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平
- 作品数:25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潍坊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生物学更多>>
- 鼻唇沟任意皮瓣在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 2007年
- 目的探讨面部缺损重建的新方法,评价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应用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3.0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色泽均匀与周围皮肤接近。皮瓣触觉、痛及温度觉存在,供区瘢痕隐蔽。结论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李记森王少华王燕华吕建平王勇
- 关键词:面部组织缺损
- 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行汗腺破坏术根治腋臭被引量:1
- 2008年
- 吕建平王少华王燕华
- 关键词:整形外科技术腋臭汗腺外科手术治疗病理观察多发病
- 游离皮瓣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5年
- 朱希山唐胜建王少华吕建平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游离皮瓣移植后基因水平白细胞粘附外科领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病理性瘢痕的相关性观察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电镜观测CTGF的表达。结果:CTGF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疙瘩边缘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在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边缘正常皮肤中与正常皮肤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电镜显示CTGF阳性标记主要位于粗面内质网。结论:CTGF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关系密切。
- 王少华曹广信王燕华吕建平李记森李健
- VEGF及其受体与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 2007年
- 瘢痕疙瘩(Keloid,K)又叫瘢痕瘤,发病机制不清,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手术后容易复发的特点,是困扰整形外科医生的难题。研究表明,肿瘤血管期的启动是有瘤细胞产生的促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血管生成因子所诱发,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生理及病理血管再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 吕建平付文华王少华
- 关键词:瘢痕疙瘩VEGF内皮细胞增殖受体血管生成因子侵袭性生长
- 小切口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被引量:1
- 2007年
- 正常男性青春期阶段可出现乳房增大,发生率约为39%,也有高达50%-70%的报道。绝大多数在一年或一年半内多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可以不视为病理状态。少数男孩病变明显,给其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社交生活。如肥大的乳房过大,持续1~2年不能自行消退,并造成明显心理影响者,应进行整形手术治疗。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6年8月,采用小切口微创治疗治疗青春期男性乳腺增生症3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王燕华王少华吕建平李记森
- 关键词:男性乳腺增生症切口治疗病理状态心理负担乳房增大
- 衬里法在处女膜修补术中的应用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衬里法在处女膜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衬里法处女膜修补术的患者78例,观察术后1个月随访效果。结果70例患者中,63例伤口愈合良好,伤口完全愈合率为90%。结论衬里法处女膜修补术安全有效,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操作简单快捷,值得临床应用。
- 王燕华李鹏张伟李记森吕建平王少华
- 关键词:处女膜修补术疗效
- 额颞部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感染一例被引量:4
- 2003年
- 王少华王燕华吕建平王维精张桂莲
-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额颞部引流术
- 肿胀麻醉微创治疗青春期男性乳腺增生症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肿胀麻醉乳晕切口微创治疗青春期男性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采取肿胀麻醉乳晕切口微创治疗39例青春期男性乳腺增生症患者。结果3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出现血肿、感染、乳头乳晕坏死,胸部平整对称。随访28例,时间为6~12个月,术区瘢痕不明显,胸部平坦,无复发。结论肿胀麻醉乳晕切口微创治疗青春期男性乳腺增生症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彻底的治疗方法。
- 王燕华王少华吕建平李记森
- 关键词:男性乳腺增生症肿胀麻醉乳晕切口
- 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5-氟尿嘧啶与曲安奈德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建立日本大耳白兔创伤后瘢痕模型,取增生性瘢痕块分为A、B、C、D4个组。A组给予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混合干预,B组给予5-氟尿嘧啶干预,C组给予曲安奈德干预,D组为对照组。肉眼观察并记录瘢痕的动态变化,干预后10d,取材进行HE染色、VG(Van Gieson,)染色,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肉眼观察A、B、C组较D组瘢痕矮平,质软,形态更接近正常组织。VG染色A、B、c组较D组胶原纤维纤细,走向一致。A组瘢痕组织增生指数、VEGF、CD34表达最低,D组最高,B和C组介于A和D组之间。结论低剂量5-氟尿嘧啶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效果优于曲安奈德,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治疗增生性瘢痕较单一治疗效果更好。
- 吕建平付文华王少华郝晓亮王燕华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5-氟尿嘧啶曲安奈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