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作品数:104 被引量:524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建筑科学 经济管理 电子电信 更多>>
棘突间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中应用的临床随访(摘要) 0bjective:To assess the indications,effecacy and safety of implication of interspinous implants for degenerati... 李淳德 孙浩林 刘宪义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球囊扩张椎体成形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5 2010年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min,固定后5~7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刘宪义 李淳德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钉 内固定 疼痛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应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并发症情况。方法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应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77例,其中男性99例,女性78例,年龄26~71岁,平均44.5岁。根据应用的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的类型分为Wallis组(136例)和Coflex组(41例)。采用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行腰椎正侧位X线及动力位X线检查并测定手术节段前凸角和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比较Wallis组和Colfex组之间有无差异;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原因。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并发症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结果177例患者中16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3—50个月,平均34.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Prolo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7.9、13.4和8.8,P〈0.01);术前腰椎手术节段前凸角为19°±4°,末次随访为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P〈0.01);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iis组为9.7°±2.7°,Coflex组为1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P〈0.05)。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0.7%(18/168),其中Wallis组发生率为6.2%(8/130),Coflex组发生率为26.3%(10/3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P〈0.01)。Wallis组3例患者术中硬膜囊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致术后足下垂,2例术中植入Wallis过程中棘间垫劈裂更换植入物,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Coflex组1例患者术中硬膜囊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Coflex轻度移位,1例术后� 孙浩林 李淳德 刘宪义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关键词:腰椎 内固定器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手术中并发症 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后远隔部位疼痛的诊治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的远隔部位疼痛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4例伴有远隔部位疼痛的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观察疼痛出现的部位,与胸腰段压缩骨折的关系及治疗方法。结果14例伴有腰骶疼痛的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疼痛部位位于第4、5腰椎有椎旁肌(6例)、髂脊上下(5例)以及季肋下(3例),有5例在骨折灌注骨水泥后疼痛消失,7例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疼痛消失,2例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结论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的远隔部位疼痛的原因可能是骨折部位的神经根刺激产生的放射痛,或者是远隔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疼痛,对疼痛及时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刘宪义 李淳德 于峥嵘 李宏 邑晓东 卢海霖 刘洪关键词:脊柱骨折 疼痛 腰椎 胸椎 胸腰椎爆裂骨折去除内固定后后凸畸形发生原因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回顾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去除内固定后是否继发后凸畸形.方法 1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T11~L2)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测量内固定取出术后0.5~2年Cobb角度变化及伤椎椎体高度的变化.结果 18例患者(35~68岁)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7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现象.与取内固定钉前相比,16例无骨质疏松患者取钉后6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0.7°,椎体高度丢失0.8 mm;取钉后1年Cobb角平均丢失1.9°,椎体高度丢失1.1 mm(P>0.05);取钉后2年Cobb角平均丢失2.4°,椎体高度丢失1.3mm(P>0.05).合并骨质疏松的2例患者,取钉后6个月Cobb角丢失6°、8°,椎体高度丢失3mm、5 mm;取钉后1年Cobb角丢失13°、17°,椎体高度丢失5 mm、7 mm;取钉后2年Cobb角丢失15°、19°,椎体高度丢失6 mm、7.5 mm.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后脊柱后凸畸形会有轻度发展,但椎体高度丢失并不明显.若合并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后脊柱后凸畸形会明显发展. 刘宪义 李淳德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关键词: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应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应用皮质骨通道螺钉技术进行融合手术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6例。评估术前、术后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 王诗军 李淳德 孙浩林 邑晓东 卢海霖 刘洪 于峥嵘 李宏 赵耀 漆龙涛关键词:骨质疏松 青壮年患者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远期临床效果,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年12月至2003年3月,经治的34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随访资料。临床效果评价指标:VAS 评分、ODI 评分、患者主观满意度、复发及再手术情况等。详细记录病变的节段和突出类型。结果本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龄27.6(16~35)岁,平均随访137(120~159)个月。腰腿痛的平均VAS评分术后下降了7.15分。ODI评分术后平均下降了65.05分。末次随访患者对手术主观满意度的优良率为79.4%。性别与 BMI 对 VAS 评分及 ODI 评分的改善无明显影响。病变在L5~S1节段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的改善优于病变在L4~5节段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包含型与包含型患者相比,术后ODI及VAS评分改善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8.4%的患者(13例)术后症状有复发:9例经保守治疗缓解;2例正在保守治疗;1例因原位复发再次行腰椎间盘切除术;1例因邻近节段突出,原手术节段椎管狭窄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术。结论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满意,且与性别、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无相关性,与病变节段及类型有相关性。青壮年患者术后症状复发率较高,但绝大多数可经保守治疗好转。 张华峰 李淳德 刘宪义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孙浩林关键词:青年人 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 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究和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聚醚醚酮(poly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椎体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并接受前路椎间盘切除加PEEK椎间融合器辅助的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融合率评估采用X线片及动力位X线片,必要时采用CT重建判定其融合率,采用20分评分法分别在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头晕等交感神经症状进行评分,计算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及临床效果满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过不少于1年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5.6个月。36例完全融合,2例术后半年延迟愈合,1例假关节形成,但无临床症状,融合率为97%,平均融合时间为3.6个月。术后交感神经症状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为8.4±1.0,术后2个月评分为2.2±0.3,末次随访评分为2.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7,P<0.001)。改善率为优22例,良15例,可1例,差1例,临床效果满意率为95%。1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1周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轻度吞咽不适,1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由于引流不畅出现皮下血肿,经血肿清除后恢复。结论:前路ACDF是治疗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刘洪 越雷 陈顺伦 胡博 李淳德 邑晓东 李宏 卢海霖 王宇 于峥嵘 孙浩林 王诗军 赵耀 漆龙涛 王瑞关键词:前路 椎间融合 交感神经症状 颈椎病 头晕 骨盆参数在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通过研究骨盆参数包括骶骨角、骨盆倾斜度、骨盆指数与老年脊柱矢状位平衡性的相关性,探讨骨盆参数在判定老年脊柱平衡性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诊治的26例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的病例(包括老年退变性胸腰椎侧弯后凸畸形1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胸腰椎后凸畸形12例);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9.2岁(56~79岁)。判定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标准包括:(1)患者站立位时不需要双髋过伸及双膝屈曲代偿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如需代偿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2)SVA值:侧位像上脊柱矢状面的C_7铅垂线位于距S_1后上角的±2.5cm之内为脊柱矢状位平衡,否则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根据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分为平衡组和非平衡组,测定两组病例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和骨盆指数(pelvic incidence,PI),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SS、PT和PI有无差异。结果脊柱平衡性判定的一致性为92.3%,Kappa系数为0.861;对脊柱平衡性判定的可重复性为96.1%,Kappa系数为0.938。分为平衡组14例,非平衡组12例;平衡组中SS为(37±11)°,PT为(22±10)°,PI为(63±13)°,非平衡组病例中SS为(26±12)°,PT为(21±13)°,PI为(47±14)°;两组病例中SS和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脊柱矢状位曲线不良病例的脊柱矢状位平衡性与SS和PI相关,其中SS为主要影响因素可作为脊柱矢状位平衡性和手术策略制订的参考依据。 李淳德 孙浩林 刘宪义 赵耀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关键词:脊柱 矢状位 老年 清创引流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清创引流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临床研究方法分析我科自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采用清创引流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12例患者病例资料,并随机选取... 李宏 李淳德 邑晓东 刘洪 王宇关键词:腰椎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