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燕
- 作品数:33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的因素分析和视功能预后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和视功能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97眼)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根据患者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的效果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单因素分析筛选wAMD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治疗无效患者的后续治疗和视功能预后情况。结果抗VEGF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wAMD患者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较治疗前均有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wAMD患者无效21眼(无效组),有效76眼(有效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32,95%CI=2.314~44.342,P=0.011)、基线BCVA(OR=8.361,95%CI=7.239~32.764,P=0.009)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无效组12例(57.1%)更换抗VEGF药物治疗,33.3%患者更换抗VEGF药物后视力改善,5例(23.8%)联合PDT治疗后视力与单纯抗VEGF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及基线视力差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部分治疗无效患者更换治疗药物后可改善视力预后。
- 付燕张月玲王丽英李丽英陈强顾朝辉
-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氨基胍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7d龄C57BL/6J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单纯高氧组)、C组(高氧生理盐水组)、D组(高氧AG治疗组),每组20只。B组、C组、D组乳鼠置于含体积分数75%氧的氧箱中饲养12d后放于正常空气中饲养至第17天;A组一直在正常空气中饲养。D组于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AG(100mg·kg-1)每天1次直至第17天,C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组分别于饲养后第14天和第17天随机处死10只取视网膜做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iNOS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且B组14d(23.00±2.07)明显强于17d(12.20±1.97),B组与A组(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10.13±1.59、4.93±1.03)与B组、C组(23.00±2.20、12.00±2.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B组14d(29.40±4.25)明显多于17d(7.73±1.57);B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组(0.00±0.00)(P<0.05),D组(10.73±1.62、4.33±1.04)明显少于B组和C组(28.66±4.38、8.1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G可抑制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并可能与iNOS有关。
- 杜安杰任兵高晓唯付燕赵旭东郭继华
- 关键词:氨基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凋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手术后视力与椭圆体带连续性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虽然手术后解剖复位率越来越高,但手术后视功能恢复仍不理想,尤其是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者。既往研究表明RRD患眼手术后视力可能与手术前视力、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病程等相关。然后,有关R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后光感受器,特别是视网膜椭圆体带与视力恢复之间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对一组行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的累及黄斑的RRD患眼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后椭圆体带连续性与BCVA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付燕顾朝辉张月玲李丽英陈强石笑楠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视力
-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合并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危险因素及其患病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入院的2型DN患者,符合入选标准者共250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分组,DN合并DR的患者归为观察组,共160例;仅患DN无DR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共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和临床参数,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DN合并DR患者中,患者收缩压、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24 h尿蛋白定量(24 hours urine proteins,24 hUpro)、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HbA1c、24 hUpro与DN合并DR独立相关(P<0.05)。结论DN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Cys C>1.0 mg/L(OR1.556,95%CI 1.125~1.783)、HbA1c(%)>8.0(OR=1.545,95%CI 1.114~2.234)、24 hUpro>3.0 g(OR 1.569,95%CI 1.227~2.256),应积极采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相关措施,有望改善DN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 梁冬蕊李晓东付燕柴凤婷李宝新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Waardenburg综合征一例眼部表现
- 2018年
- 患儿女,9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余,2017年2月28日来我院眼科就诊。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100g。无吸氧史。自幼发现双眼虹膜异色。出生3个月时,患儿家长发现患儿双耳失聪,于2011年在外院诊断为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并行右耳经面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 付燕顾朝辉石笑楠
-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眼部表现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视物不清出生体重
- DC在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
- 目的:培养和诱导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研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dendriticcell,imDC)对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imD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
- 付燕
- 关键词: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制树突状细胞
- 文献传递
