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娅琴
- 作品数:10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全脑及病灶局部大分割放射治疗被引量:17
- 2016年
- 高达4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出现脑转移,且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常为多发转移。脑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脑转移的放射治疗已经从全脑放疗逐渐发展到多种放射治疗策略广泛应用的时代。目前已证实单纯全脑放疗、手术+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全脑放射治疗、同步调强全脑放射治疗等对比未治疗患者能提高总生存期。近年来,全脑放疗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受到广泛关注,针对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的患者,采取何种放疗模式尚存在争议。本文将分别论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不同的全脑放射治疗策略及治疗副作用。
- 辜星婷赵娅琴许峰
- 关键词:脑转移全脑放疗副反应
- 锥形束CT研究肺癌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肺癌在放射治疗中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其摆位误差较其它肿瘤大。本研究旨在采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探讨肺癌放射治疗中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其规律。方法: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肺癌23例,患者每次照射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图像,根据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获得靶中心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析误差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对调整前三种固定装置的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取的CBCT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器官、肿瘤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23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0次,照射前CBCT扫描342次,调整后CBCT扫描276次,治疗后CBCT扫描182次。首次摆位在X、Y、Z三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6mm±3.0mm、-0.4mm±5.5mm和0.7mm±3.2mm,调整误差后及治疗后CBCT结果显示误差明显缩小。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7~13mm,调整后缩小为2~3mm。结论:利用CBCT可以准确调整靶中心使其和计划设计等中心保持一致。由于肺癌存在较大的分次间摆位误差,摆位中这种测量和调整是必须的,可以明显减小摆位带来的误差,降低边界外扩值,极大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而仅靠固定装置,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相当有限。
- 郭明芳郭雷鸣赵娅琴沈亚丽何垠波钟仁明柏森许峰
-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锥形束CT
- 未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从临床资料和物理学参数方面对未手术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放疗)后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分析,以指导临床放疗计划有效设计、安全执行。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采用调强放疗、未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59例,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患者临床特征及物理学参数指标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关系。结果入组患者中,33例(55.9%)放疗后出现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其中9例(15.3%)发生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放疗期间合并有肺部感染、平均肺剂量(MLD)等剂量学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显著相关(P<0.05)。尤其是放疗期间合并肺部感染、放疗计划设计中MLD≥13 Gy、V30≥13%时,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放疗期间合并肺部感染、MLD、V30是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制定放疗计划中要充分考虑,避免放射性肺损伤发生。
- 赵娅琴荣丽雯冯旭琴朱洪张英杰李志平
- 关键词:急性放射性肺损伤食管癌放射治疗影响因素
- 胃癌放射治疗中静态调强计划射野和子野的优化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不同布野方案及子野数设置的静态调强计划质量差异,研究胃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计划设计中较优的射野及子野数设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3年2月1日—8月30日接受胃癌术后辅助放疗的15例患者入组研究,在每例患者原有的个体化5野调强计划的基础上,在相同的放疗计划系统Pinnacle 9.2中重新对每例患者进行4种不同共面布野方案的静态调强计划设计:布野方案一为7野等角度均分静态调强计划;方案二为5野等角度均分静态调强计划;方案三为4野静态调强计划,射野方向为310、20、90、180°;方案四为3野静态调强计划,射野方向为310、65、180°。对于4种不同布野方案的静态调强计划,设置最大子野数为65。对于布野方案三,改变最大子野数65的设置为45和25,另得2个不同的静态调强计划。分析对比15×7个静态调强计划结果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结果当最大子野数为65时,使用4野调强计划相对于临床5野调强计划在靶区适形度方面稍有提高(0.74±0.04 vs.0.73±0.05,P<0.01),在对危及器官肝脏[如受到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30:(22.71±6.10)%vs.(24.03±6.84)%,P<0.01]和肾脏[如右肾V20:(14.97±6.72)%vs.(19.41±6.14)%,P<0.01]的保护上优势明显。与最大子野数为65的4野调强计划相比,最大子野数为45和25的4野调强计划靶区适形度有所降低(0.74±0.04 vs.0.73±0.04 vs.0.71±0.04,P<0.05),但仍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且继续保持了对危及器官肝脏和肾脏的保护优势;治疗时间分别平均减少了1.8、4.3 min[(494.66±26.79)vs.(384.26±14.99)vs.(235.00±9.21)s,P<0.01];治疗效率分别提高了22.3%和52.4%,且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辅助放疗中,使用较少射野和子野数的4野静态调强技术在保证计划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危及器官,尤其是肝脏和
- 李霞王雪桃李涛赵娅琴李志平柏森沈亚丽
- 关键词:胃癌
