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胥超

作品数:52 被引量:242H指数:10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亚热带
  • 13篇土壤
  • 10篇亚热带森林
  • 10篇杉木
  • 10篇热带森林
  • 9篇有机碳
  • 9篇米槠
  • 8篇生态系统
  • 8篇人工林
  • 7篇碳通量
  • 7篇中亚热带
  • 7篇次生
  • 7篇次生林
  • 6篇透光
  • 6篇陆地生态
  • 6篇陆地生态系统
  • 6篇径流
  • 6篇可溶性有机碳
  • 6篇光照
  • 4篇地表径流

机构

  • 5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6篇福建省湿润亚...
  • 4篇闽江学院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作者

  • 52篇胥超
  • 30篇熊德成
  • 29篇刘小飞
  • 26篇杨玉盛
  • 26篇杨智杰
  • 23篇林伟盛
  • 22篇陈仕东
  • 19篇谢锦升
  • 9篇陈光水
  • 8篇钟小剑
  • 6篇林成芳
  • 6篇吕茂奎
  • 5篇林廷武
  • 4篇曾宏达
  • 3篇何圣嘉
  • 3篇周艳翔
  • 3篇陈坦
  • 3篇郑蔚
  • 3篇张秋芳
  • 2篇江军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11篇亚热带资源与...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限制因子与改造技术被引量:14
2013年
林下植被匮乏是南方红壤丘陵区退化马尾松林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恢复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林下植被对于扭转该地区低效马尾松林的逆向演替,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马尾松林下植被匮乏的主要成因,并从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夏季高温和季节性干旱、土壤酸化和人为干扰等方面综合探讨了林下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从如何控制林地水土流失,改良退化林地土壤及减少人为干扰3个方面提出了退化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的对策。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林下植被恢复较为成功的几种模式,以期为今后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的改造和修复提供参考。
何圣嘉谢锦升周艳翔胥超吕茂奎杨玉盛
关键词: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
一种用于研究光照与土壤碳通量关系的监测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光照与土壤碳通量关系的监测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中部设置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两旁侧的基座上分别铰接有不透光罩体和透光罩体;所述不透光罩体由第一驱动机构带动其做翻转运动,从而使其能在监测孔上盖合或...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胥超刘小飞林伟盛熊德诚陈光水谢锦升杨玉盛
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福建三明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样地内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等级和径级分布,研究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结果表明:(1)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为16.13 t·hm^(-2)。其中,倒木是主要贡献者,占粗木质残体储量的55.13%;其次为枯立木,占粗木质残体储量的44.87%。(2)样地内倒木和枯立木的储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20~40 cm径级占据优势地位,分别达到倒木和枯立木储量的48.86%和66.25%。(3)样地内倒木Ⅴ分解等级超过60%,处于分解的后期,是倒木的主要部分,可能是由于本区较好的水热条件,促进了微生物对粗木质残体的分解作用。总体而言,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水平,这与天然林年龄、自然干扰和气候等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应加强对亚热带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的粗木质残体储量进行研究。
唐玉祥胥超熊德成时应贵吴帆杨智杰
关键词:天然林米槠粗木质残体亚热带
短期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土壤增温方式,研究短期4年增温(4℃)对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对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增温和对照样地林下植被共有植物38科59属77种,其中增温样地37科53属65种,对照样地36科52属63种。短期增温使乔木盖度增加了22.61%,草本和灌木盖度分别降低4.97%和21.75%;增温使草本、灌木和乔木的高度分别降低21.64%、3.37%和5.59%。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排名在增温后呈下降趋势,乔木重要值呈上升趋势(P>0.05)。虽然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增温后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温度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因此,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对短期增温响应不敏感,增温使草本植物中的蕨类重要值下降,对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这种响应并不敏感,预计长期增温将可能导致整个群落从草本向灌木和乔木方向演替。
籍烨陈仕东熊德成熊德成刘小飞胥超杨智杰
关键词: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亚热带森林
不同雨强对杉木和米槠林地表径流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中亚热带地区的杉木人工林和米槠次生林在不同雨强下径流量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浓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4场降雨过程中,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和DOC流失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即降雨强度增加,地表径流量也随之增加。DOC浓度均呈现了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降雨强度对径流量和DOC浓度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地表径流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DOC流失浓度除大雨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P<0.05),说明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影响较小,对DOC浓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付林池谢锦升胥超吕茂奎陈坦刘小飞杨玉盛
