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艳丽

作品数:12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依达拉奉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中西医
  • 2篇中西医结合
  • 2篇中西医结合疗
  • 2篇中西医结合疗...
  • 2篇癫痫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聚体
  • 2篇二聚体
  • 2篇氨酸
  • 2篇半胱氨酸
  • 2篇D-二聚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机构

  • 12篇郑州市第二人...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作者

  • 12篇刘艳丽
  • 2篇冯敏
  • 2篇肖益群
  • 1篇陈锦屏
  • 1篇李青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药现...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心身疾病...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与1H-MRS在颞叶癫痫病灶定位中的诊断价值
2019年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颞叶癫痫病灶定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48例颞叶癫痫患者设为观察组,40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扫描,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颞叶癫痫病灶准确定位率(60.4%)显著低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91.7%)(P<0.01);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观察组患侧海马部位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肌酸)、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比值显著低于观察组对侧及对照组,观察组患侧和对侧杏仁核部位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肌酸)、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相比,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检查对颞叶癫痫病灶准确定位率高,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作为颞叶癫痫患者术前定位的辅助检查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艳丽冯敏肖益群
关键词:颞叶癫痫磁共振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含量,以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ADMA水平(4.32±0.2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2±0.10μmol/L)(P
刘艳丽冯敏李青肖益群陈锦屏
关键词: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
中青年脑梗死的病因特点及预后的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有明确病因者36例(60.0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24例(40.00%),心源性脑栓塞9例(15.00%),梅毒性动脉炎2例(3.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1.67%);病因不明者24例(0.00%)。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酗酒、TLA病史、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经治疗基本痊愈22例(36.67%),显著进步14例(23.33%),进步11例(18.33%),无变化13例(21.67%)。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脑栓塞、梅毒性动脉炎最常见。以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刘艳丽
关键词:脑梗死青年预后
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101例
2010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结合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联合组(东菱克栓酶结合依达拉奉组)35例,东菱克栓酶组及对照组各33例,以治疗后7、14、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各期E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东菱克栓酶组及对照组。
刘艳丽
关键词:东菱克栓酶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中西药联合治疗神经衰弱40例被引量:4
2010年
选符合CCMD-2-R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口服西药一般治疗、心理治疗;对照组仅用西药一般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95%的可信区间为88%~99%);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8.6%(95%的可信区间为51%~8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41.9255,P〈O.01),且两组95%的可信区间不重叠;治疗后神经症筛选表评分结果比较,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t2=14.2800,P〈O.01)。
刘艳丽
关键词:神经衰弱针灸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脊液降钙素原在鉴别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脑脊液降钙素原在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患者中的鉴别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取颅内细菌性感染(n=43)与无菌性脑膜炎患者(n=17),设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采用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WBC水平,分析脑脊液降钙素原在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中的鉴别效果。结果两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WBC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细菌性感染患者脑脊液降钙素原、WBC计数、C反应蛋白,高于无菌性脑膜炎(P<0.05)。降钙素原、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WBC计数和C反应蛋白联合诊断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脑脊液降钙素原在颅内细菌性感染与无菌性脑膜炎患者中鉴别效果理想,能指导临床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刘艳丽
关键词:脑脊液降钙素原无菌性脑膜炎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
2018年
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血管造影与CT脑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常规CT扫描排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并对比患者梗死区及健侧镜像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等。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本组64例患者中,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有29例,存在左侧颈动脉闭塞的有6例,存在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有20例,存在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9例。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采用CT脑灌注成像进行检查,能对患者缺血部位、缺血程度等进行清晰显示。而实施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血管范围。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联合检测,能提升临床诊断效果,为急性脑梗死的对症治疗提供必要参考依据,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刘艳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T脑灌注血管造影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CI患者68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18%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及hs-CRP、SOD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88%(2/34)与对照组的8.82%(3/34)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216,P=0.642)。结论:依达拉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CI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刘艳丽
关键词: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
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进展性脑卒中(SIP)诊断中D-二聚体(D-D)以及溶血磷脂酸(LPA)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同期选取的3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及32名健康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LPA与D-D为观察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有意义(P<0.05);实验组D-D检验结果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D-D与LPA指标对SIP患者疾病变化状况能做出比较敏锐的反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
刘艳丽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D-二聚体检测进展性脑卒中
中西药联用治疗外伤性癫痫70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用治疗外伤性癫痫之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方法,治疗组只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CT脑电图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74%。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44(P〈0.05)。治疗组治疗后其发作次数的减少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异常脑电图恢复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外伤性癫痫,具有改善症状、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之作用,其疗效卓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刘艳丽
关键词:癫痫中西医结合疗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