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海波

作品数:31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渭南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土壤
  • 7篇有机碳
  • 5篇孢粉
  • 4篇湿地
  • 4篇黄土高原
  • 3篇玉米
  • 3篇植被
  • 3篇生理
  • 3篇水位
  • 3篇水位变化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古环境
  • 3篇古植被
  • 3篇刺槐
  • 3篇刺槐林
  • 2篇院校
  • 2篇盛冰期
  • 2篇湿地土壤
  • 2篇苏北盆地

机构

  • 26篇渭南师范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博物馆

作者

  • 31篇吕海波
  • 6篇梁宗锁
  • 5篇张虹
  • 5篇萧家仪
  • 3篇王丹
  • 2篇郝瑞辉
  • 2篇赵志军
  • 2篇谢恒星
  • 1篇张茂恒
  • 1篇蔡焕杰
  • 1篇郭平
  • 1篇高志勇
  • 1篇陈晔
  • 1篇周卫健
  • 1篇舒强
  • 1篇丁金龙
  • 1篇袁皓
  • 1篇陈强

传媒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渭南师范学院...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河南科学
  • 1篇人民黄河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节水灌溉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Agricu...
  • 1篇教书育人(高...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河中游芦苇群落土壤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
对黄河中游滨河湿地芦苇群落土壤CO_2排放速率数据进行采集,按相对水位、气温及群落状况进行筛选,旨在评价研究区CO_2排放水平,分析气候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各条件下,低矮芦苇群落土壤CO_2排放速率平均为353.30 mmol·m^(-2)·h^(-1),成熟群落的为17.62 mmol·m^(-2)·h^(-1);随水位上升,CO_2排放速率逐渐下降,但成熟群落的在相对水位为-10~10 cm时有上升波动,低矮芦苇群落土壤的CO_2排放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成熟群落的;随气温上升,各类型湿地CO_2排放速率有下降趋势,其变化幅度排序为低矮干>低矮湿>成熟群落;低矮芦苇群落CO_2排放速率受水位、气温的影响都远大于成熟群落的。
吕海波谢恒星
关键词:芦苇湿地CO2排放黄河中游
末次盛冰期以来江西大湖孢粉植被与环境演变被引量:25
2007年
根据江西定南大湖深346cm泥炭剖面,16个^14C年龄和76个孢粉样,重建中国华南南岭山地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历史:大约18330-15630calaBP,景观是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凉偏湿;15630-11600calaBP,孢粉植被是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和湿润;11600-6000calaBP,孢粉植被演替为栲/石栎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而6000calaBP以来植被中森林面积减少,气候温暖偏干,蕨类植物和草本植物增加,可能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孢粉序列中识别到的系列凉干事件,大致可与北大西洋H1及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对应,说明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与中国高纬地区的季风气候事件对比,大湖地区气候事件温度、湿度的变幅远低于中国北方内陆地区.季风气候地域差异性较大.
萧家仪吕海波周卫健赵志军郝瑞辉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植被古环境
汉中玉米生长生理需温状况分析
2015年
通过对陕南汉中地区1953~2013年每10年温度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对4月15日、5月15日、6月15日三个阶段种植的玉米5个生长期(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授粉及授粉-成熟期)的气温条件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各期气温基本符合玉米要求,但都有气温限制阶段。4月15日播种的玉米拔节-抽雄期气温偏低,而后期则气温偏高;5月15日播种的玉米授粉-成熟期气温波动较大,气温偏高;6月15日播种的玉米出苗-拔节期气温偏高。4月15日播种的玉米在生长后期、5月15日播种的在玉米中期及6月15日播种的在玉米早期气温异常率偏高。不同播种时期玉米在不同阶段出现气温限制,应采取预防措施。
吕海波袁皓
关键词:玉米气温变化
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校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几点认识
2008年
现今新建本科院校从原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教育机制,学校职能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新建本科院校校内建设在转型后一定时期内还存在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新建本科院校校内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指出解决问题须遵从的的五个认识。
吕海波张虹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被引量:12
2006年
