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652例有输血和(或)妊娠史的输血患者血浆应用间接Coomb′s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统计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鉴定抗体特异性及检测其抗体效价。结果 652例患者血浆中共筛检出1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2.14%。其中,同种抗体9例,自身抗体3例,高效价冷抗体2例。9例同种抗体中Rh系统7例(77.8%),抗D2例,抗E3例,抗E+C1例,抗c1例,其他血型系统2例(22.2%),抗M1例,抗Lea1例。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 赵莉
- 关键词:输血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胶技术
- 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对新鲜血浆成分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主要成分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滤除白细胞的新鲜血浆10袋(100ml/袋),加入1μmol/L亚甲蓝并放置2—6℃,光照度为30000Lu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5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蛋白含量和补体水平变化。结果2种方法处理后的新鲜血浆白细胞滤除率〉99.91%,APTT,FⅧ:C、FIX:C水平与处理前比较t值分别为3.041、8.039、3.617,P〈0.05。FⅧ:C,FIX:C回收率均〉81%。PT,FⅡ:CFib较处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水平较处理前变化不大。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和生化指标影响不大。
- 赵莉赵燕
- 关键词:滤除白细胞病毒灭活亚甲蓝血浆成分
- 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研究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不同保存时期红细胞的质量影响。方法随机采集10名志愿健康献血者全血400×10袋,常规分离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μ×10袋。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成两份1μ×20袋,其中10袋在2~4℃静置2~4h后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制备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为滤过组,另10袋不做其它处理直接保存悬浮红细胞(CRCs)为对照组。在两组相同保存期0、7、14、21、28、35d分别测定: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2)保存期红细胞形态观察;3)红细胞ATP水平;4)悬浮红细胞上清液检测钾离子K+、乳酸脱氢酶LDH。结果两组MCV,RDWR随保存时间延长未见明显改变P>0.05。两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保存35d时两组红细胞ATP水平下降至0.92mmol/L、0.97mmol/L以下,同时镜下观察到对照组有10%左右、滤过组5%左右红细胞棘状样变,但未见畸形红细胞。对照组和滤过组K+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速度略高于过滤组,至保存期14d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滤过组相比对照组LDH增加速度明显高于滤过组,除0d外其他保存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过滤组可见LDH水平明显抑制,K+增加速度相对较缓。两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并出现数量和程度不等的红细胞棘状样改变,提示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保存。
- 赵莉赵燕
- 关键词:血液保存滤除白细胞红细胞血液质量
- Ortho Bio Vue^(TM)柱凝集系统在红细胞血型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柱凝集技术 (CAT)在红细胞血型 (ABO/RH)分类型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OrthoBioVueTM柱凝集系统对正常献血者 (n =5 0 0 )及受血者 (n =5 0 0 )进行ABO/RH血型鉴定与RH分型鉴定 ,试剂和样本均为定量加入使结果趋于标准化。结果 献血者 (n =5 0 0 )与已知的血型完全相符 ,受血者中发现 1例正反定型不符合 ,后经上海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室鉴定为A2 B型 ,另筛查出RH阴性 2例 ,经过分型鉴定为Rh-1-2 -3 ,4,5,Rh-1,2 -3 ,4,5。准确率为 10 0 %。结论 该方法试剂和样本均为定量加入 ,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结果易观察 ,消除了显微镜下的人为因素 ,可保存备查。对于特殊血型患者可建立血型档案库 ,保证其及时准确用血。
- 赵莉
- 关键词:红细胞血型受血者TM分型鉴定
- 1762例红细胞输注患者的疗效分析
- 2018年
- 目的评估红细胞输注后临床疗效,分析无效输注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2例红细胞输注的输血相关资料,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记录,分析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762例输注红细胞治疗中,无效输注287例(16.3%),其中急性失血的红细胞输注无效率最低,为9.3%,而手术失血为12.1%,最高的是慢性疾病的无效率为19.1%。有妊娠、>40岁、输血量>8U、输血≥3次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分别高于无妊娠、21-40岁、<4U和输注1次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输注无效并不罕见,其输注疗效与个体状况密切相关,应当制定有效的输血策略,提高患者的有效输注。
- 王泉赵莉
-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疗效分析影响因素
