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九红
- 作品数:17 被引量:440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金属学及工艺经济管理更多>>
- 能源工业中的稀土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正文分六部分,就稀土在石油工业(催化裂化、油气输送管路、石油替代能源)、煤炭工业(煤的气化与净化、催化燃烧)、电力工业(动力机械防蚀、输电导线)、新型能源(磁流体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电池工业(Ni-MH电池、温差发电)、原子能工业(可燃毒物、控制棒材料)的作用、地位、现状和前景做出了较详尽的叙述。在前言和结论中强调稀土在能源生产与开发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巨大效益,指出稀土在煤炭化工、特别是电力导线中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对近期可能取得突破的新型能源应给予必要的投入,加快开发或商品化的步伐,在国家能源科研与发展计划中,应列入稀土研究与发展的内容。
- 杨遇春钱九红
- 关键词:能源工业稀土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
- 激光熔覆稀土陶瓷涂层进展被引量:15
- 2006年
- 综述了激光熔覆稀土陶瓷涂层研究现状及其最新进展。介绍了激光熔覆工艺特点和影响因素,激光熔覆工艺包括粉末材料的加入方法和激光辐照加工。加入方法分预置法和同步送粉法,工艺参数包括光斑尺寸、扫描速度、熔覆道次、送粉量、涂层厚度和搭接量等。研究认为正确选择工艺参数是保证熔覆层质量和性能的关键。总结了稀土添加剂的强化作用机制,其主要作用为微合金化、净化晶界、细化晶粒、改善晶界状态、抑制柱状晶生长。对激光熔覆稀土陶瓷涂层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钱九红李喜坤邱关明丘泰赵海涛于洪浩
- 关键词:材料表面与界面激光熔覆陶瓷涂层稀土
- TiAl(γ)基钛合金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8
- 2002年
- 论述了γ TiAl基合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介绍了γ TiAl基合金的加工、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γ
- 钱九红祁学忠
- 关键词:Γ-TIAL基合金显微组织
- 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工艺的进展被引量:9
- 1998年
- 论述了各种形状高温超导体(膜材、块材、线材和带材)的主要制备方法、特点及其进展情况,还着重介绍了提高临界电流密度Jc的制备技术及发展。
- 钱九红袁冠森
- 关键词:高温超导体临界电流密度超导材料
- 纳米多波段隐身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06年
- 隐身技术与激光武器、巡航导弹是军事科学的最新3大技术成就,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基础和先导。从实战要求能对抗所有现代探测、跟踪和制导手段的多波段隐身材料,是现有非稀土纳米的宏观粒子难以达到的。论述了纳米粒子具有宽频带强吸收,从稀土电子跃迁描述稀土离子具有多波段吸收的能力,较详细地叙述了紫外-可见光强吸收、红外-微波强吸收、红外与激光兼容隐身,概述了纳米微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波段强吸收的隐身功能。
- 钱九红
- 关键词:稀土纳米
- 90年代电容器级钽粉发展趋势被引量:3
- 1996年
- 对90年代世界电容器级钽粉生产与使用中围绕钽电容器片型化。
- 邱向东汪丽都钱九红张燕红
- 关键词:钽粉片型钽电容器钽丝电容器
- 钇系、铋系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及潜在应用展望被引量:2
- 1998年
- 论述了钇系、铋系高温超导体的内在特点、主要制备方法及其潜在应用的进展情况。
- 钱九红袁冠森
- 外科植入物用纯钛及其合金被引量:46
- 2001年
- 主要介绍了外科植入物用新型钛合金的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 ,研究出的外科植入物用钛合金从研究的时间顺序上可分为 :(1)纯钛 ,Ti 6Al 4V合金 ;(2 )Ti 6Al 7Nb合金 (瑞士 ) ,Ti 5Al 2 .5Fe合金 (德国 ) ;Ti 2 .5Al 2 .5Mo 2 .5Zr (TAMZ)合金 (中国 ) ;(3)新型β钛合金。概述了这些合金的研究现状、性能特点及其应用前景 。
- 钱九红
- 关键词:钛合金外科植入物纯钛
- 稀土在中国高新材料研制开发中的应用被引量:25
- 1996年
- 我国在稀土资源和稀土原料的生产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稀土高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也取得重大进展。本文概述了我国在稀土高新材料开发(RE-Al合金、稀土有色金属合金、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和农用稀土化合物)与研制(高Tc超导体、电子和光子材料、稀土陶瓷、稀土贵金属合金)方面的成果,指出今后应把稀土应用基础研究、中重稀土的应用研究和稀土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重点进一步开展工作。
- 杨遇春汪丽都钱九红
- 关键词:稀土合金稀土材料
- 一次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利用OZIPR模式模拟研究一次污染物对φ(O3)的影响,研究设计3组比较方案:VOC和NOx初始浓度比,VOC和NOx排放比以及VOC排放中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变化对臭氧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OC与NOx初始浓度比和排放比的增大,φ(O3)增长速率提高,其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合O3等浓度线分析认为,深圳市O3污染属于VOC敏感型,控制VOC是控制φ(O3)的有效途径.改变VOC组分的研究表明,控制VOC排放时应重点控制含乙烯、二甲苯、三甲苯较多的污染源.
- 罗蕊王学中林国梁钱九红
- 关键词:臭氧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