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方震

作品数:67 被引量:219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鼠类
  • 12篇螺旋体
  • 10篇基因
  • 9篇钩端螺旋体
  • 8篇原虫
  • 8篇布鲁氏菌
  • 7篇多态
  • 7篇多态性
  • 7篇疟原虫
  • 7篇菌病
  • 6篇基因特征
  • 6篇间日疟
  • 6篇间日疟原虫
  • 6篇病毒
  • 6篇布鲁氏菌病
  • 5篇人间布鲁氏菌...
  • 5篇宿主
  • 5篇宿主动物
  • 5篇巴尔通体
  • 5篇出血热

机构

  • 65篇福建省疾病预...
  • 22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传染病预防控...
  • 1篇福建省预防医...

作者

  • 67篇肖方震
  • 40篇邓艳琴
  • 32篇韩腾伟
  • 28篇刘维俊
  • 26篇林代华
  • 26篇刘菁
  • 23篇周淑姮
  • 23篇徐国英
  • 23篇王加熊
  • 10篇谢汉国
  • 8篇张山鹰
  • 8篇陈阳
  • 6篇许龙善
  • 5篇严延生
  • 5篇王灵岚
  • 5篇陈亮
  • 4篇林文
  • 4篇黄江宏
  • 4篇何似
  • 3篇杨发柱

