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劲松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艺术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民俗
  • 4篇戏曲
  • 3篇戏剧
  • 3篇民俗文化
  • 2篇动画
  • 2篇艺术
  • 2篇神话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视野
  • 2篇戏剧教育
  • 2篇民国
  • 2篇教育
  • 2篇国家级非物质...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电影
  • 1篇定情
  • 1篇东北解放区
  • 1篇动画电影
  • 1篇动画影片

机构

  • 1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陈劲松
  • 2篇赵炳翔
  • 2篇翁敏华
  • 1篇倪莉

传媒

  • 1篇戏剧之家
  • 1篇当代电影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艺术教育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中华艺术论丛
  • 1篇都市文化研究
  • 1篇内蒙古艺术学...
  • 1篇中国非物质文...
  • 1篇第八届全国艺...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再生信仰与西王母神话——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神话原型及《牡丹亭》主题再探被引量:3
2010年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提到"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日本学者小南一郎采用了民俗学、神话学等方法,揭示出以上三个故事共同存在的再生信仰。本文循着这一思路,尝试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的爱情重新进行诠释,还原其背后蕴含的神话原型及巫傩意味,并对《牡丹亭》主题作进一步探讨。
陈劲松
关键词:西王母神话
亚民俗文化视野中的京族哈节--兼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的“国际化”
京族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本文以东亚民俗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和框架,探讨京族迁居后,哈节如何与广西本土文化之间对接融合,从而落地生根的文化机理。同时,将哈节祭仪的全过程,及其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转变等内容...
Chen Jinsong陈劲松Weng Minhua翁敏华
关键词:民俗学艺术风格
论《海洋之歌》中民族传统元素的应用与创新被引量:5
2015年
2014年推出的二维动画电影《海洋之歌》是爱尔兰导演汤姆·摩尔继《凯尔经的秘密》之后执导的第二部具有标志性风格的动画电影。影片在剧情、美术风格、音乐等方面处处充满了爱尔兰民族特色,为如今被3D动画长期霸占的主流市场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于探索如何走动画民族之路的中国动画人来说,这部电影也给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经验和参考。一、影片主题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呈现与创新《海洋之歌》
倪莉陈劲松
关键词: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美术风格二维动画神话故事
从“雅俗分野”到“雅俗合流”:民国时期上海对评剧的接受(1935—1937)被引量:1
2021年
1935年,上海一度出现"评剧热",表现为报刊上涌现的大量演出信息与剧目评价;1937年,上海进入"孤岛时期",随着演员锐减与剧目匮乏,上海评剧逐渐萧条。上海特有的"雅俗文化"是审视这一现象的合理角度。1935年,以冯叔鸾(马二先生)为代表的上海剧评家怒斥"蹦蹦戏"在市民阶层的风行,于是造成"雅俗分野",上海市教育局的"约谈"行为更是加深了二者的鸿沟;1936年,上海评剧进入全盛期,特点是"流派之争"与"起源之争",为"雅俗文化"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1937年,为振兴上海评剧,进步人士与市民阶级群策群力,他们要求戏曲革新的呼声使得"雅俗合流"。在此过程中,上海"求新求变"的戏曲生态与"雅俗互动"的文化品格得到巩固和加强。
姜岩陈劲松
关键词:雅俗文化民国时期
论戏曲现代戏中的“行当意识”——浅谈对戏曲现代戏编创的思考
2020年
“行当意识”一直广泛存在于中国戏曲之中,从戏曲萌芽到秦汉发展,从宋元戏曲到明清戏曲,行当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重神不重形的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行当意识”并不仅仅指行当,戏曲是通过行当演人物,行当只不过是扮演人物的一个中介、一种手段。①“行当意识”指的是更深层次的戏曲的“程式化”,因为每一种行当都有角色对应的脸谱、服装、扮演人物时的表演程式。“行当意识”一直影响着中国戏曲,使中国戏曲成为世界戏剧之林中最为独特的存在。在西方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和习近平总书记“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引领文艺创作”的方针指导下,现代戏作品犹如井喷般喷薄而出,现代戏的发展眼看又要迎来一次高潮,但是如何将现实主义与“行当意识”相结合,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戏曲的“行当意识”,都是现代戏创排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梁芝榕陈劲松
关键词:行当现代戏虚实相生程式化
亚民俗文化视野中的京族哈节--兼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的“国际化”
京族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本文以东亚民俗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和框架,探讨京族迁居后,哈节如何与广西本土文化之间对接融合,从而落地生根的文化机理。同时,将哈节祭仪的全过程,及其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转变等内容...
陈劲松翁敏华
关键词:本土化歌圩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戏剧教育进中小学的实践
笔者以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将戏剧教育推进中小学的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当下戏剧教育面临的契视及困惑。
赵炳翔陈劲松
关键词:戏剧教育教学实践
历炼精魂——试论动画影片《起风了》的祭祀剧特质及其对宫崎骏前作主题的承续被引量:3
2015年
宫崎骏的影片《起风了》,与日本戏剧和民俗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此剧在情节框架的整体构思上,借鉴了日本祭祀剧能乐中的复式梦幻能,对日本从大正到昭和期间走过的所谓"科技强国"之路,进行了反思与探讨;同时,作品对堀越二郎这个精英人物的塑造,旨在提振当下日本以及日本人的士气,呼唤强势人物的出现,重聚民族之魂。而本片对于菜穗子这个人物的塑造,以及反复念及的"活下去",与宫崎骏作品之前的创作理念与主题也有着相通之处,这与宫崎骏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也不无关系。
陈劲松
关键词:精魂祭祀
葫芦里走出了杨贵妃——韩国唱剧《兴夫歌》里的杨贵妃与葫芦文化
2012年
杨贵妃是中日戏剧舞台上的一个经典形象,她与李隆基之间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是两国戏剧家们所乐于表现的。然而,在韩国唱剧《兴夫歌》中,杨贵妃更多地是以一种符号化的形象出现。本文以《兴夫歌》中"葫芦里走出了杨贵妃"的情节入手,从生殖文化、道教文化等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葫芦与杨贵妃之间交叉的民俗意蕴,并对中日韩三国葫芦传说的母题加以剖析。
陈劲松
关键词:音乐艺术戏剧创作唱剧杨贵妃民俗文化戏曲艺术
《长生殿》的歌骂与歌哭
2016年
清代传奇剧《长生殿》除了'恪守韵调'、'审音协律'外,还吸收了'雷海清骂贼'、《哭像》等歌哭、歌骂之传统。'雷海清骂贼'在明清骂戏中地位突出,与《桃花扇·骂宴》堪称骂戏双璧,在艺术构思上,都受到有明代徐渭的杂剧《骂曹》的影响;《哭像》上承孟姜女哭长城、庄子鼓盆而歌古俗,近袭关汉卿哭戏传统;本剧中吸收歌哭歌骂元素的情节场次,更是不胜枚举。这正是《长生殿》雅俗共赏、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翁敏华陈劲松
关键词:《长生殿》民俗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