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红渠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动力学意义
  • 2篇摇蚊
  • 2篇水动力
  • 2篇硅藻
  • 2篇沉积环境
  • 2篇沉积物粒度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底栖硅藻
  • 1篇地层
  • 1篇地型
  • 1篇第四纪
  • 1篇端元
  • 1篇多维尺度分析
  • 1篇摇蚊科
  • 1篇摇蚊属
  • 1篇英文
  • 1篇生态研究
  • 1篇生物评价
  • 1篇生物学评价
  • 1篇双翅目

机构

  • 7篇暨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作者

  • 9篇唐红渠
  • 6篇姜仕军
  • 3篇张恩楼
  • 2篇夏伟
  • 2篇陈秋菊
  • 2篇刘娟
  • 2篇王艳杰
  • 1篇沈吉
  • 1篇王新华
  • 1篇陈建徽
  • 1篇王苏民
  • 1篇曹艳敏

传媒

  • 5篇生态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南开大学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洱海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对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2012年3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设置的42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头,隶属于14个分类单元,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plumosus),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指数和BPI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段昌兵姜仕军张恩楼刘娟唐红渠
关键词: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洱海
沉积物硅藻提纯方法的优化被引量:3
2013年
传统的湖泊沉积物硅藻提纯方法存在周期较长、过筛会损失某些特定硅藻种类等问题,从而造成硅藻群落分析出现偏差。基于硅藻提纯的实验原理和传统沉积物硅藻提纯技术,选取广东三个典型水库的沉积物的五个不同样品,设置了三组优化实验,建立了一套适合水库沉积物硅藻的提纯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纯和富集水库沉积物中的硅藻,在简化实验操作的同时,明显缩短了提纯时间,并且更有利于其后硅藻壳体种属的鉴定,在水库沉积物硅藻群落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刘娟段昌兵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水库沉积物
海南岛主要水系枯水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区系分析
2013年
以海南岛主要水系的30个样点的河流底栖硅藻为对象,分析了其枯水期的群落组成,并探讨了群落的地理分布特征。在鉴定出的55属174种底栖硅藻中,曲壳藻属是优势属,占52.3%。聚类分析及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底栖硅藻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可划分为西部坝王岭、西部尖峰岭、中部的鹦哥岭和五指山以及东部的吊罗山4大群系。其中西部山区昌化江水系的硅藻多样性最低,中部山区为昌化江水系和南渡江水系的发源地,其硅藻多样性最高,东部山区硅藻也表现出一定独特性,说明本研究中底栖硅藻群落分布很可能受季风及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样点的优势种为清洁指示种,少数样点出现了Gomphonema parvulum和Aulacoseira ambigua等高营养盐指示种,表明大部分河流水质良好,仅少部分河流由于人类活动而出现了富营养化趋势。
陈秋菊夏伟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底栖硅藻
摇蚊亚化石记录及其在中国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6年
摘要摇蚊哑化石为摇蚊幼虫的儿丁质头壳,可以完好地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近年来,利用摇蚊亚化石头壳相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肯藏高原区、新疆一内蒙半干旱区开展了摇蚊一环境因子关系研究,并以之为基础重建了区域占环境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的营养盐演化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该地区营养本底相对较高,50~60μg/L总磷为该地区湖泊营养背景值,且80~110μg/L总磷为湖泊草一藻型生态转变的营养阈值;西北干旱区水文气候重建研究工作则证实该区域存在干旱的中世纪暖期和湿润的小冰期气候。我国不同湖区摇蚊幼虫一环境因子数据库的研究,丰富厂湖泊摇蚊幼虫生态学知识,提升了摇蚊亚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解译中的应用能力。相比于国际同类研究,国内已建立的转换函数在推导能力上与欧美地区相当,但摇蚊亚化石分类体系与属种的生态属性研究尚需加强;此外,利用摇蚊亚化石在我国不同区域开展温度定量重建也有待推进。本文综述r我国在基于摇蚊亚化石的古环境重建和古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现有成果,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存的不足,进一步强调了摇蚊亚化石作为有效生物代用指标在我国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张恩楼陈建徽曹艳敏唐红渠
