2(OR=8 809,95%CI:3 081-25 188)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2 167,95%CI:1 072-4 381)、卧床(OR=3 008,95%CI:1
- 孙葵葵王辰庞宝森杨媛华何文陈天风赵奇煌张健
- 关键词:DVT住院患者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脑卒中CI
- 盐酸洛美沙星与氧氟沙星随机对照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 2001年
- 为了观察洛美沙星粉针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 56例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抗感染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2 8例应用洛美沙星 ;对照组 2 8例应用氧氟沙星。结果 :洛美沙星与氧氟沙星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清除细菌方面作用相似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 :洛美沙星对下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有良好疗效 ,且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林隆王素秋胡洁孙葵葵蔡凤云徐明
-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氧氟沙星
- 硫酸依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采用开放对比研究比较硫酸依替米星 (ETM)与奈替米星 (NTL)以评价 ETM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未用过抗生素治疗或虽用抗菌药物但无效的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人 6 4例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给 ETM或 NTL。结果显示 ,ETM与 NTL的有效率分别为 87.5 % (2 8/ 32 )及 90 .6 % (2 9/ 32 ) ,细菌清除率为 87.5 % (2 1/ 2 4)与 83.33% (2 0 / 2 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 (2 / 32 )与 3.12 % (1/ 32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 ETM与 NTL相仿 ,抗菌谱广 ,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对下呼吸道感染有效且安全。
- 胡洁王素秋孙葵葵林隆李颖
- 关键词:硫酸依替米星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性药物疗法
- 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04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与肺血栓栓塞症 (PTE)为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 ,超声检查结合临床DVT危险性评估或D 二聚体检测为诊断DVT的首选方法。间接性CT静脉造影术可 1次同时获得DVT及PTE的情况。磁共振静脉造影术能准确地确定盆腔和下腔静脉的血栓 ,还有潜在的鉴别新旧血栓的功能。当无创手段不能作出诊断或与临床评估不一致时 ,可考虑X线静脉造影检查。抗凝为DVT最基本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溶栓。
- 孙葵葵王辰
- 关键词:DVT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术PTE
- 住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情况分析被引量:83
- 2004年
- 目的 了解住院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发生情况 ;分析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特点 ;初步观察抗凝治疗对卒中后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连续调查了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住入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卒中患者 ,经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符合卒中诊断 ,共计 4 88例 ,男 32 8例 ,女 16 0例 ;年龄 :2 2~ 93岁 ,平均 6 5岁± 11岁 ;95 5 %为汉族。调查步骤 :(1)对每位入院的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 (2 )于发病 7~ 10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 (3)高度可疑DVT的患者 ,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结果 (1)DVT的总体检出率为 2 1 7% ;(2 )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 70~ 79岁组 (2 8 0 % )。 (3)女性DVT的发生率 (2 9 4 % )高于男性 (18 0 % ) ,P =0 0 0 4。 (4)卒中合并严重瘫痪者DVT发生率为 2 5 9%。 (5 )DVT最常见的局部症状为肿胀 (13 3% ) ,但下肢增粗与DVT定位无相关性 ;74 5 %的DVT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6 )DVT主要累及下肢远端静脉 ,近端DVT :远端DVT =1 0 :2 3,以腓静脉最常见 (30 4 % ) ,77 3%的DVT超声表现为充盈缺损。 (7)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使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VT发生率减低4 0 0 %。结论 (1)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DVT高发人群。 (2 )大多数DVT患?
- 孙葵葵王辰庞宝森杨媛华
- 关键词:住院患者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特点影像学检查
- 急性卒中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 卒中患者由于具备高龄、卧床、感染等危险因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30%~40﹪的卒中患者会发生DVT;严重偏瘫的患者,DVT发生率可高达60﹪~75﹪,而50﹪~60﹪的DVT患...
- 孙葵葵王辰庞宝森何文陈天风赵奇煌张健
- 关键词:住院患者血栓形成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症卒中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