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丽

作品数:26 被引量:881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青藏
  • 9篇气候
  • 9篇青藏高原
  • 6篇地面感热
  • 6篇感热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系统
  • 3篇地表
  • 3篇沙尘
  • 3篇沙尘暴
  • 3篇气候特征
  • 3篇气溶胶
  • 3篇热通量
  • 3篇尘暴
  • 2篇地-气系统
  • 2篇地表特征
  • 2篇地气
  • 2篇地气系统
  • 2篇铁路
  • 2篇铁路沿线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26篇魏丽
  • 11篇李栋梁
  • 7篇钟强
  • 6篇钟海玲
  • 5篇沈志宝
  • 4篇吕兰芝
  • 2篇季国良
  • 2篇李维京
  • 2篇侯萍
  • 2篇蔡英
  • 1篇杨青
  • 1篇董安祥
  • 1篇柳艳香
  • 1篇宋敏红
  • 1篇汤懋苍
  • 1篇王文
  • 1篇钱正安
  • 1篇张存杰
  • 1篇袁玉江
  • 1篇冯建英

传媒

  • 15篇高原气象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颗粒学会...

年份

  • 3篇2004
  • 9篇2003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100mb青藏高压形成发展及其结构的分析研究
魏丽
青藏高原云的气候学特征被引量:81
1997年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0年6月2.5°×2.5°分辨率的云气候资料以及Hahn等整理的1971~1981年5°×5°分辨率地面观测云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冬季和夏季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
魏丽钟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学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被引量:52
2003年
在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就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诊断研究 ,并利用IAP2 LAGCM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冬季地面感热在青藏高原西部、藏南谷地、横断山地区异常偏强 ,中、东部异常偏弱时 ,可使北半球 50 0hPa高度场表现出较明显的EU型和PNA型 ;高原西部、青海中北部异常偏弱 ,高原中部及东南部异常偏强时 ,使北半球 1 0 0hPa高度场的年际差异加强 ;西部、南部为正 ,柴达木及青海东部地区为负时 ,则新疆南部、西北东部及江南地区少雨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强 ,高原大部(中心在青海南部 )异常偏弱时 ,则 50 0hPa高度场上青藏高原南部 (孟加拉湾 )高度偏高 ,高原北部高度偏低 ,负值区在帕米尔 ;当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高原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弱 ,高原大部异常偏强时 ,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建立与维持 ;当地面感热通量呈南正北负距平差异时 ,长江上游、黄河源头及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气温偏低 ,中国东部、南部降水偏少 ,气温偏高。通过数值模式进行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
李栋梁魏丽李维京吕兰芝钟海玲季国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大气环流
大气沙尘辐射特性的卫星观测被引量:29
1998年
对1991年3~5月在HEIFE实验区过境的10次AVHRR测量资料和同期大气浑浊度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AVHRR资料可用于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影响的研究。AVHRR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反射率以及通道3和通道4亮度温度差对大气沙尘较为敏感,伴随大气浑浊度系数的增大,地气系统的后向散射增加,行星反照率增大;射出长波辐射则减少,但这种减少主要与地表温度的降低有关。
魏丽沈志宝
关键词:地气系统卫星观测
青藏高原地区NCEP新再分析地面通量资料的检验
利用1979~1998年地面气象站温度观测资料和1982年8月~1983年7月高原热源观测资料,检验了NCEP/DOE新再分析地面气温和地面辐射收支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偏差。比较表明,气温和地面辐射量新再分析值能反映实际年变...
魏丽李栋梁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中国西部云和积雪的多通道特征和识别被引量:5
1991年
由于云与雪具有类似的辐射特性——高反射率与低亮度温度,利用目前的业务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资料,用客观方法识别单个像素所对应的是雪还是云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本文利用NOAA-9和NOAA-11日间所有5个通道的AVHRR资料,分析了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及戈壁、沙漠等地区云和地表雪的多通道辐射特征,并采用多阈值法,结合实例进行了云、雪及背景地表的识别分类试验。分析结果表明,AVHRR第3通道的测量值经过适当处理后对识别云和地表积雪是十分有意义的。
魏丽钟强
关键词:积雪多通道卫星
大气红外窗区(10.5-11.5μm和11.5-12.5μm)辐射传输的敏感性试验被引量:1
1988年
大气窗区卫星红外遥感的辐射资料可应用于地表温度的确定,但必须考虑大气影响。为此,本文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和中纬度及青藏高原模式大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和地表状态(大气温、湿廓线、地表温度与高度)的改变对大气顶红外窗区射出辐射的影响以及射出辐射对发射方向(天顶角)依赖关系。主要结论见正文小结。
魏丽钟强
关键词:模式大气
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异常及其对冬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被引量:18
2004年
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a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异,近50a来,春季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在减少,但20世纪末又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这不仅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路径有关,还与青藏高原冬季地面感热的异常密切相关。
钟海玲李栋梁魏丽
关键词:沙尘暴沙埋风蚀青藏高原
应用空间凝聚法分析地表特征
1990年
本文简单介绍了Coakley的空间凝聚法——一种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扫描资料确定云层复盖率与晴空辐射率的分析方法,并把它推广应用于非均匀下垫面,利用高分辨率红外与可见光AVHRR LAC资料分析了HEIFE实验区——张掖地区及我国西部其它一些代表性区域不同下垫面晴空辐射场的特征。
魏丽钟强
关键词:地表AVHRR资料反射率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被引量:48
2003年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 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961~ 2 0 0 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 ,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 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 ,对各季代表月CD 系数和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 ,以及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 40年资料计算的拖曳系数与地面感热通量可以较好的反应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 ,即高原CD 系数东南部大 ,西北部小 ;冬季大 ,夏季小。多年平均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仅在冬季小范围出现弱的负值 ,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感热通量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 ,其年际异常的主要空间型 ,第一是南北差异 ,第二东西差异 ,第三为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与外围的差异。其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 1 0年际以上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在 1 961~ 2 0 0 0年期间 ,冬季高原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感热有减弱趋势 ,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感热通量不断加强 ,而高原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夏、秋三季均以 1 3年以上的长周期振荡为主 ,冬季第一主分量表现为准 3年的短周期变化。
李栋梁李维京魏丽钟海玲吕兰芝季国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通量气候特征地面气温风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