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思喜
- 作品数:27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礼乐的没落与重光——追寻儒家和谐秩序的生命韵律
- 2016年
- 先秦儒家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的生命存在,而能够在整体上涵容和实现这一生命精神的是礼乐,其中乐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自然的心灵秩序,礼的作用在于建立一种伦理的行为规范。德性生命的自我圆成需要"致礼乐之道",礼乐之道是在礼乐文化—礼乐生活—礼乐政治的思想逻辑中展开的,因而礼乐精神的现代重光也需要在这样一种思想逻辑中作整体的思考。
- 隋思喜
- 国学热背后:忧患意识与文化生命
- 2008年
- 关于国学的解释与弘扬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于国学热,我们应该持一种友善的态度。国学应该热,这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怀有忧患意识的一种自觉认识;如何热则是可以商榷的,关键在于能够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
- 隋思喜
- 关键词:国学热忧患意识文化生命
- 借鉴先秦儒家的礼乐精神养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
-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行为背后的人心秩序出了问题.先秦儒家的礼乐精神可以为现代社会人心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儒家把人理解为是一种追求将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圆融无碍的德性生命存在,能够在整体上涵容...
- 隋思喜
- 关键词:先秦儒家
- 从佛道关系的演变看北宋道教的理论转型被引量:2
- 2011年
- 北宋时期的佛道关系实现了从激烈的"对抗"到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重大转折,而转折的实现与佛道两家实力的消长变化、统治者的政策导向以及佛道思想的发展演变有紧密联系。佛道关系转折代表了最基本的观念态度的转变:"佛道一致"的关系模式因其强调佛道两教的高低优劣,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差异而仍然坚持"对抗"的观念态度;而"佛道合一"的关系模式则强调佛道思想的融合,侧重于阐述佛道思想的共通处,因而突出了强调彼此间平等的"对话"与"共存"的观念态度。正是由于道教率先突破"对抗"的观念态度,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思想从而实现了理论的转型。
- 隋思喜
- 关键词:佛教道教北宋
- 文化对话与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化抉择之路被引量:5
- 2007年
-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 隋思喜
- 关键词:多元现代性文化认同文化对话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被引量:3
- 2010年
-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 隋思喜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
- 情感的政治与道德生命的盈减之道被引量:1
- 2021年
-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伦理实践背后的生命秩序观念出现了危机。儒家在天地秩序的心灵化和心灵秩序的身体化的双重逻辑关系中理解生命秩序的问题,将生命秩序视为一种道德的秩序。在儒家,规划道德生命养成事业的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而养成崇高与圆满之道德生命的实践方式则被称为“礼乐教化”。在实践原则上,儒家主张“礼主其减,乐主其盈”,认为礼乐教化具有一种养育道德生命秩序的盈减之道。在实践逻辑上,儒家主张“礼乐之说,管乎人情”,认为礼乐教化以调节、运转与安顿人的情感为实践的根本问题,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政治”。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教化,其合理性在于引导人们凭借自身的力量而自觉地走上自我完善之路。这一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道德生命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进而为现代人的生命之自我安顿开辟出既洋溢自然活泼之情感生机,又充盈文明教化之理性修为的实践道路。
- 隋思喜
- 关键词:礼乐教化
- 道始于情与情感的政治——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重思被引量:1
- 2022年
- 为了领悟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需要回到思想的原初之地重新思考先秦儒家的政治意识与主导性问题。“人道政为大”命题是先秦儒家政治意识的集中体现,表明先秦儒家对政治有最高的期许,将政治视为人的最主要实践活动,期待以政治的方式完成由“凡”而“圣”的生命升华。“道始于情”命题则表明,情感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导性问题。基于这两个命题,可以说,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本己形象是“情感的政治”。
- 隋思喜
- 关键词:先秦儒家政治哲学
- 孟子“人之义路”的思维结构与价值
- 2008年
-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 隋思喜
- 关于“和谐”理念的实践性思考
- <正>古今中外,“和谐”一直是被当作社会建构的基本理念和最终价值取向来参与到社会系统的整体架构中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明确提出,就是对这一社会价值取向的肯定和具体实践。“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宏观上来...
- 隋思喜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