关键词:米槠雨强径流量可溶性有机碳
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本研究以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2种措施对退化地进行修复,监测恢复前后生态系统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2.78和4.87倍,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4.30和30.87倍,土壤层碳贮量分别是恢复前的1.85和2.78倍。生态系统内土壤碳的恢复速率落后于植被。2种不同恢复措施相比,人工促进恢复的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显著快于自然恢复(P<0.01),人工促进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吸存速率是自然恢复的2.17倍,其中植被和土壤的吸存速率也分别是自然恢复的2.26倍和2.09倍。而且人工促进恢复后的退化系统,碳库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方式更符合健康生态系统的分配方式,系统功能和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系统后期恢复。因此,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紧迫性和长期性考虑,采取积极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能维持退化系统快速、持续恢复。
胥超谢锦升曾宏达曾宏达陈坦陈坦
关键词:退化生态系统碳贮量自然恢复速率
亚热带地区不同森林经营方式对氮输出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亚热带地区是我国人工林面积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早期的皆伐、炼山、整地等营林方式加重了该区氮流失问题,探讨科学生态的森林经营方式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2013年3—5月在每次侵蚀性降雨后,对皆伐炼山造林(人工幼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人促幼林)和次生林(对照)地表径流量、氮输出浓度及氮输出通量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人工幼林地表径流量是次生林的1.8~18.5倍(P<0.05),但人促幼林地表径流量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P>0.05);(2)人工幼林地表径流中的NH_4^+-N、NO_3^--N输出浓度分别比次生林高17.1%~70.1%和36.3%~97.8%,NH_4^+-N、NO_3^--N输出通量分别是次生林的2.5~45.7倍和41.6~254.9倍,而人促幼林地表径流无论是氮输出浓度还是输出通量都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P>0.05);(3)观测后期(5月份),次生林地表径流NH_4^+-N输出浓度是人工幼林的1.24~5.53倍,NO-3-N输出浓度亦有明显的升高;(4)3种森林类型地表径流中无机氮所占比例均大于60%,人工幼林尤其以NO_3^--N为主,平均输出比例占到55.8%。研究表明,人促幼林土壤氮源主要来自枯落物层的分解,该营林方式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表层的氮流失。
张文强杨智杰胥超李若南王全成
关键词:氮流失亚热带地区
森林转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 mg·kg-1、209 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 cm分别为210 mg·kg-1、158 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508 mg·kg-1、460 mg·kg-1,10~2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373 mg·kg-1、327 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李伟王巧珍刘小飞熊德成林伟盛胥超林廷武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
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地表径流磷动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磷是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其随地表径流的输出是森林磷流失的重要途径,且可能受不同森林类型的显著调控,但缺乏必要关注.着眼于中亚热带不同类型森林的地表径流,分析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幼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幼林、米槠次生林及杉木人工成熟林对地表径流总磷浓度及输出的影响,为深入认识亚热带森林磷迁移过程及有效森林经营提供一定科学基础数据.结果显示:(1)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径流产流量大小为米槠人工幼林(1506.06±5.18 m^(3)/hm^(2))>杉木人工幼林(971.56±2.88 m^(3)/hm^(2))>米槠次生林(552.85±2.45 m^(3)/hm^(2))>杉木人工成熟林(468.83±1.81 m^(3)/hm^(2));(2)不同森林类型地表径流总磷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米槠次生林(0.239±0.093 mg/L)>杉木人工成熟林(0.138±0.042 mg/L)>杉木人工幼林(0.064±0.033 mg/L)>米槠人工幼林(0.057±0.040 mg/L);(3)4种类型森林地表径流磷输出量为米槠次生林(124.54±1.53 g/hm^(2))>米槠人工幼林(93.24±0.98)g/hm^(2)>杉木人工幼林(72.11±0.1.22 g/hm^(2))>杉木人工成熟林(56.49±0.49 g/hm^(2));(4)4种类型森林的地表径流量与降水之间均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磷随地表径流的输出差异显著,阔叶林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可能显著大于针叶林.(图3表2参34)
徐巧翠胥超熊德成熊德成谭思懿袁朝祥岳楷
关键词:磷浓度径流量
土壤增温对杉木幼林深层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简报)被引量:2
2015年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据IPCC(2007)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增加1.1~6.4℃[1]。由此,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增温控制实验,预测各类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但是目前野外增温控制实验主要集中在温度受限制的中高纬度地区的草原、农田、冻原和森林生态系统[2-3],在30°N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野外增温实验很少见[4-6]。
林伟盛蒲晓婷杨智榕熊德成胥超林廷武刘小飞
关键词:CO2通量冻原亚热带地区低纬度地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