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淼

作品数:33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辽宁省气象局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气象
  • 9篇气候
  • 5篇气温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倾向率
  • 3篇农业气象
  • 3篇气象条件
  • 3篇旅游
  • 3篇降水
  • 2篇地温
  • 2篇短信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 2篇气候舒适度
  • 2篇气象指数
  • 2篇降水量
  • 2篇供暖
  • 2篇避暑
  • 2篇避暑旅游
  • 2篇雾霾
  • 1篇大雾

机构

  • 31篇辽宁省气象服...
  • 5篇兰州大学
  • 4篇辽宁省防雷技...
  • 4篇沈阳市东陵区...
  • 3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辽宁省气象台
  • 1篇沈阳区域气象...

作者

  • 32篇赵淼
  • 15篇明惠青
  • 15篇王艳丽
  • 15篇李岚
  • 11篇息涛
  • 10篇孙丽
  • 10篇唐亚平
  • 8篇关健华
  • 8篇侯亚红
  • 7篇孙婧
  • 4篇张蕊
  • 3篇吴晓宁
  • 3篇关建华
  • 3篇张静
  • 3篇张楠
  • 2篇李志江
  • 2篇蔡福
  • 2篇王冠
  • 2篇关键华
  • 2篇张丽颖

传媒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第29届中国...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科技信息
  • 1篇农村科学实验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企业技术开发...
  • 1篇Meteor...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一次区域持续性雾霾的气象成因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研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加强雾霾的预报能力,对指导公众出行和保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辽宁62个国家级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7—14日辽宁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形成条件和持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西南偏西气流,低层暖脊及地面倒槽和弱气压场的环流背景为雾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2)逆温是这次雾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雾和霾天气逆温表现形式不同,大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低,厚度小;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高,厚度大,且表现为多个逆温层同时存在。(3)水汽条件是雾和霾转换的关键因素。当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有利于雾的生成;而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霾的形成。雾向霾转换时,比湿增大;霾向雾转换时,比湿下降。(4)近地面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此次雾霾加强的动力机制。(5)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侯亚红徐方姝张蕊赵淼明惠青
关键词:雾霾环流背景逆温稳定层结动力条件
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及积温、日照、冻土、无霜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和无霜期呈上升趋势,降水、日照和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积温初日提前,终日延后;初霜日延后,终霜日提前。
李岚唐亚平才奎志魏南王艳丽赵淼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
1961—2017年清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019年
本文利用清原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近57年的气温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7年清原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7℃;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分别上升0.25、0.18、0.23、0.43℃,上升最为明显的是冬季,其次是春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为2月,其次为1月,上升幅度最小的为11月。
孙丽李岚李志江张婉莹王迪赵淼
关键词:气温
1951-2010年沈阳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1951-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沈阳地区的气候资料,研究沈阳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1)1951-2010年沈阳的全年平均...
赵淼徐芳姝明惠青息涛侯亚红关建华
关键词:冬季气温冷冬暖冬
文献传递
1961-2010年沈阳市地温变化特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大气下垫面的地表温度及深层地温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0 年沈阳市0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40 ㎝和80 ㎝地温;1980-2010 年160...
赵淼关键华王艳丽孙丽
关键词:地温倾向率
文献传递
辽宁避暑旅游气候条件分析和气象指数研究被引量:39
2018年
对辽宁14个主要避暑旅游景区2006—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地处内陆及渤海中部、北部沿岸的避暑旅游景区高温强度强,频次高;地处渤海湾、黄海北部沿岸、丹东东南部景区高温强度弱,频次低。辽宁避暑旅游景区沿海相对湿度大于山区的;总降水量东部山区多,中部和南部沿海的较少。辽宁沿海旅游景区6月份适宜避暑,7—8月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大,略显湿热;中部景区地处内陆,相对湿度较小,偏干燥,6月和8月适宜避暑,7月气温偏高;东部山区气温低、湿度适中,避暑条件相对优越,6—8月均适宜避暑。根据气候分析结果,建立避暑气象指数,并将避暑旅游气象指数划分为4级,级别内涵对应适宜避暑的程度,由1级至4级避暑旅游适宜程度依次下降。对避暑旅游气象指数的研究,可为旅游气候资源综合开发,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避暑旅游度假时间和地点,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侯亚红息涛徐方姝张蕊赵淼关健华
关键词:避暑旅游气象指数气候条件
气象短信在为民服务中的实践与发展趋势
短信编辑人员对短信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通过对短信不同受众的定位,编写出即遵循气象科学又内容风格各异的天气短信,使短信更人性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使气象短信最大限度地深入社会大众。此文主要通过对气象短信的实践和前景进...
王艳丽张超唐亚平李岚赵淼息涛
关键词:为民服务
文献传递
沈阳冬季供暖指数预报研究
2012年
利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沈阳逐日6时次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资料及同时间、同时次的供、回水温度等供暖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供暖预报方程,制定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指数,并根据供暖指数大小确定供热量。结果表明:在确保室温达到18℃时,沈阳的供暖指数可以分为7级;供热量(即供、回水温度值)预报值与气温实况值相似度较高,而供热量实际值与气温实况值相差较大。在151 d的供暖期内,约60 d的供、回水温度与气温变化接近,占供暖日数的40%。采用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方法进行供暖,在改善供暖质量的同时也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为供暖部门科学供暖、降低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关健华李岚王冠唐亚平李党红明惠青孙婧赵淼戴欣童
关键词:供热量
沈阳近60年大雾发生规律及与气象条件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地区大雾发生规律及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进而更好地开展大雾预报,利用沈阳市1951—2011年大雾资料,分析了沈阳市大雾气候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大雾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1次明显的加剧减少趋势的气候突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减少趋势显著,之后该趋势一直持续;沈阳大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8月—次年的1月出现几率较大,2—6月较少,9月最多,6月最少;一天中2时—8时出现雾的次数最多,一般持续时间在6 h以内,最长可达21 h,发生频率最大的持续时间为1-2 h;冬季风速为1.0-2.5 m/s、相对湿度为70%-90%,合适的气温,低云量较少时出现概率较高。
明惠青孙丽王艳丽张静赵淼李丽光蔡福
关键词:大雾气象条件
1966—2010年辽宁省降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辽宁省52个观测站1966—2010年降水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年降水和四季降水以及不同年代的降水界限变化进行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辽宁省降水呈弱的下降趋势,但总趋势不显著。不同降水界限范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经分析得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辽宁省半干旱区在增加,半湿润区在缩小,而湿润区范围基本无变化。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增加趋势,但冬季的增加趋势很弱;夏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四季降水均呈现自西向东增多的趋势,四季降水的大值区都出现在辽宁省东部,夏、冬季东部与西部降水的差别较大。
赵淼明惠青张静孙丽关健华孙婧
关键词:降水量时空演变特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