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珊

作品数:39 被引量:607H指数:1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2篇盆地
  • 6篇逆冲
  • 5篇推覆
  • 5篇逆冲推覆
  • 4篇新生代
  • 4篇早古生代
  • 4篇耦合过程
  • 4篇南海北部
  • 4篇古生代
  • 4篇超大陆
  • 3篇断裂带
  • 3篇特提斯
  • 3篇特提斯洋
  • 3篇推覆构造
  • 3篇逆冲推覆构造
  • 3篇中生代
  • 3篇准噶尔盆地
  • 3篇裂带
  • 3篇陆块
  • 3篇构造应力

机构

  • 39篇中国海洋大学
  • 27篇教育部
  • 4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39篇余珊
  • 38篇李三忠
  • 31篇赵淑娟
  • 29篇刘鑫
  • 27篇索艳慧
  • 23篇戴黎明
  • 13篇马云
  • 12篇王霄飞
  • 11篇许立青
  • 9篇安慧婷
  • 8篇郭玲莉
  • 8篇薛友辰
  • 8篇程世秀
  • 8篇王鹏程
  • 8篇熊莉娟
  • 7篇杨朝
  • 6篇曹花花
  • 6篇刘博
  • 6篇曹现志
  • 5篇孙文军

传媒

  • 12篇海洋地质与第...
  • 7篇大地构造与成...
  • 5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6篇2016
  • 10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
<正>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
文献传递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被引量:31
2014年
从北部湾盆地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几何形态、边界断裂及内部断裂特征解析,综合沉积中心迁移规律及盆内构造研究,提出北部湾盆地为右行右阶走滑拉分成因。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合浦北流、信宜廉江、吴川四会和阳江河源4条深大断裂带,这4条主干断裂带构成右阶断裂格架。古近系出现的花状构造等表现出典型的张扭特征,新近系受到压扭作用改造发生挤压反转,该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华南大陆中、新生代拉分盆地具有同期性和相似性。中生代基底中先存的深大走滑断裂带是新生代北部湾盆地形成的先决地质条件。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的逐渐增强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及俯冲作用的衰减是控制北部湾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大地构造因素。
马云李三忠刘鑫赵淑娟余珊王霄飞张丙坤
关键词:北部湾盆地深大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的构造制约被引量:9
2015年
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乌伦古坳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与盆地其余地区相比,其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仍较低。本文通过构造特征和断裂发育过程对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最为重要,索索泉凹陷中心为乌伦古坳陷的石炭系烃源岩生油中心。乌伦古坳陷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逆冲断裂而呈带状分布,是逆冲断裂控制的油气聚集带。断裂活动自北往南变新,断裂活动期次与烃源岩生烃高峰期相匹配,沟通油源的深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浅部发育反冲断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区的喀拉萨伊断裂附近,对早期油气起到破坏作用。研究区断裂系统在平面上自北往南可分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受断裂活动影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形成时期逐渐变新,层位逐渐变浅,类型由断层相关变为褶皱相关。
杨朝赵淑娟李三忠余珊孙文军许立青刘鑫楼达王学斌李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运聚
板缘与板内活动构造与地震触发机制对比被引量:6
2014年
按照板块位置划分,强烈地壳形变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主要有两种:板内型与板缘型,都受活动构造控制。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主要板缘活动构造带和研究热点地区的板内活动构造和自然灾害规律,进而探讨全球范围的板缘和板内活动构造和灾害形成的差异机理。板缘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是板块构造机制,板内活动构造形成机制除了受板块构造机制影响外还与板内构造-热不均一性和深部动力机制有关。重点讨论了从板缘到板内的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探讨地震触发机制,以便更加清楚地揭示地震发生的规律,并为预测地震发生概率提供有力的证据。
王霄飞余珊李三忠马云赵淑娟刘鑫戴黎明
关键词:地震板内
南海北部海底滑坡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的时序性被引量:14
2014年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是一种常见的沉积作用过程。滑坡的存在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赋存具有紧密的联系。国内外对海底滑坡及其与天然气水合物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滑坡体的构成、识别和触发机制及与天然气水合物的空间关系上,但对于时序性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根据现有研究的深度和有限的资料,本文对此进行了定性探讨。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海底滑坡在时序性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后水合物滑坡(post-gas hydrate landslide)、前水合物滑坡(pre-gas hydrate landslide)和同水合物滑坡(syn-gas hydrate landslide)。不同的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与开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三种类型中以前水合物滑坡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和开采最为有利,同水合物滑坡次之。
张丙坤李三忠夏真马云索艳慧张光学王霄飞余珊
关键词:海底滑坡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被引量:14
2014年
