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海燕

作品数:17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日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军事

主题

  • 5篇战争
  • 5篇甲午战争
  • 4篇外交
  • 2篇电报
  • 2篇属国
  • 2篇中日关系
  • 2篇外交政策
  • 2篇军事
  • 2篇《天津条约》
  • 1篇德尼
  • 1篇地史
  • 1篇电信
  • 1篇电信网
  • 1篇东北亚
  • 1篇东北亚政策
  • 1篇对外交涉
  • 1篇新闻
  • 1篇域外
  • 1篇袁世凯
  • 1篇战前

机构

  • 16篇日本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作者

  • 16篇郭海燕
  • 1篇张礼恒

传媒

  • 4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文史哲
  • 2篇安徽史学
  • 2篇韩国研究论丛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境内到域外:中国近代化与宗藩体系视域下的电报事业
2025年
晚清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多重面相,既呈现出向西方学习的一面,也存在将自身的近代化经验向域外移植的一面。19世纪80至90年代,为摆脱边疆危机,强固传统中朝宗藩关系,清政府积极在朝鲜举办电报事业,开展了一场中国近代化经验走出去的“非典型性”尝试。这场中国式近代化的域外移植事业,运用了传统宗藩关系与近代条约形式相结合的策略,推行了表面上以企业经营为主体实则由国家掌控,表面上以属国“商请”为前提实则由宗主国“代办代管”的方式,强调的是中朝之间的命运联结,其政治军事意义远大于经济效益。在清政府兴办域外电报事业的整个过程中,技术移植是根本,维护中朝国家主权是核心,资金投入是代价,人才培养是关键;中国采取了规模上量力而行,方式上“来学往教”的策略。可以说,向朝鲜移植电报事业是晚清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持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维护传统东亚宗藩体制的战略,推动了属国近代化事业的发展。虽然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这一尝试的意义值得深思。
郭海燕
关键词:晚清中国近代化
“巨文岛事件”与英国东北亚政策被引量:1
2018年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郭海燕
关键词:《天津条约》
日本学界的“征韩论”研究与评述
2019年
日本学界有关明治期"征韩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发展于战前1930-40年代,丰富于战后1970-80年代,迄今为止,在资料整理与出版、论著等方面,成绩斐然。从研究体裁看,主要由专著、论文及相关要人的史料整理构成。从研究脉络看,集中在日本政治史与对外关系史领域。从研究论点看,主要有四个:西乡是武力的征韩论者还是友好的遣使论者;明治六年政变是否因征韩论导致;征韩派与非征韩派之间区别何在;如何评述征韩论与日本大陆政策之关系。总体而论,日本学界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呈现出"日本视角关注征韩论"之倾向,侧重国内政治史层面的研究,对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争"与19世纪80年代的"征韩"政策之间的关联缺乏整合性认识,今后需拓展与深化,同时期待借鉴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郭海燕
关键词:内政外交
李鸿章与近代中朝军事通讯网的建立——以架设朝鲜半岛电报线为中心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李鸿章主持兴办的构筑朝鲜电报通讯网一事,可谓是其在甲午战争前对朝鲜外交活动中的成功之举。在李鸿章的主持下,中国于1885年至1891年,与朝鲜共签署了4个有关架设朝鲜半岛电报线的合同1,之后又费时近8年时间,架设开通了一条贯通朝鲜半岛南北、覆盖东西两岸,直通中国大陆的电报线路,并使其发展为属国军用电报线路网。此举是以1883年日本侵占朝鲜海底电报线权为契机,以晚清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经验为借鉴,以李鸿章将其作为对朝鲜政治、军事、外交重要措置为目的的情况下,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它伴随着中日两国在朝鲜势力消长的变化,经历了竞争、掌控和丧失的过程。可以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建立朝鲜电报线路网个案研究,是李鸿章研究乃至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对揭示宗主国中国强固近代中朝宗藩关系实体化过程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郭海燕
朝鲜近代军队“别技军”的诞生、消亡与再生被引量:2
2020年
1881年4月成立的别技军是朝鲜政府组建的第一支具有近代军队性质的武装力量。它的出现,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朝鲜李氏王朝从"锁国·自强"走向"开放·自强"之路的历程,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争夺朝鲜控制权势力消长变化的真实写照。虽然别技军在"壬午军乱"中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其组建却开创了朝鲜裁汰旧军队、编练新军队的历史先河,为朝鲜近代军事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郭海燕
有关甲午战争宣战前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研究——以《朝日新闻》报道李鸿章及清军动向为中心被引量:3