- 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容积旋转调强与静态调强和三维适形计划的剂量学研究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放疗)技术(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在宫颈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及其保护危及器官的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3月1日-9月30日接受宫颈癌术后辅助放疗的15例患者。在pinnacle 9.2计划系统上分别对同一CT扫描图像进行3种技术的设计:二弧VMAT计划、7野IMRT计划和4野3D-CRT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0 Gy/25次。比较3种放疗技术的靶区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D98%、D2%、D50%,危及器官关注体积的受照剂量,并对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3种计划均能达到对靶区的有效覆盖。IMRT和VMAT的适形度明显优于3D-CRT。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IMRT、VMAT计划与3D-CRT计划相比,明显降低了骨盆V20、直肠和膀胱V50,小肠V40、V50的受照体积(P<0.05),尤其显著降低了小肠高剂量(50 Gy)和骨盆低剂量(20 Gy)的受照体积。IMRT和VMAT计划在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上无明显差异。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较7野IMRT计划减少(P>0.05),VMAT的治疗时间较IMRT治疗时间减少200 s(P<0.01)。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VMAT计划具有与7野IMRT计划相当甚至略好的剂量分布,明显优于3D-CRT计划。在加速器跳数和治疗时间上,VMAT占优势。
- 沈亚丽李霞赵娅琴柏森许峰
- 关键词:宫颈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学比较
- 甲磺酸多拉司琼与盐酸格拉司琼预防化疗致恶心呕吐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69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自身交叉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别给予甲磺酸多拉司琼与盐酸格拉司琼,观察和比较患者化疗后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恶心的发生及其安全性。对化疗后24h内急性呕吐控制率、延迟性呕吐控制率、0~7d恶心控制率、食欲改善有效率、24h内平均解救人数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磺酸多拉司琼与盐酸格拉司琼用干预防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
- 赵娅琴王瑾刘端祺刘敏陈宏王辛李志平侯梅
- 关键词:盐酸格拉司琼化疗恶心呕吐
-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各新辅助治疗策略的优劣,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提供方向。方法检索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并未显著降低远处转移率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也未改善长期生存。越来越多的优化新辅助方案应运而生。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正被尝试应用于临床,结合新兴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以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并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结论新辅助治疗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标准治疗策略,对新辅助治疗模式的探索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反应,并改善生存预后。通过结合肿瘤分子生物学指标识别和筛选获益人群,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 刘雨晴毛笑笑冉昕昕曹晓蔓汪晓东赵娅琴
-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
- Xp11.2易位性肾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Xp11.2易位性肾癌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确诊为Xp11.2易位性肾癌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Ⅰ~Ⅲ期的病例中,4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术后均未行辅助治疗。4例Ⅳ期的患者中2例行细胞减灭性肾切除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1例行原发灶和转移灶联合切除术,1例给予最佳支持治疗。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5~60岁,中位年龄28岁;18岁以下5例,小于46岁者共13例(86.7%)。本组Ⅰ~Ⅲ期的11例患者随访中均未见复发及转移,其中1例随访中出现第二原发肿瘤。Log-rank检验分析得出T4/Ⅳ期的患者较非T4/Ⅳ期患者的生存率低、肿瘤最大径>7cm者较≤7cm者生存率低。结论:Xp11.2易位性肾癌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临床症状不典型,晚期患者易出现骨、肺转移。手术为该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联合切除可以提高晚期患者生存时间。MSKCC评分可能作为Ⅳ期患者评价预后的指标。肿瘤最大径>7cm、T4/Ⅳ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周琦周琦李志平赵娅琴胡前程
- 关键词:肾细胞癌预后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放射性肺炎被引量:4
- 2014年
-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不仅是不可手术的早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法,也是可手术的早期NSCLC的治疗方法之一。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SBRT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SBRT独特的分割计划和剂量分布使其不仅在治疗效果上和常规分割放疗不同,而且治疗后引起的RP和常规分割放疗引起的RP也有所不同。RP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降低RP的风险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肿瘤的控制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SBRT在早期NSCLC治疗中应用、治疗后RP的发生率、影像学表现以及预测因素方面作一综述。
- 陈露赵娅琴许峰
- 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肿瘤放射性肺炎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肺灌注显像(SPECT/CT)在肺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 2016年
- 放射性肺损伤是肺恶性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限制肺恶性肿瘤的放疗剂量并影响总体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复习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肺功能测定、TGF-β1等临床常用放射性肺损伤评估指标的利弊。参考近年文献,总结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肺灌注显像(SPECT/CT)在肺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从其原理、区域肺功能的显像、对放疗的评估与指导应用几方面阐述。认为SPECT/CT能实时反映区域肺功能、肺功能改变以及其解剖定位,可在放疗中起监测作用,对准确评估肺功能、预测放疗后肺损伤,优化放疗计划有重要价值。SPECT/CT肺灌注显像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
- 吴瑕赵娅琴张英杰黄婧王瑾
- 关键词:放疗放射性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