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信
- 作品数:23 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以项目式教学驱动面向新工科的化工原理实验创新——以中北大学为例被引量:15
- 2021年
- 针对中北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团队以项目式教学为抓手,从实验内容系统化设计、实验任务项目化教学、实验设施多功能化差异化改造、学习资源立体化保障、指导教师专业化分工、项目库建设动态化更新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此次教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规划和工程设计能力、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构建适应工程实际和产业需求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可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范例。
- 贾广信贾广信李裕焦纬洲袁志国李裕
-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创新
- 甘油与烯烃醚化的非均相反应热力学研究
- 2023年
- 甘油可以与烯烃醚化合成烷基甘油醚混合物。本文基于吉布斯自由能全局最小化法,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丙烯+甘油、异丁烯+甘油合成烷基甘油醚的非均相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与比较。在烯烃与甘油的初始物质的量比为4∶1~8∶1时,探究了温度(313 K~573 K)和压强(0.1 MPa~0.8 MPa)对原料转化率、产物选择性和气液相平衡组成的影响。通过热力学计算发现,当烯烃与甘油的进料物质的量比为4∶1,温度在313 K~453 K的范围内时,有利于三烷基甘油醚的生成。当烯烃和甘油的进料比例为4∶1,温度控制在453 K~573 K的范围内时,有利于单烷基甘油醚和二烷基甘油醚的生成。随着压力从0.1 MPa升高到0.8 MPa,生成的三烷基甘油醚的量越来越多。
- 张叶贾广信吕捷谢亚宁田锴柳来栓
- 关键词:热力学甘油非均相烯烃
- 催化裂化油浆中硫化物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采用气相色谱配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结合高温模拟蒸馏ASTM D7169-05方法对巴陵石化催化裂化油浆中含硫化合物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油浆的馏程在253℃到690℃左右范围内,硫化物类型主要是二苯并噻吩类和萘并噻吩类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萘并噻吩类化合物占油浆中总硫化物含量的70%以上。
- 何俊辉贾广信黎爱群薛晓军
- 关键词:催化裂化油浆硫化物
- M15甲醇汽油不同温度下挥发组分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M15甲醇汽油在不同温度点的挥发组分的分子组成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随温度的升高M15甲醇汽油与原料汽油饱和蒸汽压差值迅速增大,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差值在1~60 kPa之间;挥发组分主要由甲醇等30余种主要组分组成,占总挥发组分的90%以上。
- 何俊辉贾广信薛晓军
- 关键词:分子组成
- 二甲醚在角鲨烷中溶解度的计算被引量:1
- 2005年
- 在温度为503K~573K、压力为0.1MPa~2.0MPa条件下采用Larsen和Fredenslund两种基团贡献法计算了二甲醚在角鲨烷中的溶解度。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结果优化正规溶解度理论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为-0.1438,比较了基团贡献法和正规溶解度理论在预测温度和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时的差别,并指出在溶解度计算过程中二者各自的适用范围。
- 贾广信谭猗生韩怡卓
- 关键词:二甲醚基团贡献法溶解度
- 甲醇和C4醇合成醚的热力学分析
- 2014年
- 为解决合成甲基叔丁基醚过程中,原料异丁烯不足的问题。采用甲醇和C4醇反应制醚,并对该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对各反应体系中存在的四个独立反应建立相应的热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考察了273~373 K和n(甲醇)/n(C4醇)对体系转化率和产率的影响,为甲醇与低碳混合醇的协同效应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发现,甲醇与C4醇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33~363 K;其进料n(甲醇)/n(C4醇)
- 李婷贾广信李春江
- 关键词:化学平衡热力学甲醇
- 高氯酸代替氯化高汞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铁矿石中全铁被引量:5
- 2007年
- 利用高氯酸热时具有强氧化性,稀释并冷却后氧化性消失的特性,代替氯化高汞,在氯化亚锡-三氯化钛完全还原Fe(Ⅲ)后,以消除过量的三氯化钛,既保持了原经典方法的快速、简便、准确的优点,又排除了汞盐对环境的污染。
- 何巧玲贾广信马永录甘金莲
- 关键词:高氯酸重铬酸钾全铁
- 二甲醚与合成气反应制乙醇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采用Benson基团贡献法估算得到二甲醚(DME)和乙酸甲酯(MA)的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在298~1000K时计算了DME与合成气制乙醇(DME羰基化反应、MA加氢反应以及二者组成的总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焓变、反应熵变、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和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原料比对DME转化率的影响。在413K、1×105Pa、CO∶DME=1条件下考察了不同H2浓度情况下合成乙醇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协同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于493K、3MPa、n(CO)∶n(DME)=1的条件下有利于合成反应的进行,由于两反应的协同效应,使MA加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有大幅度提高。
- 薛晓军贾广信何俊辉李婷
- 关键词:二甲醚乙酸甲酯乙醇热力学分析
- 二甲醚合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析被引量:9
- 2005年
- 通过对二甲醚合成过程包含的三个独立反应 - CO+ H2 合成甲醇反应 ( MSR) ,甲醇脱水反应 ( MDR)和水煤气变换反应 ( WGSR)依次组合而成的三个反应体系—— MSR,MSR+MDR和 MSR+ MDR+ WGSR的研究 ,在较宽范围内研究了合成气组成、温度和压力对二甲醚合成过程的影响 ;详细阐述了在反应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的优点和不足 ,为二甲醚的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 贾广信谭猗生韩怡卓
- 关键词:二甲醚甲醇合成热力学
- CO和H_(2)协同非催化还原NO反应特性研究
- 2024年
- 研究氮氧化物(NOx)的非催化还原反应行为对控制其排放具有重大意义。在反应温度为800~1400℃、气氛条件为VCO∶VH_(2)=3∶1~1∶3的体积比、还原气体的体积比为VNO∶VCO+H_(2)=1∶1~1∶6、停留时间为2.7~7.2 s条件下,在高温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氮氧化物非催化还原反应行为,并使用Chemkin软件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在800~1400℃温度范围内,NO还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尤其在1300~1400℃提升率更为明显;增加还原气体的用量,有利于提高NO还原率;延长还原气的停留时间,亦可提升NO的还原率;通过对照CO和H_(2)各自还原NO反应可知,H_(2)较CO的还原能力更强。在混合气体中增加H_(2)浓度有助于提高NO还原率。通过对动力学计算中单独CO、H_(2)气氛以及CO和H_(2)混合气氛还原效果的比较,发现CO和H_(2)具有协同还原NO的效果,混合气氛可提升NO的还原率约6%。通过对NO还原过程的基元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CO和H_(2)的还原NO的反应路径。结果证明H_(2)的还原能力比CO更强的原因在于其参与所有基元反应的速率均高。经过进一步路径分析可知,CO和H_(2)协同还原NO的关键反应步骤在于HONO中间产物的生成。
- 谢亚宁谢亚宁贾广信贾广信王永斌聂伟聂伟李春玉
- 关键词:氮氧化物固定床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