传媒

  • 15篇中国人兽共患...
  • 14篇海峡预防医学...
  • 6篇中国媒介生物...
  • 6篇中国病原生物...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中国热带医学
  • 3篇预防医学论坛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安徽预防医学...
  • 1篇海峡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1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2-2017年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林代华韩腾伟王加熊刘菁肖方震刘维俊邓艳琴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人间血清学
福建省2006-2010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0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了解福建省狂犬病疫情,探讨其防治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福建省2006-2010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福建省共报告狂犬病123例,狂犬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42∶1;7、8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段以55~59岁为主。结论福建省狂犬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进一步加强防制措施,加大农村的宣传教育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肖方震邓艳琴陈亮王灵岚
关键词:狂犬病
福建省2006—2018年人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6-2018年人狂犬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探讨其发病的规律和趋势,为改进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6-2018年狂犬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建省2006-2018年共报告狂犬病136例,其中63.97%(87例)的病例在2006和2007年报告。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0.125/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8年发病率为0,发病以散发为主,无暴发疫情发生。病例分布在全省6个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市、莆田市和漳州市无病例)的40个县区,占全省县区的45.45%(40/88)。7-8月是发病的高峰季节,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33.82%。病例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分别占总数的65.44%和14.71%。男女性别比为2.4∶1,病例年龄构成以40~<65岁年龄组(50.0%)和15岁以下儿童(13.2%)为主。结论近年来,福建省人狂犬病发病率维持在低水平,但仍需保持警惕,加强健康教育,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建设。
王加熊邓艳琴林代华刘菁肖方震
关键词:狂犬病
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蜱感染梨形虫状况的调查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寄生蜱感染梨形虫的状况及基因特征。方法于2014—2019年在闽东地区采集野生动物(野兔、山麂、野鼠、野猪)体表寄生的蜱样品,采用形态学辅以DNA条形码鉴定技术进行蜱种鉴定。提取蜱虫DNA,采用PCR扩增梨形虫18S r RNA片段,PCR产物纯化测序后,进行BLAST序列比对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率的比较采用行列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共采集372只蜱,分属12种,其中成蜱338只(雌蜱181只,雄蜱157只),若蜱29只,幼蜱5只。372份蜱DNA样品PCR扩增共获得21份阳性产物,蜱的梨形虫总感染率为5.65%,其中中华硬蜱(3/9)和卵形硬蜱(4/13)感染率较高。不同发育期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成蜱5.32%(18/338),若蜱10.34%(3/29),幼蜱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法,P> 0.05);不同性别成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雌性7.18%(13/181),雄性3.18%(5/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P> 0.05)。野兔、山麂、野鼠、野猪等4种野生动物寄生蜱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2/7、 11.03%(15/136)、 2.44%(1/41)、 1.60%(3/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9,P <0.01)。测序结果显示,共获得17条梨形虫18S r RNA序列片段,分属于泰勒虫(8条)和巴贝虫(9条),它们来自11个宿主体表的17只蜱样品,其中泰勒虫包括狍泰勒虫和Thelieria cervi 2个虫种,巴贝虫包括田鼠巴贝虫和3个未定种。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在获得的17条基因序列中,源于台岛血蜱、褐黄血蜱、卵形硬蜱的4条与狍泰勒虫聚成一支,源于中华硬蜱和卵形硬蜱的4条与T.cervi聚成一支,源于越原血蜱的1条与未知巴贝虫1聚成一支,源于未知血蜱A的2条与未知巴贝虫2聚成一支,源于台岛血蜱和豪猪血蜱的3条与未知巴贝虫3聚成一支,源于卵形硬蜱和粒形硬蜱的3条与田鼠巴贝虫聚成一支。结论闽东地区野生动物多种寄生蜱感染巴贝�
周淑姮曾志伟刘维俊王加熊徐国英肖方震
关键词:泰勒虫基因特征野生动物
DNA条形码技术在福建省鼠种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以福建省常见鼠种为研究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鼠种鉴定的可行性。方法2017-2018年采用笼日法获得福建省部分地区的5属11种共77只鼠类标本,经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测定获得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通过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鉴定鼠种,并与经典形态学鉴定结果比较。结果所有标本均可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片段条带,并且均在GenBank数据库中匹配到相对应的已知鼠种,且同源性均在97.88%及以上;标本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5.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1%,种间遗传距离明显高于种内遗传距离;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种鼠种均聚于同一分支上,且置信度高。77只鼠类标本中,有3只鉴定结果有差异,经形态学再鉴定,发现现场鉴定结果有误。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的补充,可应用于福建省常见鼠种鉴定工作中。
刘维俊徐国英肖方震林代华刘菁韩腾伟
关键词:DNA条形码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不同地理分离株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顶端膜抗原1(Pf AMA-1)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集2006-2012年福建省23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的血样,以血样中的疟原虫DNA为模板,巢式PCR扩增AMA-1基因片段,利用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23份血样均扩增出目的条带(约505 bp),发现32个多态位点,共计18个单倍型,其中8个为新报道序列。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度(Hd)=0.985,核苷酸多样度(π)=0.0258],亚洲(东南亚和中国云南)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Hd=0.909,π=0.0221)。多样化选择分析结果显示,非同义突变率与同义突变率差值(d N-d S)为0.031±0.006,中性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内重组分析显示,重组事件的最低数量(Rm)为10,连锁不平衡指数R2随核苷酸遗传距离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所有分离株分为3个群(G1,G2和G3),G1多为非洲分离株,G3大部分为亚洲分离株。结论来自非洲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AMA-1基因序列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周银发张山鹰林耀莹杨发柱谢汉国肖方震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多态性
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调查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动物宿主感染巴贝虫状况。方法 2014-2016年本中心在福建各地捕鼠,笼日法捕鼠,采集鼠心脏血,同时采集牛、羊和狗的血液样本,采用PCR扩增巴贝虫18SrRNA基因,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全省鼠类巴贝虫的感染率7.61%。家栖鼠中仅3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68%。野鼠中26只感染巴贝虫,感染率为12.87%。野鼠感染率远高于家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分布看,闽中地区感染率最高,其次为闽东,闽南地区感染率最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动物,牛的血样未检出巴贝虫,狗和羊的血样中各1只检出巴贝虫,感染率分别为1.79%和0.55%。鼠类的巴贝虫感染率高于其他动物的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序列分析显示鼠类感染的均为田鼠巴贝虫。而犬中检出的巴贝虫为犬巴贝虫。结论福建省巴贝虫宿主动物中鼠类尤其是野鼠,感染率最高,可能是我省巴贝虫最重要的宿主。
肖方震林代华刘维俊韩腾伟周淑姮邓艳琴
关键词:宿主动物
武平县2018—2020年鼠类感染钩端螺旋体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武平县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为当地钩端螺旋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笼日法捕获鼠类动物,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进行血清群分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鼠肾组织中钩体病原的携带状况。结果 2018—2020年武平县共捕获鼠类动物428只,优势鼠种为黄毛鼠、针毛鼠和黄胸鼠;检测鼠血清180份,阳性率为43.89%,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588)。爪哇群为主要菌群,占82.28%;实时荧光定量PCR共检测鼠肾标本150份,其中阳性鼠肾66份,阳性率为44.00%,不同年份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39,P=0.379)。共分离6株钩端螺旋体菌株,均为爪哇群,检出率为2.09%。结论 武平县鼠类动物间存在钩端螺旋体病流行,优势鼠种病原携带率高,血清抗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工作。
刘维俊何嘉春肖方震刘菁曾志伟徐国英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鼠类自然疫源性疾病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多态性及流行病学意义研究
张山鹰许龙善高琪张莹珍陆惠民杨发柱肖方震李莉莎谢汉国
本项目采集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进行PvMSP-1基因型鉴定和序列比对,分析评价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科学的疟疾防治对策。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PvMSP-1分子标志是研究疟疾无性期疫苗的重要靶抗原之一,已...
关键词:
关键词:疟疾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间日疟原虫
福州市钩体病高发区野栖鼠感染调查与方法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福州市病例高发地区野栖鼠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情况,探讨23SrDNA与secY在钩体实验室检测上的差异。方法用PCR方法检测捕获的野栖鼠鼠肾,同时对鼠血、鼠肾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在92只野栖鼠中,病原分离法共获得钩体8株(8.7%),PCR检测23SrDNA阳性35份(38.0%),检测secY阳性42份(45.7%),PCR方法检测钩体的敏感性高于病原分离培养法;23SrDNA与secY检测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5),也可作为钩体PCR诊断的目标片段,但secY有更高的阳性率。结论两种PCR方法均能用于钩体病检测,且PCR法阳性率高于病原分离法。
刘维俊徐国英林代华肖方震韩腾伟邓艳琴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聚合酶链式反应鼠类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