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栓塞
  • 4篇造影
  • 4篇化疗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肝癌
  • 4篇肝动脉
  • 3篇动脉化疗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心肌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介入
  • 3篇化疗栓塞
  • 3篇肝动脉化疗
  • 3篇肝动脉化疗栓...
  • 3篇X线

机构

  • 14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作者

  • 14篇范华
  • 11篇邱广平
  • 7篇刘杰
  • 3篇张宏彬
  • 3篇汪建华
  • 3篇项敏
  • 2篇胡碧波
  • 2篇陈飞宇
  • 1篇沈立
  • 1篇郑建明
  • 1篇周一波
  • 1篇田建明
  • 1篇张顺
  • 1篇左长京
  • 1篇王莹
  • 1篇顾浩

传媒

  • 4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2015浙江...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介入栓塞化疗的价值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开展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行介入栓塞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例转移性股骨上段肿瘤患者,手术前10-14 d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肿瘤介入栓塞化疗,对不同性质来源的肿瘤采用不同的化疗药物。结果所有经介入治疗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肿瘤(包括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的缩小,肿瘤供血动脉数量减少,血管内有新鲜血栓形成,肿瘤边界清晰,2例患者无新的骨质破坏,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大量坏死,瘤体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换髋手术顺利。结论对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邱广平项敏范华
关键词:介入栓塞化疗人工髋关节置换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2002年
项敏邱广平范华王莹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治疗CHL碘油乳剂
急性心肌梗塞诊疗中冠状动脉造影的质量控制
目的:分析利用DSA技术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诊疗过程中提高X线图像质量的具体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llura X-per FD2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常规Seldinger技术选择性插管至冠状动...
范华
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MB-MCA行16层螺旋CT(16SCT)检查,并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N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管腔狭窄及邻近血管、心肌情况。结果MB-MCA位于前降支中段6例,近中段1例,前降支中段及回旋支近段1例。壁冠状动脉长度5~28mm,心肌桥厚度2~6mm。显示心肌缺血梗死2例,室壁瘤1例,MB-MCA远端冠状动脉变细狭窄1例。结论16SCT可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覆盖于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厚度,并可判断管壁有无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及心肌桥邻近血管情况,而且安全、经济、简便,可作为诊断MB-MCA的首选方法。
张宏彬刘杰胡碧波邱广平范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疾病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筛选价值评估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价值。方法对70例(包括6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9例PTCA术后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6SCTCA)检查,对16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情况进行评估,其中18例冠状动脉有病变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分析,评估16SCTCA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每例对冠状动脉的18段血管进行分析,70例患者共显示可用于诊断的图像1083段,占应显示血管86.0%;其中显示钙化27例70段血管,检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17例,其中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7例,检出冠状动脉有临床意义狭窄18例30段。16SCTCA诊断≥50%狭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98.3%,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9.3%。结论16SCTCA对于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病变程度较可靠,可发现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是适合于筛选冠状动脉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刘杰张宏彬范华胡碧波周一波沈立邱广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三维路径图引导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结合三维路径图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程中的价值。方法将40例确诊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二维组(在二维路径图引导下行弹簧圈填塞)20例,三维组(在三维路径图引导下行弹簧圈填塞)2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剂量、透视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三维组手术时间(39.15±9.96)min明显少于二维组[(54.40±7.70)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5,P=0.000);三维组X射线辐射剂量(184 902.4±53 479.4)mGy.cm2明显少于二维组[(239 734.5±48 555.2)mGy.c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5,P=0.002);三维组透视时间(840.35±381.7)s明显少于二维组[(1 161.45±503.25)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P=0.029)。结论应用三维路径图引导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时间、X射线辐射剂量。
范华汪建华张顺邱广平陈飞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路径图
HBV、HCV感染与肝癌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复发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HBV、HCV感染对肝癌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TACE)后早期复发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医院肝脏外科2009年12月-2013年1月病理证实为肝癌并行TACE治疗的患者102例,对患者进行HBV和HCV血清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4组:1组无感染13例、2组单纯HBV感染62例、3组单纯HCV感染12例和4组HBV合并HCV感染15例;比较不同组间HBV和HCV感染的肝癌TACE治疗后早期复发转移率,探讨HBV、HCV感染对肝癌TACE治疗后早期复发转移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02例患者中有29例复发,复发率28.43%,其中1、2、3、4组7例,复发率分别为7.69%、29.03%、25.00%和46.67%;2、3、4组TACE治疗后早期累积复发率均较1组高,且4组术后早期累积复发率较2、3组高(P<0.05),2、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HCV感染的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率较无肝炎病毒感染者高;HBV(包括合并HCV感染)的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肝硬化程度重,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率较无肝炎病毒感染者高。
邱广平刘杰范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早期复发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两种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34例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先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先予肿瘤动脉灌注进行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再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比较两组疗效、瘘口封堵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完全封堵者所占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效果较好。
邱广平刘杰范华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介入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比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观察组接受TACE联合MWA治疗,对照组接受TACE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1-2年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213,P<0.05)。观察组1年生存59例,2年生存48例;对照组1年生存43例,2年生存32例;观察组患者的1年和2年生存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6/9.018,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良好,可延缓疾病进展,术后生存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杰邱广平范华
关键词:肝癌动脉化疗栓塞微波消融
脾脏错构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SH)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SH的MRI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总结SH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结果本组5例均为单发病灶,表现为脾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团块,最大直径3.5~8.2cm不等。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呈低信号2例;在T2WI呈高信号1例,稍高信号2例,低信号2例。多期增强动脉期,4例表现为弥漫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上述5例病灶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均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信号。大体病理显示5例单发病灶均无完整包膜,切面大部分为不均质,呈灰白色、淡红色或暗红色等。组织病理学上,3例病灶成分以红髓为主,混合有少量纤维和淋巴细胞成分,1例主要为红髓成分,1例以纤维成分为主。结论 SH是脾脏少见病,MRI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反映病变的病理特征,极少数诊断困难者,最终确诊仍有赖于病理。
范华汪建华左长京田建明郑建明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磁共振成像病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