关键词:第四纪环境演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湖泊摇蚊亚化石-湖水总磷定量模型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典型湖泊表层摇蚊幼虫亚化石-环境数据库研究表明影响该地区湖泊中摇蚊组合的主导因素为营养态梯度.12个水质环境指标的典型对应分析(CCA)揭示总磷为解释摇蚊幼虫亚化石组合变化的最重要的显著性指标,可解释20.1%的摇蚊幼虫亚化石组合变化信息,适于进行定量模型的建立.依据总磷的DCCA分析,利用非线性的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摇蚊幼虫亚化石-湖水总磷转换函数模型.最佳二次次残差提取的WA-PLS模型为摇蚊幼虫亚化石-总磷转换函数推导提供了最高的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jack=0.76)和较低的推导误差(RMSEPjack0.13).最后,对模型的推导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该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开拓了新途径,并为湖泊环境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恩楼Alan BedfordRichard Jones沈吉王苏民唐红渠
关键词:湖泊总磷长江中下游
广州流溪河水库沉积物粒度端元模型分析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探讨广州市从化区流溪河水库建库以来50多年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过程。以流溪河水库不同区域的4个沉积柱为研究对象,利用端元模型分析粒度组分,结果显示:(1)河流搬运是流溪河水库的主要沉积物来源,从入库河流至水库大坝,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说明水动力逐渐减弱。(2)入库口主要受河流搬运营力的影响;库湾区远离入库口,水动力较弱,以悬浮沉积为主;过渡区受水动力和建库初期原地沉积再搬运、再沉积的共同作用,经历了受多个物源的共同影响到单一河流占主导的演变过程。(3)建库以来,流溪河水库沉积速率呈现"高-低-高-低"的演变进程,与流域内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相关。水库沉积物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区,且随水库环境演变而发生变化。
王艳杰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水动力沉积环境
中国安的列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本文记述了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安的列摇蚊属一新种,命名为长突安的列摇蚊Antillocladius longivir-gius sp.n.,新种阳茎刺突长,由9个刺突组成并且翅上无毛,明显有别于本属其余6个已知种.文中同时给出本属世界性雄成虫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
唐红渠王新华
关键词:摇蚊科
流溪河水库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分布及其沉积动力学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重建水库建库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对水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流溪河水库4个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分析沉积物的粒级组成及粒度参数特征。结果显示:(1)流溪河水库自建库以来,沉积速率经历了"高—低—高—低"的演变规律;(2)河流是水库的主要沉积物来源,沿入库口至大坝方向,水动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呈现"由粗到细"的空间变化特征;(3)入库口(S3)主要受河流水动力作用影响;库湾区(S8)远离入库口,反映了稳定的湖心沉积环境;过渡区(S4和S6)受河流搬运营力、再沉积作用及库区消落带侵蚀的共同作用,呈现由"双峰向单峰"的变化,反映了上述三种主要营力互为消长的演变过程。
王艳杰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水动力沉积环境
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在山地型水库生态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山地型水库盆底地形复杂,沉积物分布空间差异大,对获取水库完整的沉积记录带来挑战。我们首次利用浅地层剖面仪,探测广东省大型供水水库水底地形和沉积记录,结果证实水库库底地形复杂多变,局部可见水下滑坡和泥沙淤积;沉积厚度由几厘米至上百厘米不等,部分区域可见明显层状结构,分辨率可达10 cm,是采取柱样的理想位置,并得到实地所采柱样剖面的证实。这说明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适用于研究山地型水库沉积物分布,是进行水库长期生态学野外采样的必要手段。
夏伟陈秋菊唐红渠姜仕军
关键词:浅地层剖面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