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卫平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2篇大细胞
  • 2篇大细胞淋巴瘤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间变性
  • 2篇间变性大细胞
  • 2篇间变性大细胞...
  • 2篇病理
  • 1篇重排
  • 1篇组化研究
  • 1篇组织细胞
  • 1篇组织细胞病
  • 1篇临床病理
  • 1篇临床及病理
  • 1篇免疫
  • 1篇免疫表型
  • 1篇免疫组化
  • 1篇免疫组化研究

机构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东风汽车公司

作者

  • 5篇刘卫平
  • 4篇李甘地
  • 2篇李金范
  • 1篇向兵
  • 1篇邓承祺
  • 1篇郑敏
  • 1篇黄杰
  • 1篇牛挺
  • 1篇廖小梅
  • 1篇冯玉麟
  • 1篇文锦
  • 1篇王影
  • 1篇陈德忠
  • 1篇刘守智
  • 1篇李凤媛
  • 1篇陈文彬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地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g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并随访,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9例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结果19例ALCL均呈CD30强阳性,11例为T细胞性,4例为B细胞性,3例为Null细胞性,l例为杂合表达(T、B细胞标记均阳性)。11例为CD45阳性,10例EMA阳性,14例TIA1阳性。CD15及CD68均为阴性。形态学上瘤组织表现为窦、滤泡间侵犯,瘤细胞形态多样,可见胚胎样等瘤巨细胞,易与转移性低分化癌、霍奇金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混淆。临床上ALCL多见于青年男性,有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预后较差(2年生存率为4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区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与国外报道的一致,但预后较差。
李金范李甘地刘卫平李凤媛文锦郑敏王影
关键词: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NHL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p80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研究染色体易位t( 2 ;5 )所形成的嵌合基因NPM ALK的蛋白产物———p80蛋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中的表达及与其亚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已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学分析并有随访资料的 19例ALCL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p80蛋白。结果 p80蛋白在 19例中有 9例呈强阳性 ,组织学亚型为普通型和小细胞型 ,无 1例为霍奇金样型 (P <0 .0 5 )。p80蛋白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 8例和Null细胞性 1例 ,无B细胞性和T、B细胞标记均表达的病例 (P<0 .0 5 )。p80蛋白阳性病例发病年龄小于阴性病例 (P <0 .0 5 ) ,且对化疗的反应及预后均较阴性者差 (P <0 .0 5 )。结论  ( 1)存在染色体易位t( 2 ;5 )所形成的嵌合基因NPM ALK蛋白 ;表达p80蛋白的ALCL可能为新的独立的淋巴瘤实体 ;( 2 )检测p80蛋白可用于ALCL的诊断。
李金范李甘地刘卫平李俸媛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酷似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淋巴瘤(附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酷似恶性组织细胞病 (m alignant histiocytosis,MH)的淋巴瘤之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曾确诊 MH的 6例患者临床、实验室有关指标进行分析 ;对尸检、活检病理标本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和 EB病毒 (epstein- 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 (EBER- ISH)。结果 :6例患者临床、实验室及细胞形态学酷似 MH特征。尸检示 :恶性细胞侵袭广泛 ,多中心分布不均匀。免疫表型分析 :CD+ 45RO、CD+ 3ε、CD- 2 0 、CD- 6 8,提示恶性细胞属 T细胞来源而非组织细胞来源。同时所作 3例 EBER- ISH均为阳性反应。结论 :酷似 MH的淋巴瘤其恶性细胞多来源于 T细胞。
廖小梅向兵牛挺黄杰刘卫平李甘地邓承祺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EB病毒
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探讨骨髓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0~1997年2410例行骨髓活组织检查(活检)病例中诊断为骨髓结核的11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乏力、消瘦、贫血11例,腹胀、腹痛4例,腹水3例,肝脾肿大5例。11例均无骨关节的局部症状与体征。痰涂片抗酸杆菌均阴性,肝功能受损9例,检查的6例血沉均升高,为30~168mm/1h。胸片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例,7例胸片未见结核病变。病理检查11例发现结核性肉芽肿,6例发现干酪样坏死,3例肉芽肿组织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10例除有骨髓结核外,尚伴有一种或多种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8例经联合抗结核化疗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骨髓结核是血行播散型结核在骨髓的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长期高热待诊的病例,应考虑血行播散型结核的可能,除了寻找常见的肺部病变外,必要时可考虑行骨髓活检。骨髓结核一经诊断。
刘守智陈文彬刘卫平冯玉麟
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TCR-γ基因重排研究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对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克隆性进行研究。方法用一组针对T细胞受体γ链基因V区片段的家族特异性引物和PCR方法,对11例(22个标本)中线T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了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22个标本中21个有T细胞受体γ链基因的克隆性重排(9445%)。在9例原发灶的连续活检和1例原发灶及其转移灶的标本中均未发现增生的克隆家族的改变。结论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病变组织中存在T细胞的单克隆性增生,为该肿瘤的T细胞起源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过程中(包括转移灶)增生T细胞的家族未发生变化。
陈德忠刘卫平刘永惠李甘地杨光华李俸媛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基因重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