2014年
报刊媒体是明治日本民众接触和了解国内外政情的主要渠道。甲午战争期间特别是中日宣战以前,《朝日新闻》在报道日本政策和日军活动的同时,还报道了很多有关中国方面的情况,呈现出内容范围涉及广泛、详细、具体的特点。其报道形式多为短讯新闻,通过列举清军的具体数据、具体事例,向日本民众传递中国军队素质差、实力弱、不受朝鲜政府和当地朝鲜人欢迎的信息。这些有关清国政情和清军动向的新闻报道,成为日本民众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形成具体的中国认识的主要基础。可以说,整理和分析日本报刊对中国报道的内容和特点,是理解日本报刊媒体视角的甲午战争和日本民众形成中国认识的具体过程的重要途径。
郭海燕
关键词:《朝日新闻》甲午战争
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朝鲜外交政策被引量:1
2014年
1885年4月发生的巨文岛事件是朝鲜与英美各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被编入不平等条约体制后,因同一事件首次以万国公法与西方交涉,同时又以属国身份展开清韩外交的外交事件。面对领土受到侵略,朝鲜以维护国家权益为外交重点,一方面利用条约成员国的立场,依据万国公法和朝英修好条约文本与英国进行交涉,同时又依靠传统宗藩朝贡关系积极援用中国为之出面"调停",最后使英国退出巨文岛。朝鲜在巨文岛事件的外交交涉过程中,无论就国王对李鸿章的外交活动,还是就督办交涉通商事务金允植对英国和各条约国的外交行为而言,皆显示了传统宗藩体制和近代条约体制双重国际关系秩序下朝鲜自主、积极外交的一个真实侧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巨文岛事件不仅是研究19世纪80年代朝鲜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了解此时期清韩外交关系乃至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契入点。
郭海燕
中日朝鲜通讯权之争与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被引量:10
2007年
中国和朝鲜之间传统的宗属关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日本等国愈来愈严重的挑战,清朝传统的宗属模式的外交政策也随之产生了转变。在中日争夺朝鲜通讯权这一外交交涉问题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就表现得相当灵活,既充分利用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属关系,又吸收了近代外交的条约形式,从而挫败了日本的挑战,实现了对朝鲜通讯权的控制,并成功维护了与朝鲜的宗属关系。而这种宗属关系又是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出现的,即传统宗属体制与近代条约体制相结合的新东亚宗属关系,体现了清末“传统外交”与“近代条约外交”并用的二重外交方式,这是清朝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趋势。
郭海燕
关键词:清朝
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日本学界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体裁上,主要分为三部分:史料编辑、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研究主题主要有:(1)探讨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定位甲午战争的性质,包括天皇制与战争的关系;(2)分析"开战外交"的经过,阐明日本政府有无开战意图;(3)日本社会与甲午战争,包括从士兵、军夫、媒体、通讯等方面展现甲午战争;(4)战史研究,包括战争军事与战略;(5)对日本外交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日本的东亚政策;(6)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7)甲午战争研究与历史教育等。其中"开战外交"这一主题,研究积累最多、内容最丰富。从研究领域来看,外交史、政治史和军事史方面始终是传统的研究重点。社会史领域方面始于1990年代中期,至今日趋成熟且是热点。主要的学术观点有:战前的"二元外交论",战后的甲午战争"必然说"、"偶发说",突出强调甲午战争开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不足之处在于,以"旅顺屠杀"、"东学党农民军"为主题的研究有待于开拓和深化,介绍外国研究成果方面尚需加强。
郭海燕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构筑朝鲜电信网的军事行动与对外交涉被引量:2
2014年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构筑朝鲜电信网过程中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与外交交涉,是日本对中国军事和外交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日本战胜中国的重要因素,更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势力消长的一个缩影。朝鲜电信通讯问题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外交重点是获取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电信通讯使用权。中日交战前后,则是以保障电信通讯联络的畅通为重点。日本通过外交交涉和武力威逼并进的方式,占有了中朝电信线并完成了军用电线的架设,在通讯联络上优势于中国。甲午战后,日本开始计划独占朝鲜电信所有权,虽然在列强的干涉下一度受挫,但最后还是通过与朝鲜交涉,控制了朝鲜半岛境内的电信通讯。
郭海燕
关键词:甲午战争外交交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