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延佳
- 作品数:33 被引量:44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人类学教学中的学术性与趣味性——“中国西南民族研究”教学反思
- 2020年
- 人类学作为一门兼具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现代学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术性与趣味性两难的局面较其他学科突出.通过教学反思,笔者认为应在科研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运用上融入人类学的基本命题和理论,从而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和人类学本科教育中学术型与趣味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学相长.
- 覃延佳
- 关键词:学术性趣味性
- 华夷之间:明清时期云南学宫的设置、传承机制及其象征意蕴被引量:2
- 2023年
- 元明之后,以官学为核心的儒学传播是云南地方融入大一统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明王朝一方面加强对云南的军事征伐,一方面推进云南地区的文教事业建设,使得儒学在云南得到相应传播。进入清代以后,得益于学宫、书院、义学的增加,儒学在云南的传播更为广泛。透过学宫的设置及学田制度的延续,我们看到以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体系不仅为云南士人走向国家舞台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成为边疆地区士绅阶层形成的摇篮。学宫作为一种礼仪标识和文化地景,在塑造地方文人传统的同时,也在对未进入这个体系的人群进行区隔,从而构建了一个边缘社会的中心。这一模式既维护了儒学教育体制内的身份优越性,同时也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空间,构成我们认识云南社会的另外一个维度。
- 覃延佳王越平
- 关键词:学宫
- 谁是“蛮”人?--地方仪式传统中的上林族群类分与文化形象转变被引量:2
- 2017年
- 地方仪式传统与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分类有着密切关联。在王朝国家管理与族群观念实践语境中,广西上林县地方人群形成了一定的人群分类话语,对"蛮"人的想象与认知逐渐固化。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语境下,师公、道公等仪式专家的流动,逐渐构成我们观察地方人群分类新的文化维度。不同地域间的仪式流动在促使地方文化形象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让地域内的人群具有了自我认知的参照,原本属于"蛮"区的人之文化优势也逐渐建立起来。
- 覃延佳
- 关键词:文化形象
- 仪式、文本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县西燕师公研究
- 仪式既是考究某一宗教知识传统承继与建构的媒介,亦是观察地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既受道教传统影响又具有自身仪式传统的仪式专家,他们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在扮演地方仪式生活的重要角色,桂中地区奉唐葛周三真君...
- 覃延佳
- 关键词:文化建构宗教习俗
- 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促进民族团结之才——新时代云南大学民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 2020年
-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优化,直面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专业体系。
- 何明覃延佳
- 关键词:民族学
- 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再出发:“中国西南民族志丛书”述评
- 2015年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西南地区早期的研究之所以能成为学科建构的重要基础,有赖于对民族志方法的运用,这成为我们加深区域研究的核心路径。为赓续此种优良的学术传统,近年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组织团队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开展研究,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宗教与节日、民族文化及"家乡人类学"等方面展开专题讨论,陆续形成了十余部作品。这些作品融合了全球化、区域化、族群互动、身份重构等学界热议论题,既为我们呈现了西南地区多元的文化共存形态,亦为我们重新反思族群身份、民族宗教、民族文化的既有认识提供了多样路径。
- 覃延佳
- 关键词:族群身份民族宗教
- 体用相济:全面抗战时期杨成志的边疆民族理论与学科建设规划被引量:1
- 2022年
- 全面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西南边疆地区之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关乎国家命运走向。在此背景下,杨成志一方面在理论上展开探索,认为民族与边疆不可分离,指出综合借鉴德国、意大利、苏联和美国的民族政策,强调以“大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研究对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针对西南边疆建设的重点,他围绕边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学科建设规划,为边疆建设输送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充分展现了其理论探索的建设性、学科规划的前瞻性与体用相济的借鉴性。
- 覃延佳
- 关键词:民族国家西南边疆
- “冷逻辑”与热壮学——壮学研究之时空坐落选取反思被引量:1
- 2008年
- 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壮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壮学个案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 覃延佳
- 关键词:壮学
- 在“同种”与他邦之间:杨成志对越南民俗的考察及其方法论启示被引量:1
- 2022年
- 20世纪20年代末,杨成志赴滇开展民族调查,往返途中在越南停留月余,收集了不少关于越南的文字、实物与影像材料。此后他根据相关材料撰文对越南社会、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总体性介绍,成为首位研究越南的中国人类学家。这不仅是中国人类学、民俗学的一笔学术积累,亦彰显出杨成志的家国情怀与其越南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迄今仍对中国人类学的海外研究深具借鉴价值。
- 覃延佳
- 关键词:方法论海外民族志
- 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八角产销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关系初探被引量:2
- 2007年
- 对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八角及其产品——茴油的生产和贸易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八角和茴油的生产、贸易与广西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八角生产与贸易对广西边疆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为产地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速了产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增强边疆社会稳定的同时加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地区农业社会近代化的动因之一。
- 覃延佳
- 关键词:新桂系八角茴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