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双喜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有孔虫
  • 2篇浮游有孔虫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堆积速率
  • 1篇有机碳
  • 1篇转换函数
  • 1篇末次冰消期
  • 1篇宽幅
  • 1篇古生产力
  • 1篇海水温度
  • 1篇黑潮
  • 1篇菲律宾海
  • 1篇分辨率
  • 1篇高分辨率
  • 1篇SST
  • 1篇BP以来
  • 1篇MAT
  • 1篇MG/CA
  • 1篇表层海水温度
  • 1篇冰消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5篇陈双喜
  • 4篇李铁刚
  • 3篇仇晓华
  • 3篇唐正
  • 3篇南青云
  • 1篇常凤鸣
  • 1篇徐兆凯
  • 1篇熊志方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4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有机质输入对底栖有孔虫的抑制作用--以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MD06-3054孔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指标—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enthic Foraminiiera Accumulation Rate,简称BFAR)和小泡虫超科的Uvigetina与Bulimina两属在种群中的百分含量(简称"U+B含量")是目前古海洋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从MD06-3054孔的记录中发现,两指标与有机质输入之间不仅不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而且当有机质输入大于阀值时,两指标均随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说明过高有机质的输入还会抑制底栖有孔虫的生长和繁盛。另外,还发现当TOC含量较高时,U+B含量指标较BFAR指标相对更适用。
陈双喜南青云李铁刚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2011年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
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37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
西北太平洋黑潮源区东接北赤道流、南邻西太平洋暖池,是连接低纬暖池—北赤道流和北半球中纬度黑潮主轴—续流区的纽带。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不仅能为从机制上探讨黑潮主轴和续流区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依据,还能验证低纬暖池和北...
陈双喜
关键词:黑潮有孔虫有机碳高分辨率
文献传递
西北太平洋上层水δ13C对末次冰消期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响应被引量:1
2011年
晚更新世以来,源自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冰消期δ13C低值事件广泛记录于低纬热带和南半球大洋沉积物中.然而,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也出现在远至北半球中纬度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在西北太平洋的古海洋记录中,受来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影响的记录很多,而来自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却很少.黑潮源区连接着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南太平洋,该区MD06-3054孔高分辨率的浮游有孔虫记录有助于探明南半球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对该孔上部1030cm岩芯中浮游有孔虫进行了AMS14C年代和氧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发现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两种的δ13C记录在约20.0~6.0ka BP都出现明显的负偏移,但26.5ka BP以来表层种与次表层种δ13C记录变化的整体趋势相反.而且,表层种记录与大气CO2记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变化在时间上也明显超前于次表层种.黑潮源区的水文状况分析显示,该区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是对南极周围南极深层水对流的响应.而表层和次表层种记录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δ13C低值信号传播路径的不同.末次冰消期黑潮源区次表层水体接收到的δ13C低值信号主要来自南极中层水的传播,而表层水体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大气CO2的影响.黑潮源区的记录不仅证实了冲绳海槽表层水末次冰消期δ13C宽幅低值事件主要是受西太平洋表层水体直接影响的推论,同时还说明来自南极高纬度地区的信号也可以传送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陈双喜李铁刚唐正仇晓华熊志方南青云徐兆凯常凤鸣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西北太平洋黑潮源区浮游有孔虫的δ13C宽幅低值事件
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