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江涛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引导性骨再生
  • 3篇缺损
  • 3篇骨缺损
  • 3篇骨髓
  • 3篇骨再生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2篇基质
  • 2篇基质细胞
  • 2篇脊柱
  • 2篇骨髓基质
  • 2篇骨髓基质细胞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腰段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作者

  • 9篇谢江涛
  • 2篇平安松
  • 2篇陈廖斌
  • 2篇刘世清
  • 1篇顾洁夫
  • 1篇谢远龙
  • 1篇赵星
  • 1篇冯帆
  • 1篇胡雅琼
  • 1篇金祺
  • 1篇孙文超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CT和M...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髓基质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增强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30只兔造成双桡骨干15 mm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实验组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MSC)1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内作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捡测。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各时间点骨修复均较实验组差,10周时仍无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8及10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骨痂密度与相邻尺骨密度比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增强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谢江涛刘世清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骨再生骨缺损
人脂质运载蛋白2基因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骨质疏松小鼠骨强度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探讨人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基因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比较骨质疏松患者(n=18)及非骨质疏松患者(n=18)血液标本Lipocalin-2 mRNA表达量;下调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Lipocalin-2基因,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分化能力,Westem 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下调骨质疏松小鼠Lipocalin-2基因,micro-CT检测小鼠胫骨上段骨小梁体积,检测股骨抗弯的力学性能.结果 骨质疏松患者组(1.693±0.359) Lipocalin-2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非骨质疏松患者组(1.108±0.234),P=0.019.而且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病史患者的Lipocalin-2的mRNA相对表达量(n=10,2.172±0.624)高于无骨折病史的患者组(n=8,1.473±0.336).Lipocalin-2下调组小鼠BMSCs成骨分化基因Runt相关基因2(Runχ2)、骨钙蛋白(OCN)的蛋白水平及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对照组.Lipocalin-2下调组[(812.78 ±25.36) N/mm]小鼠股骨抗弯强度高于对照组[(744.36±31.54) N/mm],LCN2-小干扰RNA(siRNA)组[(19.69±3.69) μm2]小鼠胫骨上段骨小梁面积大于对照组[(14.77±4.25)μm2].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血液Lipocalin-2表达上升,下调Lipocalin-2基因后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增强,下调Lipocalin-2基因能改善小鼠骨质疏松程度,其机制与Runχ2及OCN相关.
谢远龙孙文超谢江涛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的免疫性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谢江涛陈廖斌
关键词:免疫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与后外侧植骨在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的系统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比较椎弓根植骨与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重庆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椎弓根植骨与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6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外侧植骨比较,椎弓根植骨术后Cobb角丢失更少[加权均数差值(WMD)=-3.11,95%可信区间(CI):-5.00,-1.62,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维持更好(WMD=1.72,95% CI:0.62,2.81,P<0.05)、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小[比值比(OR)=0.25,95% CI:0.10,0.73,P<0.05]、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16,95% CI:-1.78,4.09,P>0.05)、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33,95% CI:-4.45,3.79,P>0.05).结论 在治疗胸腰段骨折,椎弓根植骨组术后Cobb角丢失更少,伤椎前缘高度维持更好,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小,这都表明椎弓根植骨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方面更加有效;但因原始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审慎选择使用;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论证.
阮文枫冯帆赵星金祺谢江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植骨META分析
骨肉瘤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多态性,探讨骨肉瘤与TNF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52例骨肉瘤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TNF-α和TNFβ基因的NcoI酶切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骨肉瘤患者TNF-α-308位点G/G基因型频率(98%)及G等位基因频率(99%)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G/G基因型频率851O%及G等位基因频率91.7%(P〈0.05),TNF—B+252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仪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TNFβ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谢江涛刘世清鲁波勇
关键词:骨肉瘤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
自体骨髓促进引导性骨再生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增强引导性骨再生 (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兔分为 5组 ,每组 3只 (第 5组 6只 ) ,造成双桡骨干 10 mm骨缺损 ,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 ,实验组于 0、2和 4周分别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 0 .3ml;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外周静脉血。在不同时间内作 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测。结果 实验组成骨活跃 ,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 ,对照组各时间点均较实验组差 ,10周时仍无 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 2、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骨髓可明显增强
谢江涛顾洁夫
关键词:自体骨髓引导性骨再生骨缺损动物实验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1例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脊柱正、侧位X线片、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检查。分析MSCT后处理技术对椎体的显示情况,比较MSCT及X线片对脊柱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71例患者X线共检出脊柱畸形88处,MSCT检出畸形178处,X线及MSCT对脊柱畸形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RP)可允许各个角度观察畸形椎体冠状面、矢状面影像,可较好的显示椎管及脊髓情况;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对脊柱侧弯椎体形态显示良好,重建后通过图像旋转可观察脊柱矢状位曲度的改变,但对于椎管结构及软组织显示欠佳;容积显示技术(VRT)可通过调节不同密度阈值观察骨质及椎管形态,对脊柱形态、附件、椎管、脊髓等均可较好显示。结论 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提供脊柱侧弯畸形立体结构及空间位置信息,对于脊柱异常的检出率优于X线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胡雅琼平安松谢江涛
关键词:X线计算机脊柱侧弯脊椎
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利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将复合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明胶海棉移植于硅胶膜管内,旨在观察异体BMSCs促进膜引导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36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C组缺损区移植吸附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第2,4,8,10周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于术后第8,10周行抗弯曲负荷实验。结果:A组与B组移植区骨再生活跃,新骨增生明显,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C组各时间点骨修复能力均较A、B组差。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但两者明显优于C组;术后第8,10周抗弯曲负荷实验表明A组与B组生物力学指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C组(P<0.05)。结论:异体BMSCs联合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可顺利完成骨缺损的修复,其可以成为生物工程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
谢江涛陈廖斌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引导性骨再生骨缺损
MRI在诊断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结核(T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明确诊断的35例BS患者及33例TS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二者的MRI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累椎体异常信号上,TS组以弥散型信号为主,占比85.87%;BS组局灶型、扇形信号比例分别为27.71%、21. 69%,明显高于TS组的14.13%、0.00%(P<0.05)。TS组椎体塌陷及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2.39%、21.74%,均明显高于BS组的0%、3.61%(P<0.05)。两组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脓肿伴神经症状、前纵韧带下脓肿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S组韧带下脓肿扩散≥3个椎体水平发生率明显高于BS组(P<0.05)。结论 BS、TS在骨质破坏程度、脓肿扩散程度、椎体信号形态上有明显差异,这有助于二者在MRI影像上的鉴别诊断。
周雯平安松谢江涛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