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会玲
- 作品数:26 被引量:69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北石油管理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针刺十三鬼穴治疗肝性脑病86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观察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西医治疗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8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复查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变化,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9.0%,治疗组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十三鬼穴,可增强西药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显著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的水平。
- 崔厚松苏红慧苏会玲
- 关键词:十三鬼穴肝性脑病血氨Β-内啡肽针刺
- 硫酸异帕米星治疗血液病房院内感染肺炎的临床观察
- 蔺强赵彦南陈坤赵要顺秦越亮苏会玲
- 关键词:血液病房
- 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及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8例和西药组36例。西药组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针刺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十三鬼穴,均治疗1周。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肝功能、血氨,采用酶联免疫夹心吸附法测定患者血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9.4%(25/36),针刺组为89.5%(34/38),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浆血氨及β-内啡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针刺组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十三鬼穴,可增强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降低血氨、β-内啡肽的水平。
- 苏红慧崔厚松苏会玲
- 关键词:针刺十三鬼穴血氨
- 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患者脑电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对肝性脑病患者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80例肝性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针刺十三鬼穴,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星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治疗组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异常程度的改变(向正常脑电图发展)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十三鬼穴作为辅助疗法能明显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电图,能够增强基础治疗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 崔厚松苏会玲苏红慧
- 关键词:十三鬼穴肝性脑病针刺脑电图
- 2007~2008年某院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评价某院2007~2008年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应用状况。方法:对2007~2008年降糖药的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统计。结果:降糖药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其中,口服降糖药用药金额的增长快于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以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以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为主。按照DDDs排序,二甲双胍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结论:某院连续2年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应用基本稳定、应用较为合理。
- 成建平苏红慧苏会玲何鹏
- 关键词:降糖药抗糖尿病药限定日剂量用药分析
- 干扰素联合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0例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0例患者的疗效.方法:门诊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30例确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干扰素联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结果:30例门诊患者干扰素维持治疗中联合小剂...
- 赵耀顺赵彦南王芳苏会玲赵洪林汤桂梅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干扰素小剂量沙利度胺
- C-Met和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拟态的关系
- 目的:
实体肿瘤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多年来,血管萌芽被看做肿瘤血管生成的一种独立过程。然而,近年来包括脉管共选择、套叠、招募内皮前体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mimicry,VM)等多种机制...
- 苏会玲
- 关键词:胃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管生成拟态
- 文献传递
- 洛铂二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 刘月娥蔺强曹斌任小沧郭志军苏会玲王娜陈雪霁付敬梅周蔚芳
- 该项目得出的洛铂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方案,针对中国肿瘤患者,适用于临床确诊的、KPS评分在60分及以上、预期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晚期肿瘤患者,应用范围较广泛。由于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而且临...
- 关键词:
- 关键词:肺癌肿瘤治疗
- c-MET和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生成拟态及预后的关系
- 苏会玲苏红慧蔺强陈坤郝彤刘月娥王敏英李静李滨
- 课题选取74例胃癌病理蜡块为研究对象,研究c-MET、p-Akt与VM的生成是否存在关联性,c-MET、p-Akt及VM对胃癌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得到结果如下:c-MET、p-Akt与VM的生成存在关联性,参与VM生成的信...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癌肿瘤表达
- HGF/SF-MET通路的基本原理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80年代中期,MET和它的配体肝细胞生长和离散因子( HGF/SF)相继被3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发现。 MET基因最早在人的骨肉瘤细胞中克隆[1],随后发现原癌基因MET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RTK)蛋白[2],该基因常由基因重排即在其5′端加上易位启动区tpr( tpr)而被激活,并在远处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其他的研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与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另一种细胞离散因子被分别命名,但很快证实二者是同一个蛋白,称为HGF/SF[3]。 Bottaro等[4]提出HGF/SF作为MET的配体,发现通过靶向敲除小鼠Hgf和MET基因得到证实,对这些变异小鼠的研究提示了Hgf和MET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在不同细胞与组织的生存、生长及迁移中的重要生理作用。 HGF/SF-MET信号系统标志特征是MET蛋白所激活的细胞反应的多样性,它由该信号系统MET下游停泊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及接头蛋白1(GAB1)[5]的激活和该信号系统与其他信号系统间的关联介导。 HGF/SF-MET的异常表达在许多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中发现,本文介绍HGF/SF-MET通路在癌症中的基本原理。
- 苏会玲汤桂梅范洪君苏红慧陈坤
- 关键词:HGFMET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