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凤娟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2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一种超声波加载下渗流、解吸实验两用夹持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加载下渗流、解吸实验两用夹持器,涉及岩心夹持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中间夹持组件、堵头、缸体、螺旋式通道、超声波换能器和保温层。中间夹持组件位于缸体内部,可夹持岩心并提供三轴应力条件;用堵头替换中间夹持...
- 秦勇师庆民杨兆彪申建兰凤娟陈义林吴财芳屈争辉
- 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
- 针对恩洪向斜上二叠统煤层重烃浓度异常原因这一长期争议纷纭的科学问题,从煤层气成藏条件、气体同位素、生烃母质、流体活动、孔隙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某些新的认识: 1)发现恩洪向斜部分地区煤层重烃浓度高度异常,在垂向上具有...
- 兰凤娟
- 关键词:煤层地质因素
- 基于本源菌的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与可能途径被引量:19
- 2012年
- 利用富集培养得到的本源产甲烷菌群对云南昭通褐煤样品进行生物气模拟实验,分析了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与可能途径。结果显示,为期130d的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至少经历了两个产气高峰,第一高峰产气率高于第二高峰。本文认为第一高峰期间生气母质主要为褐煤中的腐殖组分,第二高峰期间类脂组和惰质组的微生物降解程度相对增强。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显示,模拟生物气主要通过乙酸发酵途径生成。模拟过程中,甲烷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具有相互消长的变化趋势,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在模拟后期有变轻趋势,氢同位素则趋于变重,表明模拟过程后期生成的部分甲烷具有二氧化碳还原成因。
- 王爱宽秦勇兰凤娟
- 关键词:褐煤
- 云南恩洪向斜煤层重烃异常成因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气浓度极端异常,但重烃气来源至今不甚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对恩洪向斜煤样自然解吸阶段的密集取样和分析测试,对重烃气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恩洪煤样自然解吸气组分分馏规律明显,重烃气浓度随解吸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在自然解吸过程中,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略有变重,重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变化,烷烃气碳同位素始终呈现为正碳同位素系列;自然解吸气组分浓度与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但甲烷与重烃气的相关趋势截然相反。因此,恩洪向斜煤层气主要起源于煤中有机质的热成因,但不排除部分甲烷具有次生生物成因的可能性。
- 兰凤娟秦勇王坚李明陈义林
- 关键词:煤层气同位素
- 超声波加载下煤粉产生、运移规律的实验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加载下煤粉产生、运移规律的实验装置,涉及煤粉产生、运移实验技术领域。本发明有一岩心夹持器,将岩心夹持器放置在一水浴恒温箱中,水浴恒温箱连接恒温循环系统,在水浴恒温箱上安装有超声波加载系统;岩心夹持器...
- 师庆民秦勇申建杨兆彪陈义林吴财芳兰凤娟屈争辉
- 超声波促进气体渗流的实验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促进气体渗流的实验装置,包括岩心夹持器、恒温调控模块、轴压、围压模块;岩心夹持器中岩心连接有集气与增压模块、抽真空模块;在岩心夹持器周围布置有超声波加载模块,岩心夹持器连接有振动检测模块;实验装置还...
- 秦勇师庆民申建杨兆彪吴财芳陈义林兰凤娟屈争辉
- 卫星地图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岩层露头和褶皱构造章节为例
- 2023年
- 为了提高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文章首先阐述了卫星地图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然后以岩层露头和褶皱构造章节为例,论述了卫星地图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其中从卫星地图上岩层的判识和不同产状岩层的影像特征两方面论述了卫星地图在岩层露头章节中的应用。
- 李明姜波兰凤娟
- 关键词:褶皱构造
- 软、硬岩体沉陷变形规律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煤层顶板覆岩一般以页岩、砂岩、灰岩等沉积岩为主,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研究了应用模型实验方法探索煤层采后顶板沉陷变形的变化规律,为评价采空区沉陷稳定提供了依据。
- 李明兰凤娟汪吉林
- 关键词:覆岩沉陷采空区稳定性
- 一种超声波加载下渗流、解吸实验两用夹持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波加载下渗流、解吸实验两用夹持器,涉及岩心夹持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中间夹持组件、堵头、缸体、螺旋式通道、超声波换能器和保温层。中间夹持组件位于缸体内部,可夹持岩心并提供三轴应力条件;用堵头替换中间夹持...
- 秦勇师庆民杨兆彪申建兰凤娟陈义林吴财芳屈争辉
- “以学生为中心”的地质类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与实践——以“地球科学概论”为例
- 2025年
-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具有专业知识启蒙和价值观启迪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元素加入教学过程中,分析二者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设计课程思政案例的导入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寻找与观察校园地质现象的课外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完美结合。
- 兰凤娟兰凤娟郭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