-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18、微小RNA-185-5p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18(HCG18)及微小RNA-185-5p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评估。方法以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75例患者为DPN组,选择未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82例患者为非DPN组。血清LncRNA HCG18、miR-185-5p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检测;相关性通过Pearson法进行分析;T2DM合并DPN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HCG18、miR-185-5p对T2DM患者发生DPN的诊断价值。结果DPN组患者血清LncRNA HCG18水平高于非DPN组,血清miR-185-5p水平低于非DPN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患者血清LncRNA HCG18与miR-185-5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0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HCG18、miR-185-5p为T2DM合并DPN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LncRNA HCG18、miR-185-5p对T2DM患者发生DPN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1(95%CI 0.775~0.906)、0.857(95%CI 0.793~0.922)。结论老年DPN患者血清LncRNA HCG18水平升高,miR-185-5p水平降低,对老年T2DM患者发生DPN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刘宁付燕朱晓娟张婷
-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术后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7-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RRD患者94例9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于PPV术前及术后1、6、12mo,至末次随访,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表)、OCT检查,并分析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mo,94眼中50眼(53%)存在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组平均M值为0.68±0.28,累及黄斑和未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有差异(P<0.01),术后不同随访时间M值变化有差异(F=26.4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OR=9.020,95%CI:1.808~45.011,P=0.007)、EZ完整性中断(OR=10.570,95%CI:2.909~38.400,P<0.01)是RRD复位术后视物变形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PV术后成功复位的RRD患者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和EZ完整性中断是发生视物变形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付燕张月玲顾朝辉张海江王丽英耿任飞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物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价值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外加压术后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与视力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2-11月44例患者45眼,术前累及或未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成功复位。对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行视力、眼底照相和OCT检查,测量视力、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脉络膜厚度。结果术后眼底检查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手术成功率为100%(45/45)。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均明显高于术前(0.26±0.16、0.30±0.14、0.32±0.16、0.37±0.16、0.39±0.14和0.44±0.13比0.2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逐渐增加[(153.35±72.24)、(159.98±71.72)、(161.10±62.73)、(171.93±67.80)、(180.78±70.51)和(197.20±73.63)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视力与术后6个月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无相关性(r=-0.335,P>0.05),术后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也无相关性(r=0.303,P>0.05)。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不断吸收[(297.75±134.87)、(209.25±99.56)、(182.78±89.22)、(159.83±81.33)、(137.86±80.70)和(96.00±67.63)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与视网膜下液高度呈正相关(r=0.191、0.386、0.302、0.138、0.117、0.089和0.041,P<0.05)。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脉络膜厚度逐渐变薄[(290.25±91.99)、(272.31±85.46)、(268.86±87.17)、(251.75±79.92)、(234.39±71.25)和(223.42±66.58)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与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062、-0.194、-0.204、-0.185、-0.330、-0.331和-0.330,P<0.05)。结论术前视力�
- 石笑楠顾朝辉付燕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光相干断层扫描
- 巩膜外加压术后出现视网膜下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出现视网膜下液(SRF)的危险因素和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RRD患者104例(104只眼),其中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45.1±4.9)岁。按患者术后1个月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是否可见SRF分为SRF组和对照组,其中SRF组72例,对照组3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和范围、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和数量;术中是否进行了外放液、联合环扎、玻璃体腔注气、前房穿刺放液及硅胶海绵的方向和大小等信息。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RF的独立危险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术后两组不同时间的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SRF的发生率为69.2%(72/104)。SRF吸收时间为(10.41±7.32)个月。年龄<40岁(OR=32.860,95%CI为3.636~296.986,P=0.002)、合并高度近视眼(OR=7.229,95%CI为1.217~42.94,P=0.03)、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OR=357.397,95%CI为29.761~4292.0,P=0.000)是出现SRF的独立危险因素。SRF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BCVA分别为0.71±0.18、0.5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7,P<0.01);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55±0.15、0.4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4,P<0.01);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44±0.16、0.39±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05);术后12个月BCVA分别为0.37±0.12、0.38±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2,P>0.05);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0.36±0.10、0.35±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4,P>0.05)。结论:年龄<40岁、合并高度近视眼和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是RRD
- 付燕张月玲李丽英杨娜冉振龙顾朝辉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视网膜下液视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