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
- 作品数:26 被引量:11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LA基因表达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遗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技术(PCR-SBT)对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2008年收治的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12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HM-A、B、DRB1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表达HLA-A位点16个等位基因.HLA-B位点32个等位基因.HLM—DRB1位点25个等位基因。患者组HLA-A*1102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LA-A*1102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RR=0.06,P=0.019)。结论HLA-A*1102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易感负相关,提示HLA等位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存在遗传免疫关联,对该病具有临床预测意义。
- 陈维罗敏冯慧宇吴红玲张成肖露露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
- 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发病趋势、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发病趋势、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1542例双胎妊娠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趋势。最终1384例双胎妊娠孕妇纳入后续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绒毛膜性将其分为单绒毛膜性(monochorionic,MC)组和双绒毛模性(dichorionic,DC)组,MC共有403例,其中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组55例,非PE组348例;DC共有981例,其中PE组105例,非PE组876例;分别比较不同绒毛膜性孕妇PE组和非PE组的基本资料和分娩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结果】双胎妊娠PE的总发病率为10.4%,2011-2019年各年PE的发病率在7.8%~11.8%之间波动。无论MC与DC双胎妊娠,PE组孕妇贫血(MC为58.2%和39.7%,P=0.010;DC为59%和38%,P=0.000)、低蛋白血症(MC为7.3%和1.7%,P=0.035;DC为10.5%和0.7%,P=0.000)、早产(MC为94.5%和70.1%,P=0.000;DC为89.5%和54.8%,P=0.000)、产后出血(MC为21.8%和10.6%,P=0.018;DC为20.9%和13.4%,P=0.035)、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MC为49.1%和28.6%,P=0.000;DC为26.7%和15.6%,P=0.000)的发生率均较非PE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双胎妊娠PE组小胎出生体质量和大胎出生体质量均较非PE组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7)。孕期增重过多、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是MC双胎PE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BMI≥24 kg/m^2、孕期增重过多、双胎体质量差过大是DC双胎妊娠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胎妊娠PE的发病率波动于7.8%~11.8%;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PE的危险因素和分娩结局略有差异;孕期增重过多、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孕前BMI≥24 kg/m2、双胎体质量差过大是双胎妊娠PE的危险因素,提示孕期体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 陈维王子莲
- 关键词:双胎妊娠子痫前期
-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 宋伟健胡深颜杰浩陈维温清
-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血管成形术
- 缺血性脑卒中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表达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表达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直接测序分型方法(PCR-SBT)对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2008-2012年94例住院Is患者和503名深圳居住的健康对照人群,进行HLA-A、B、C、DRBl、DQBl抗原、等位基因及单倍型分析。结果(1)IS组表达出HLA-A抗原11个,等位基因17个;HLA-B抗原20个,等位基因34个;HLA-C抗原11个,等位基因16个;HLA-DRB1抗原13个,等位基因26个;HLA-DQB1抗原5个,等位基因13个。(2)IS组HLA-A$31:01(P=0.0169,RR:2.827),B女37:01(P=0.0066,RR=4.613),DRB1*11:06(P=0.0002,RR=37.981)等位基因频率升高。(3)IS组HIJA-DRBl*11:06-DQB1*03:01单倍型频率升高(P=0.001,RR=38.52)。结论研究显示HLA-B$37:01,DRB1*11:06,单倍型HLA.DRB1*11:06.DQB1*03:01与Is发生呈易感关联,在Is的发生中HLA基因具有遗传作用。
- 陈维冯慧宇徐明明贾秀萍蔡梁凌肖露露刘卫彬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
-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遗传疾病中HLA配合的几率分析
- 2004年
- 为了探讨干细胞移植 (StemCellTransplantation)对神经系统中预后不良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之一DMD(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的临床可行性 ,采用PCR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技术 (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reversesequencespecificoligonucleotide ,PCR RSSO)对 3 0例DMD患者进行HLA ABDR基因分型 ,并与广东省脐血干细胞库 668份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库 3 4 910份分别进行HLA ABDR基因频率比较和无关供者干细胞的配合性分析。结果表明 :DMD疾病组的HLA基因呈正态遗传 ,DMD患者HLA基因表达与广东健康人群无统计学上显著差异 ;DMD患者中 1/ 4寻找到合适用于移植的干细胞 ,其中在广东脐血库寻找到≥ 5个HLA ABDR基因配合的几率为 5 0 % ,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寻找到 6个HLA ABDR基因配合的几率为 2 6%。结论 :对DMD患者进行非亲缘异基因脐带血 /外周血移植治疗具有HLA配合供者高选择几率的可行性基础 ;干细胞移植不仅将使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获得临床症状改善 ,并且为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受益于干细胞移植治疗打造技术平台。