- 去白细胞输血器对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 fresh frozen plasma,FFP)中凝血因子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 A型、B型、O型、AB型新鲜冰冻血浆各 1 0 0 ml× 5袋 ,3 7℃水浴融化 ,在净化台内留取滤过前后血浆样本各 1 ml,使用德国 BE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 APTT)、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时间 ( 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凝血因子 ( F C)∶水平。结果 过滤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 APTT、PT、TT、F ∶ C、F ∶ C、Fbg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 F ∶ C过滤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但仍在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差异变化在参考值范围内 。
- 赵莉郭玉琳
-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凝血因子
- 1762例红细胞输注患者的疗效分析
- 2019年
- 目的评估红细胞输注后临床疗效,分析无效输注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62例红细胞输注的输血相关资料,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记录,分析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762例输注红细胞治疗中,无效输注287例(16.3%),其中急性失血的红细胞输注无效率最低,为9.3%,而手术失血为12.1%,最高的是慢性疾病的无效率为19.1%。有妊娠、>40岁、输血量>8U、输血≥3次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率分别高于无妊娠、21~40岁、<4U和输注1次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输注无效并不罕见,其输注疗效与个体状况密切相关,应当制定有效的输血策略,提高患者的有效输注。
- 王泉赵莉
- 关键词:红细胞输注疗效分析影响因素
- 成分血换血早期治疗新生儿Rh溶血病临床评价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评价应用成分血换血早期治疗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HDN)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新生儿Rh—HDN6例,母Rh血型阴性,父Rh血型阳性,母妊娠期间检测Rh血型抗体效价逐渐增高〉1:64,提示可能发生胎儿Rh溶血病,产后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阳性,确诊为Rh—HDN。采用Rh阴性O型洗涤红细胞和AB型新鲜冰冻血浆的成分血,每单位Rh阴性O型洗涤红细胞加100mlAB型新鲜冰冻血浆,出生后2h内经脐静脉插管交换输血,换血总量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换血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蛋白(TP)、血钾(K+)、血钠(Na+)、血钙(Ca2+)等血细胞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6例患儿通过换血治疗,Hb明显升高,血胆红素显著下降,Hb、WBC、PLT、IBIL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DBIL、TP、K+、Na+、Ca2+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成分血换血疗法是治疗Rh—HDN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产前监测、及时终止妊娠,可以最大限度提高Rh—HDN的治疗效果,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减少输全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尹九扬赵莉
- 关键词:RH血型不合成分血交换输血产前监测
- 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对不同保存时期红细胞的质量影响。方法随机采集10名志愿健康献血者金血400X10袋,常规分离血浆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U×10袋。根据配对设计方法,将血液等量分成2份lu×20袋,其中10袋在2~4℃静置2—4h后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制备少自细胞红细胞(LPRC)为滤过组,另10袋不做其它处理直接保存悬浮红细胞(CRCs)为对照组。在2组相同保存期0、7、14、21、28、35d分别测定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2.保存期红细胞形态观察;3.红细胞ATP水平;4.悬浮红细胞上清液检测钾离子K’、乳酸脱氢酶LDH。结果2组MCV,RDWR随保存时间延长未见明显改变P〉0.05。2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保存35d时2组红细胞ATP水平下降至0.92mmol/L、0.97mmol/L以下,同时镜下观察到对照组有10%左右、滤过组5%左右红细胞棘状样变,但未见畸形红细胞。对照组和滤过组K’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对照组增加速度略高于过滤组,至保存期14d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滤过组相比对照组LDH增加速度明显高于滤过组,除0d外其他保存期2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过滤组可见LDH水平明显抑制,K’增加速度相对较缓。2组红细胞ATP水平随保存期延长逐渐下降,并出现数量和程度不等的红细胞棘状样改变,提示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保存。
- 赵莉赵燕
- 关键词:血液保存滤除白细胞红细胞血液质量
- 微柱凝胶技术筛检免疫性同种抗体被引量:3
- 2005年
- 赵莉
- 关键词:微柱凝胶技术免疫性同种抗体筛检聚凝胺法妊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