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忠泰

作品数:36 被引量:334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关节
  • 11篇肿瘤
  • 9篇肉瘤
  • 8篇人工关节
  • 8篇骨肉瘤
  • 6篇骨肿瘤
  • 5篇置换术
  • 5篇术后
  • 4篇置换术后
  • 4篇手术
  • 4篇髋关节
  • 4篇细胞
  • 4篇化疗
  • 4篇关节置换
  • 4篇大剂量
  • 3篇软骨
  • 3篇软组织
  • 3篇人工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置换术

机构

  • 33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鞍钢长甸医院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3篇马忠泰
  • 8篇栗怀广
  • 7篇柴卫兵
  • 6篇文立成
  • 5篇方志伟
  • 4篇施学东
  • 4篇金群华
  • 3篇李继良
  • 3篇吴常德
  • 3篇米川
  • 3篇邢智庆
  • 3篇曹永平
  • 2篇高淑能
  • 2篇那加
  • 1篇严尚诚
  • 1篇邑晓东
  • 1篇王代树
  • 1篇黄敏文
  • 1篇李庆琪
  • 1篇张鹤宇

传媒

  • 16篇中华骨科杂志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北京医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普外临床

年份

  • 1篇2000
  • 6篇1999
  • 5篇1998
  • 5篇1997
  • 6篇1996
  • 5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0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长骨干骨折
1996年
目的:应用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长骨干骨折。方法:对新鲜骨折采取闭合复位,骨折不愈合采取开放复位加植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结果:63例新鲜骨折治疗成功率为98%,愈合时间为2.0~4.2个月。22例骨折不愈合治疗成功率为95%,愈合时间为3.5~5.2个月。骨折上下邻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钉孔感染率为2.0%。结论:应用该固定器创伤小,准确复位后骨折固定牢靠,利用固定器的弹性固定作用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柴卫兵马忠泰文立成栗怀广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器愈合
磨屑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中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1998年
目的:观察磨屑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组织学反应,比较不同磨屑所致反应差别;比较磨屑在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棒-骨界面和光滑钛合金棒-骨界面间移动差别,探讨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机制。方法:64只家兔分为8组(n=8),分别将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棒和光滑钛合金棒经膝关节置入股骨远端,定期膝关节注入聚乙烯、钛合金及两者的混合磨屑。光镜、偏振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关节滑膜、两种钛合金棒-骨界面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结果:滑膜下致密纤维组织中弥漫浸润的巨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内有大量磨屑。两种钛合金棒-骨界面间无磨屑和炎性细胞浸润,各组骨结合率和纤维组织结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二种磨屑均可引起相似的组织学反应;磨屑量增加,组织反应程度加重。磨屑不能在稳定的羟基磷灰石涂层钛合金棒和光滑钛合金棒-骨界面间移动。确保假体早期稳定,消除微动是防止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首要条件。
金群华马忠泰
关键词:人工关节松动滑膜无菌性松动磨屑
全文增补中
应用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矫正下肢畸形被引量:3
1997年
作者于1989年10月~1994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加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固定的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下肢畸形60例78个部位。结果显示:77处截骨均为一期愈合,1处延迟愈合;针孔感染率为0.6%。平均随访时间2.5年,全部病例肢体畸形矫正满意,关节功能恢复好。作者认为,应用本固定器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由于具有弹性固定作用,可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愈合,对关节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最突出的优点是可将肢体畸形矫正至理想角度。
马忠泰柴卫兵文立成
关键词:下肢畸形外固定器矫形术
骨肉瘤的远处软组织转移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远处软组织转移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对自1976-1997年收治的5例骨肉瘤远处软组织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软组织转移2例为首发转移,3例为肺转移出现后继发转移。单发3例,多发2例,部位包括:头皮、臀肌、胸肌、颈后肌肉。由于缺乏认识,均不同程度延误诊治。5例患者共行局部切除手术10次,6次出现复发;3例接受放疗有部分疗效;2例接受化疗无效。随访2-17个月(平均9.2个月),4例死于肺转移,1例死于脑转移。结论 对骨肉瘤患者的随访应警惕远处软组织转移的发生,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手术切除应充分,可辅以放疗,改进全身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邢智庆马忠泰那加
关键词:骨肉瘤软组织肿瘤肿瘤转移