- 肖露露陈维张成刘焯霖叶欣张伟东易燕
-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脐血异基因骨髓移植HLA基因
- 早产的预测被引量:12
- 2021年
- 国内将早产(preterm birth,PTB)定义为妊娠达到28周而不足37周分娩者。目前,既往流产史或者早产史以及妊娠中期子宫颈长度(cervical length,CL)≤25 mm用于预测早产已获得多个指南推荐。近年来,生化分子标志物如胎儿纤维连接蛋白、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胎盘α微球蛋白1、炎症因子、子宫颈角和子宫颈硬度预测早产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阐述现有的早产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王晶陈维王子莲
- 关键词:早产超声检查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血清尿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2014年我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9例和健康体检者150例(对照组)进行血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血清尿酸、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测定,并将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尿酸水平、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尿酸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独立危险因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月后随访,其血清尿酸值和发病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好尿酸水平可能能减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
- 徐明明陈维刘琳王芳凌云黄镇河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尿酸LOGISTIC回归
-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患者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肌肉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确诊的、已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全相合的脐血供体。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骁悉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D)。同时定期检测原发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血型转变、肌肉和血液系统的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缺陷基因是否纠正、新生肌肉是否出现、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是否表达和运动功能是否改善。结果(1)中性粒细胞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15天)达到0.5×109/L,白细胞在+25天达正常水平;血小板于+22天达到20×109/L;血红蛋白维持于85~100g/L。术后140天骨髓穿刺提示三系生长旺盛;(2)移植后140天血型转为供体AB型。至今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术后18天、30天、43天、55天、74天、233天患者外周血DNA和术后140天、183天、235天骨髓细胞DNA经PCRSTR检测为供者独立植入;(4)患儿术后60天取外周血做基因分析,显示19号缺失的外显子得到完全纠正,患儿转变为正常基因型;(5)患儿在移植后75天的肌肉活检可见新生肌管形成,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呈弱阳性,少数为强阳性反应,DNA分析:供者基因DNA占1%~13%;移植后126天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阳性的肌纤维明显增多,供者基因DNA上升至2.5%~25%;(6)患儿血清CK从移植治疗前的5735U/L降至274U/L;(7)术后100天体检发现患儿肌力略有改善,肢端温暖。结论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可在移植后短期内重建造血�
- 张成冯慧宇黄绍良方建培肖露露姚晓黎陈纯叶欣曾缨卢锡林文剑明张为西李中冯善伟徐宏贵黄科周敦华陈维谢有梅席静张萌黎阳刘颖
-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移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抗肌萎缩蛋白造血功能
- DMD患者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中的HLA配型
- 2004年
- 【目的】了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穴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雪患者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中HLA鄄ABDR不相合几率。【方法】用PCR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polymerasechainreaction鄄reversesequencespecificoligonucleotide熏PCR鄄RSSO)杂交技术,在对30例DMD患者进行HLA鄄ABDR基因分型的基础上,将其与广东脐血库中的668份脐血干细胞HLA配型分析比较。【结果】13%穴4/30雪例患者找到HLA抗原全相合并满足移植细胞数要求的脐血干细胞;50%穴15/30雪例患者找到HLA抗原1个不相合并满足细胞数要求的脐血干细胞;20%穴6/30雪例患者找到HLA抗原0~1个不相合且细胞数达要求的2倍以上脐血干细胞。【结论】DMD患者寻找到合适的脐带血干细胞的几率较高,有利于对此病进行临床脐血干细胞移植。
- 陈维肖露露谭恩勋罗绍凯郑冬叶欣刘颖张国材李中姚晓黎张成
-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脐带血干细胞HLA配型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与免疫
- 2003年
- 陈维肖露露张成
- 关键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骨髓干细胞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免疫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