对江苏省苏州绰墩遗址马家浜期的文化层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合绰墩遗址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甚微。预测未来数百至数千年间冰期的气候事件,也不会对这一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威胁。孢粉分析的结果再次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但在马家浜文化期,绰墩遗址可能存稻作活动的间断。
萧家仪吕海波丁金龙郝瑞辉昆山市文管会
关键词:孢粉马家浜文化古文化古环境
土壤有机碳初始积累过程及深度分异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土壤有机碳(SOC)循环及周转规律是土壤碳汇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然而当前对SOC的初始积累过程及其深度分异机制并不明确。以安塞纸坊沟刺槐林为实验地,对20、40、60 cm 3个深度,均匀添加枯落物碎屑的土壤培养坑分3、7和11月进行1年期的培养和观测。结果表明:20和40 cm深度7月SOC、活性有机碳(POC)及总氮(TN)值最高,11月各指标含量回落,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呈相反变化趋势。培养过程中各指标出现深度分异:与20 cm不同,在60 cm深度,SOC随培养过程而递减,POC及全氮递增,而DOC在7月出现高值。各指标相关分析表明,随深度增加,SOC与DOC、DOC与全N相关程度增强。SOC在初始积累过程中先增后减,体现出自我调节机制的存在。DOC在浅层和深层表现出异源特点,培养坑60 cm深度SOC来源出现多元化,枯落物腐解产物影响程度减弱。
吕海波梁宗锁
关键词:SOCDOCPOC
黄土高原退耕柠条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过程中柠条林的生态效应,探索柠条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采集我国黄土区同一坡面上柠条林Caragana korshinski和对照农田5、20、45、8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析其CaCO3、全氮、SOC、含水量、容重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各深度土壤CaCO3含量、全氮、SOC含量都表现为柠条林大于农田。柠条林和对照农田CaCO3含量和SOC含量差异在土壤表层最大,底层差异减小,而全氮在土壤各层的差异大小与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2)柠条林土壤含水量在各深度都小于农田,C/N值在表层大于农田,底层小于农田。(3)结合土壤容重计算土壤各指标1 m厚度贮量,农田退耕为柠条林后,其CaCO3、全氮、SOC贮量分别增加1.46、0.01、0.05 g·cm 2。柠条林土壤表层枯落物的累积、根系的穿透及分泌物改变了土壤水分及养分条件。研究证明退耕柠条林能够改善土壤碳氮养分状况,但土壤含水量减少并出现CaCO3的富集。
吕海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全氮
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对土壤温度的调控作用
2014年
为评价城市不同绿地类型降温的差异,选择陕西渭南市具有代表性的林草混合、林地、草地及对比裸地进行地温测量,测量深度为5,10,15,20,25 cm,测量时段为14:00—16:00,20:00—22:00.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两个时段各类型绿地地温都较裸地高,但晚上深层土壤差异较小;各样地相比,平均地温/深度变化斜率为裸地>草地>林地>林草.对于林地而言,郁闭度0.9的林地5 cm深度地温较郁闭度0.65,0.55分别低出2.8℃,3.8℃,林地郁闭度对降温效应影响明显.研究证明,城市绿地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类型层次、树木郁闭度有关.
吕海波陈强
关键词:城市绿地土壤温度郁闭度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土壤的理化性质被引量:3
2014年
为探明黄土高原农田退耕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选取同一坡面上的农田、退耕柠条林和刺槐林,比较分析了其80 cm深度土壤中水分含量、碳酸钙、pH 和粒度。结果表明:与两林地比较,农田土壤含水量最大,容重最低;碳酸钙含量为柠条林>农田>刺槐林,农田退耕为柠条林后,碳酸钙含量增加,深度分异减小;pH值含量为刺槐林>柠条林>农田,三样地pH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0.2 mm以下粒径三样地差异不明显,0.2~1 mm粒径两林地明显高于农田。尽管农田退耕后土壤含水量降低,但大粒径土壤含量的增加说明土壤质量转好,三样地碳酸钙和pH的不同变化说明两者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吕海波
关键词:粒度
黄土高原土壤剖面粒度异常层及相关因素的响应初步分析
2011年
[目的]对黄土高原安塞县纸坊沟流域退耕林土壤1 m剖面有机碳含量、粒度、全氮含量、碳氮比、碳酸钙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以粒度反映下的土壤异常层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各土壤物理化学的响应。[方法]对黄土高原上3个样地各随机选择3个10 m×10 m的样方并分坡上、坡中、坡下分别挖掘3剖面,间隔10 cm采样,地表0~10 cm分0~5 cm和5~10 cm 2部分分别采样。每剖面采样11个,共99个样品,对其进行机碳含量、粒度、全氮含量、碳氮比、碳酸钙含量分析。[结果]3个样地土壤剖面存在a1、b1、b2、c1、c2 5个特征层,<0.02 mm粒径的土壤颗粒含量减少,>0.02 mm粒径的土壤颗粒含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和C/N值(a1、b1、b2、c2)增加,但CaCO3含量上升趋势不明显。[结论]研究证明土壤特征层在黄土地区,尤其是侵蚀性黄土地区是普遍存在的,在现代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应当给予重视。
吕海波梁宗锁
关键词:有机碳C/N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