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的X线观察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观察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反应。方法: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对25例28个H/G人工全髋关节进行髋臼侧X线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76个月,平均48个月。结果:髋臼侧出现各种骨反应23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82.1%。其中髋臼假体周围成骨2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78.5%;透亮带出现4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14.3%;骨硬化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7.1%;骨吸收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7.1%;无髋臼松动病例。发生时间以9~12个月为主,发生部位以1~3区为多见。结论:假体周围成骨是骨小梁长入髋臼表面微孔区域,受力后逐渐增粗变大的现象,对长期稳定假体十分重要。但对于吸收类骨反应和透亮带的出现,作者通过改良手术操作,以期避免或减少发生。
文立成马忠泰柴卫兵杨秀超
关键词:人工关节髋假体骨粘合剂髋关节
假体磨屑所致关节滑膜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为了研究假体磨屑在动物体内引起的组织学反应、不同磨屑所致反应的差别。方法将64只家兔按注射磨屑和观察时间不同,随机分成8组(n=8),分别将聚乙烯、钛合金、两种混合磨屑和盐水注入膝关节内,2周注射一次,持续3~6月。通过光镜、偏振光显微镜、电镜观察滑膜变化。结果滑膜增生,滑膜下致密纤维组织中弥漫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增生,少量淋巴细胞,无中性多核粒细胞。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内吞噬大量磨屑。结论聚乙烯、钛合金及混合磨屑均可引起组织反应,反应程度无显著差别。随磨屑量增加,反应程度明显加重。
金群华马忠泰
关键词:钛合金人工关节
颈脊髓压迫症脊髓受压程度与术后效果的关系被引量:22
1999年
目的 探讨在相同手术技术条件下脊髓受压程度与术后效果的关系。 方法 114 例因颈椎疾患入院手术患者,分别为后纵韧带骨化组(OPLL)41 例、颈椎病组32 例、颈椎间盘突出组41例。用计算机测量脊髓造影CT(CTM)片中脊髓受压最重部位的脊髓面积和受压比率,根据日本JOA评分记录术前、术后评分,分析脊髓形态改变与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 三组患者脊髓受压比率、脊髓面积均与病程长短无关;OPLL、颈椎病组患者的术前脊髓面积大小与术后恢复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6 和0-7492);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与临床资料无相关。 结论 在相同手术技术条件下,OPLL、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面积大小与术后恢复关系密切;
邑晓东马忠泰张瑜
关键词:手术效果脊髓压迫症骨化后纵韧带
电生理BCB、ICR、PEP检查对马尾综合征的诊断和预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通过开展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及阴部诱发电位(PEP)等电生理检测,评价该技术对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男性均经影像学和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BCR、ICR、PEP检查。另选1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相同的检查对照。结果127例患者中,发现异常者59例(46.5%),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波形消失,提示这些患者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损害。而经临床诊断为马尾神经损害患者只有39例(30.7%),此结果明显高出临床对马尾神经损害的诊断。经χ2检验P<0.005。结论BCR、ICR、PEP检查能灵敏地、客观地反映马尾神经的功能状态。对马尾综合征患者具有诊断价值,该检查对手术疗效和预测预后也提供了有效的客观指标。
李佩华吴常德马忠泰贺占举魏增河穆宏涛
关键词:马尾综合征BCRICR电生理
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附45例分析)被引量:12
1997年
1983年10月-1996年3月所做的420例膝关节镜手术发生的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主要并发症33例,次要并发症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7%,其中50岁以上、止血带时间>60分钟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3%。对于软骨损伤、止血带麻痹、粘连、器械断裂等较严重的并嵎⒅⑼ü笆庇行Т恚罅己谩U返娜丝冢炝返牟僮骷际酰侠碛τ弥寡恍┎⒎⒅⑹菎可以预防的,对50岁以上及止血带时间超过1小时的病例,应视为可能发生并发症的“高危”病人。
柴卫兵高淑能马忠泰曹永平卢宏章
关键词:膝关节镜关节镜术并发症软骨损伤
肢体骨肉瘤引流区淋巴结转移被引量:1
1999年
了解肢体骨肉瘤患者的引流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法 通过复习病历、手术记录和病理,回顾我院自1980年2月~1997年10月肢体骨肉瘤患者的引流区淋巴结转移病程、化疗情况及当时所采取的措施。结果 72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引流区淋巴结转移,占 9. 7%,保肢手术后引流区淋巴结转移5例,占 9.4%(5/53)。7例患者均未接受正规方案化疗,可能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6例患者在发现淋巴结转移后半年至两年内死亡,1例经淋巴结清扫术已存活12年。结论在骨肉瘤转移中,淋巴转移虽占较小比例,但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它同血行转移一样都是肿瘤发展至晚期的标志,一旦发生,推测预后不良。因此应尽早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并辅以有效的化疗,争取挽救患者的最后机会。
米川马忠泰
关键词:骨肉瘤淋巴转移四肢肿瘤引流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