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蓉
- 作品数:32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关系
-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3...
- 于世勇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 文献传递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与冠脉病变危险分数的关系
-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 于世勇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 文献传递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不同抗凝方案安全性及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入三组并于封堵术后给予不同抗凝方案:即肝素组(16例)持续静滴肝素钠10U.kg-1.h-1、共24h;低分子肝素组(20例)腹壁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每12h1次,共2次和延长低分子肝素组(20例)依诺肝素用法用量同低分子肝素组、但术后连续使用3天,共6次。三组均于封堵术前2天起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至术后6个月。封堵术后三组均临床随访3个月,并于术后第30、90天复查经胸心脏超声;术后第4天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第4、7、30和90天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浓度。结果 (1)封堵术后三组均无封堵器血栓形成和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第4天三组APTT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2)术前三组间β-TG、PF4和F1+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低分子肝素组β-TG、PF4和F1+2浓度与肝素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低分子肝素组β-TG浓度较肝素组低16%(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4浓度较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1+2浓度较肝素组低8%(P=0.018)、较低分子肝素组低11%(P=0.035);(3)术后第7、30和90天,三组间β-TG、PF4和F1+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用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抗凝两者安全性及疗效相当,延长低分子肝素疗程至术后第3天有利于降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血栓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张志宏覃军黄岚李隆贵宋耀明耿召华高凌云林春梅陶春蓉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封堵抗凝肝素
- 心绞痛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状况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介入手术中采集冠状窦血液标本,...
- 晋军王红黄岚于世勇宋耀明李爱民林春梅陶春蓉
- 文献传递
-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意义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及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一氧...
- 于世勇黄岚耿召华宋耀明李爱民覃军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 文献传递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浓度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数 ,分析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 ;18例正常对照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采集主动脉、冠状窦和外周血液标本 ,测定主动脉与冠状窦血液中AngⅡ的浓度 ,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以此代表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浓度 ,同时测定外周血中AngⅡ浓度。按照Califf介绍的危险分数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均明显增高 (P <0 .0 1) ,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5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AngⅡ浓度与危险分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 ,心脏局部AngⅡ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的冠状动脉病变结合检测心脏局部AngⅡ浓度 。
- 于世勇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 关键词:心绞痛冠状动脉循环冠状动脉造影术
- 心绞痛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临床意义
-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以定性、定量分析的方式,利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测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状况的相关性极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心绞痛...
- 晋军王红黄岚于世勇宋耀明李爱民林春梅陶春蓉
- 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活检方法的建立
- 2008年
- 目的建立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活检方法,为研究内皮细胞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对2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冠状动脉导丝获取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内皮细胞,利用免疫磁珠法进行分选,瑞氏染色后计数,并通过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免疫荧光法鉴定其内皮源性,通过荧光素乙酰乙酸盐(FDA)和碘化丙啶(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通过对DiI-acLDL的摄取观察细胞的代谢活性。结果平均每位患者可通过导丝获取约96个细胞,活检所得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经鉴定是胞膜完整、有活性的内皮细胞。结论通过常规的冠状动脉介入操作,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以在病变血管获得一定数量的有活性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所得细胞可用于进一步的免疫细胞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够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探讨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过程。
- 于世勇黄岚宋耀明李爱民覃军于学军耿召华赵刚林春梅陶春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活组织检查
- 心绞痛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以定性、定量分析的方式,利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测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状况的相关性极其临床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内皮...
- 晋军王红黄岚于世勇宋耀明李爱民林春梅陶春蓉
- 关键词:心绞痛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冠状动脉
- 心绞痛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临床意义
-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以定性、定量分析的方式,利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测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状况的相关性极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心绞痛患者...
- 晋军王红黄岚于世勇宋耀明李爱民林春梅陶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