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向陆幔的物质转换过程也是不可逆的,而是特指构造动力作用或能量的转换交接过程。洋-陆转换/耦合带的狭义定义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壳明显减薄到洋壳出现的深水区;但广义定义包括上述被动陆缘裂解作用涉及的区域范围,或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所能影响到的区域,其核心依然是俯冲带和/或大陆边缘,也就是说,其内涵是俯冲带和大陆边缘概念的总和,包涵浅部的地理要素和深部的地质因素。当前,对于洋-陆转换/耦合带的国际关注点很多,国际地学前沿问题较多,其中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洋内弧形成与初始陆壳生成、俯冲脱水-相变、岩浆工厂、变质工厂;(2)结构:俯冲带类型、分段性、洋-陆转换/耦合带变形型式、地幔楔精细对流结构、俯冲面糙度-孔隙度-渗透率时空特征;(3)过程:俯冲过程、构造跃迁、构造转换、深部底侵、拆沉、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弧后扩张过程、板片窗、俯冲侵蚀与增生、物质迁移-转变-运聚、多圈层耦合过程;(4)机制:俯冲起源与板块机制起源、陆缘互换机制、地震触发机制、深部拆沉与底侵动力学机制、大陆裂解与(火山型和非火山)被动陆缘形成、洋-陆转换/耦合带构造跃迁机制、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新机制、岩浆动力学、主动与被动俯冲机制、海山俯冲;(5)效应:源-汇效应、地表地形过程与深部流变关联、板片窗的构造-岩浆-成矿效应、边缘海盆地与资源-能源效应、俯冲与地震-海啸-滑坡灾害链。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更是我国走向深海大洋、实现"海洋强国"的关键海域,蕴含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张国伟
关键词:俯冲带西太平洋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迁移规律被引量:24
2014年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所开展的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中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准噶尔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期间属于陆内,受西伯利亚板块持续向南楔入的远程效应,其构造特征总体表现出自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为盆地内的逆冲断裂迁移、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北向南逐步变新。最后,从板缘和板内过程和机制,探讨了该盆地东部的中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沉积-成盆等的向盆内变新迁移是中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基底向西挤出构造和中生代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楔入的联合效应。
孙文军赵淑娟李三忠索艳慧刘鑫楼达余珊杨朝王学斌李涛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中生代逆冲推覆
超大陆旋回与全球板块重建趋势被引量:8
2015年
当前Columbia、Rodinia和Pangea 3个超级大陆的重建虽然有很多研究进展,其结构和轮廓逐渐清晰和明朗,但在超大陆旋回和机制上还存在巨大争论。迄今,全球板块重建趋势是:随着大板块位置基本得到约束,使得原来未被重视的小微地体群或超级地体(superterrane)的重建得到高度重视,且重建模型的精细化和区域化依然是各学科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另外,在太古代早期31亿年左右可能存在最早的超大陆Vaalbara,太古代末期27~25亿年左右也可能存在一个Kenorland超大陆,但迄今证据模糊,依据不足,轮廓不清;未来2.5亿年后的Amasia超大陆预测模型也得到快速发展;超大陆旋回确定、超大陆中心预测和超大陆旋回的动力机制等也引起了广泛重视,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中的重大成果之一。近10年来,板块重建越来越深入,称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突破点,且逐渐显露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生长点,例如开始了古环流、古气候、古泥沙输运、古流体运聚的数值模拟,从单一层圈块体位置变迁和构造运动重建走向多圈层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和循环的重建。这些新趋势都依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硬件方面计算性能的提升,各种高性能工作站、超级计算机和超算技术等缩短了模拟重建的时间;软件方面,GIS等发展使得各种全球数据库技术发展迅速,高度集成,大数据时代催生了新一代板块重建成果,板块重建技术也愈来愈先进,从三维逐渐走向四维,从几个静态场景重建走向动态连续演化重建,从大板块重建逐渐精细化,现今主要侧重在小微陆块的集结过程的重建,也开始注意到已经消失殆尽的古大洋内部海山、高原和洋内俯冲细节的重建。我国在板块重建领域跟踪成果多,创新开拓性成果较少,较为亮点的是:1978年李春昱为首的群体重建了欧亚板块格局演变,2002年
李三忠余珊赵淑娟张国伟刘鑫曹花花许立青戴黎明李涛
关键词:超大陆旋回COLUMBIARODINIAPANGEA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被引量:21
2014年
乌伦古坳陷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北缘,中生代以来逆冲断裂特别发育。本文通过对典型二维地震剖面进行构造解释,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乌伦古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分期性和拓展方式及动力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乌伦古坳陷内部逆冲推覆构造从北向南分为根部带的红岩断阶带、中部带的索索泉凹陷、前锋带的喀拉萨依断裂。剖面平衡结果显示,从晚三叠世到白垩纪,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受到自北向南的挤压作用,逆冲断裂整体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前展式叠瓦逆冲的特点,具有从北向南拓展规律,即北部断裂活动较早,而南部断裂活动较晚。对比平衡剖面不同时代地层的收缩率变化可知,逆冲断裂活动总体可以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其中印支期是逆冲体系的启动期;燕山早期为主活动期,逆冲活动波及全区;燕山中期逆冲活动表现为震荡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活动微弱。中生代前期,乌伦古坳陷地区的逆冲体系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南阿尔泰造山带持续挤压,中生代后期叠加了北天山造山带自南向北的推覆挤压,使坳陷南部喀拉萨依断裂具有了走滑性质,该走滑活动与准噶尔内部微块体之间发生挤出-逃逸的调节过程有关。
王学斌赵淑娟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李涛孙文军余珊许立青
关键词: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分带性动力学机制
洋-陆转换与耦合过程
洋-陆转换/耦合地带就是大陆与大洋岩石圈转换/耦合的特殊构造地带.探索该区动力学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密集区的地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洋-陆转换/耦合过程不是指陆壳向洋壳或陆幔向洋幔之间的物质转换,因洋壳向陆壳或洋幔向陆幔...
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曹花花戴黎明郭玲莉刘博余珊
关键词:大洋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