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向东

作品数:94 被引量:56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1篇天文地球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5篇臭氧
  • 14篇流层
  • 14篇臭氧总量
  • 11篇对流层
  • 11篇南极中山站
  • 11篇臭氧洞
  • 8篇光谱
  • 7篇青藏高原
  • 7篇夏季
  • 7篇光谱仪
  • 6篇探空
  • 6篇青藏
  • 6篇南极臭氧洞
  • 5篇对流层臭氧
  • 5篇示踪
  • 5篇总辐射
  • 5篇卫星
  • 5篇大气臭氧
  • 5篇O
  • 4篇地基

机构

  • 9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7篇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气象局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香港理工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西藏自治区气...
  • 3篇国家卫星气象...
  • 3篇中国大气本底...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94篇郑向东
  • 24篇汤洁
  • 22篇卞林根
  • 14篇周秀骥
  • 14篇陆龙骅
  • 8篇万国江
  • 8篇秦瑜
  • 7篇张东启
  • 6篇丁国安
  • 6篇王长生
  • 5篇逯昌贵
  • 5篇杨伟
  • 5篇陈尊裕
  • 5篇万恩源
  • 5篇崔宏
  • 5篇郑永光
  • 5篇陈鲁言
  • 5篇徐祥德
  • 5篇赵春生
  • 4篇林伟立

传媒

  • 15篇应用气象学报
  • 8篇科学通报
  • 7篇气象学报
  • 4篇极地研究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气象科技合作...
  • 2篇空间科学学报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南极研究
  • 2篇十万个为什么...
  • 2篇第34届中国...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冬季低层大气O_3垂直分布观测结果的研究被引量:40
2002年
给出了 2 0 0 1年 2月 2 6~ 2 8日在北京市方庄小区用系留气艇观测大气边界层O3垂直分布的结果。结合相关资料 ,对边界层O3的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 ,冬季边界层O3主要受边界层气象条件、尤其是逆温层的影响比较大。在逆温层以下O3都维持极低值分布 ,超过仪器所能观测的最低极限。在逆温层向自由大气过渡的高度区域 ,O3浓度明显的梯度变化与风速垂直切变有关。观测还表明冬季城市市区大量排放的氮氧化物。
郑向东丁国安孙敏峰李淑杰巩建波郭文利王晓云
关键词:逆温层化学反应大气监测
psp总日射表热偏移特征及其测量总辐射误差分析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006年5月近两年北京上甸子大气区域本底站Eppley PSP总日射表观测太阳辐射数据,分析了PSP表的热偏移特征及影响因子,并以Eppley8-48型日射表和NIP直射表分别观测的散射和直射辐...
程兴宏张晓玲郑向东周怀刚李德平
文献传递
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
利用2001年9月7~12日北京郊区十三陵(40°17′15″N,116°12′51″E)探测资料,对 O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十三陵地区地面和近地边界层内 O浓度平均日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郑向东丁国安于海青刘煜徐祥德
文献传递
龙凤山和瓦里关臭氧总量异常变化与天气过程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对黑龙江龙凤山和青海瓦里关Brewer地基臭氧总量的长期观测资料以及与观测时段对应的全球NCEP R1系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龙凤山和瓦里关臭氧总量观测值有时存在剧烈的逐日变化,对这种异常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对其与对流层天气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臭氧总量的异常变化大多数出现在11月至次年5月的冬、春季节,并且臭氧总量的异常升高(第一类异值点)总是伴随着平流层低层(250-70 h Pa)的槽线和地面(1000 h Pa)的低压中心后方的天气形势,而臭氧总量的异常降低(第二类异值点)则时常伴随平流层低层的脊线和地面的高压中心后方的天气形势,这表明臭氧总量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地面天气系统转变的一个信号。
涂小林郑向东赵春生
关键词:臭氧总量
南极大气监测与研究进展
在国际极地年(2007/2009)期间,利用先进的大气边界层探测仪器,开展了南极中山站和冰盖对大气边界层的加密观测。获得了2008 年全年的湍流脉动资料及相关资料。内陆考察队在中山站到昆仑站断面安装了极端低温自动气象站,...
卞林根效存德陆龙华马永峰汤洁逯昌贵黄幸媛郑向东张东启王玉亭赖鑫
关键词:大气监测大气边界层南极大陆气候变化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被引量:25
1995年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
郑向东周秀骥陆龙骅郭松
关键词:臭氧洞卫星观测
MOPITT观测的CO分布规律及与瓦里关地面观测结果的比较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赵春生方圆圆汤洁郑向东周广强
关键词:MOPITTCO
psp总日射表热偏移特征及其测量总辐射误差分析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006年5月近两年北京上甸子大气区域本底训Eppley PSP总日射表观测太阳辐射数据,分析了PSP表的热偏移特征,并以Eppley8-48型日射表和NIP直射表分别观测的散射的直射辐射之和作为...
程兴宏张晓玲郑向东周怀刚李德平
关键词:太阳辐射
文献传递
风云-3A卫星TOU臭氧总量地基对比验证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地基臭氧总量观测,对风云三号(FY-3A)气象卫星TOU(2009年7月至2013年12月)臭氧总量开展检验分析.结果显示,TOU臭氧总量与地基测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相对差别(RD)为(-0.16+4.3)%.赤道地区RD随地基测值的上升明显,太阳天顶角(SZA)为70°以上时TOU臭氧总量明显下降,75°~85°有一4%^-10%不等的降幅.云量变化(0~100%)或云高变化(1~15 km)对RD的影响在±2%以内.RD随着吸收性气溶胶(AI为正值)有-2%^-5%的变化,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明显.TOU与地基Dobson,Brewer及SAOZ光谱仪测值的RD分别为(0.6±0.17)%,(0.05±0.2)%,(0.04±0.01)%.当地基臭氧总量在200 DU以下时,TOU值低于Dobson或SAOZ测值;而在430~500 DU时,TOU高于SAOZ值2%~6%.TOU分别与Dobson,Brewer,SAOZ的RD对SZA(70°以下)、云量变化均不敏感,但TOU分别与Brewer,SAOZ的RD在云高5 km以上时或随AI的增加均出现一定的趋势特征.
刘利郑向东陈树王维和佘勇
FY-3B TOU与OMI卫星臭氧总量产品的比对分析
2022年
利用Aura卫星臭氧观测仪(OMI)反演的臭氧总量产品OMTO3对FY-3B TOU(2010年11月至2016年12月)臭氧总量产品进行验证分析,通过TOU与OMTO3相对偏差(RD)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比较分析来评估FY-3B TOU臭氧总量产品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赤道、南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部分区域RD值分布在2%~4%之间,南北极区扩到4%~6%和8%~10%之间,在赤道到两极地不同空间上RD随纬度升高而增大。除南北极地区域外,TOU臭氧总量RD月平均值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尤其南半球中纬度区域的季节变化较其他区域更为显著。南半球中纬度区域,波谷值出现在6月~7月,北半球中纬度区域,波谷出现在2月~3月。赤道区域RD值随卫星臭氧总量的变化波动较小,基本稳定在0.1%~2.9%之间,其余区域仅卫星臭氧总量在230 DU~500 DU之间时,RD才出现相对稳定的波动,TOU臭氧总量RD在不同区域对卫星臭氧总量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南北极区域SZA在457)~657)期间,TOU臭氧总量RD随SZA增大均呈正的下降趋势,在707)~807)之间均呈现小幅度回升趋势。从总体上来看,TOU臭氧总量RD值受SZA变化情况并不明显。
钟美皮波佘勇郑向东
关键词:臭氧总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